在選擇與責任章節的第203頁,Rollo May提到:「我們需要區分真正的關懷和虛假的關懷(或多愁善感)。多愁善感是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體驗這種感受所指的對象。多愁善感的人認為我有這種感受,並沉浸在其中,也許我想和別人分享,談談我的感受。而關懷他人和負責任的人會將感情導向對方,並對這種感情所指的對象保持在場」
「區分真正的關懷和虛假的關懷非常重要。一些專業人士似乎相信,如果他們不能讓病人或學生談論自己的困境,那麼這裡就出了問題,這種態度不是真正的關懷。真正的關懷是讓對方是其所是,尊重對方的願望,即使他與你的期望有所不同。真正的關懷是希望對方得到最好的東西,是尊重他的完整性和自主性,而不是將他做為自己的延伸。」
「關懷和對他人負責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關愛者為他人著想,為他人服務,為他人付出;另一方面,讓對方是其所是,等待、關注、停頓、饒有興趣的跟隨,讓對方展現自己。真正的關懷是行動和陪伴融為一體」
剛好最近聽到一件事情,內容包含了自以為是(高潮式)的建議,造成接收者受傷卻又不能言說,一直以來我就對:「我這是為了你好」才跟你說、我是在關心你你不領情是你的損失的這種心態,感到嗤之以鼻。
剛好看到這段存在主義學家對於關懷他人的觀點,深深被打中,如果今天說出幫助別人的話的人,是站在一個道德高點、我做得比你好、你需要我來幫你、甚至沒有我的話看你怎麼辦的心態在看待受幫助對象時,我覺得這不僅是無效的幫助且會帶來傷害,是一種滿足自身自戀需求的做法罷了。
提醒自己,不要誤入這樣的姿態,期許自己能實踐「在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