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2024/01/17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認知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最近的身心科門診,看診的人不多,一方面社區上呼吸道感染大爆發,許多民眾不斷在感冒、B型流感、COVID-19感染間處理自身的不適,另一方面,寒冷的天氣也阻卻許多病患就診,許多人躲在家中避寒,常常拖到停藥好幾週才回診。然而,在這樣的冬季日子裡,我們還是發現了年復一年,每年必定出現的──「季節性情緒失調」。
人類,作為動物,活在地球上,受大自然調節與影響。不管是一個人的生理反應、情緒變化甚至思考,都可能受到季節或氣候的影響。人類受到季節變化引起的情緒失調,稱之為「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Mood Disorder, SMD)」,也可以翻譯作「季節性情緒障礙」。
「冬季憂鬱(Winter Blue, WB)」是SMD裡較輕微的形式。根據研究,美國成年人大約有14%帶有WB的體質。
WB本身不是疾病,帶有WB體質的人,在冬季日子中,可能會出現身體活動能量下降、進食量增加、思考力與生產力下降。普遍來說,WB體質者,冬天的睡眠時間比夏天多睡1.7小時(一般人大約多0.7小時)。
「季節性情感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是SMD裡較嚴重的形式。SAD的盛行率取決於緯度,範圍落在1.5~9%,在美國成年人中,SAD的盛行率大約有5~6%。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SAD。年輕人比長者容易罹患SAD。
SAD的主要症狀是:疲勞,甚至睡再長也沒有睡飽的感覺。
每年隨著白天日照時間變短,約莫在秋季與冬季,罹患SAD的人,會出現一些變化,像是行動變得遲緩、早上很難爬起床、身體活動能量下降、進食量增加(特別是高卡路里的碳水化合物)、體重增加、注意力下降、不想接觸人群、睡眠時間增加(平均增加2.5小時)、情緒低落、感到悲傷、失去樂趣感,有時候會感覺自己活著毫無價值,甚至有死亡或自殺的念頭。這些症狀嚴重到影響原本正常的生活、工作與人際。而且,這些症狀可能持續4~5個月(實際上需要考慮日照時間),直到白天再度變長。
因為以上的挫折,SAD患者可能會變得更為沮喪與自責。
如果SAD患者合併有焦慮症狀,身體焦慮反應會增加,心悸、胸悶、頭痛甚至恐慌發作的頻率都可能會增加。有些患者初診的主訴會以恐慌發作為主要描述,但主要是季節性因素與憂鬱變化,診斷應該是SAD。
SAD和WB並不是涇渭分明的診斷。一個人可能帶有WB體質,但只有在某些冬季裡,或是居住在溫帶或靠近兩極的環境裡,才會轉變為SAD。
「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早期稱之為重度憂鬱症)」作為一個傘型診斷,裡面包含許多種不同亞型的診斷。SAD作為MDD的一種亞型,在DSM-5-TR裡的正式診斷名稱為:「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with Seasonal Pattern (MDD-SP)」。
要診斷SAD,還須符合以下條件:
研究顯示,大部分SAD患者屬於MDD,其餘有12~22%為雙極性情感疾患。
「雙極性情感疾患(Bipolar Disorder, BD)」舊稱「躁鬱症」,是完全不同於憂鬱症的診斷。雙極性情感疾患的遺傳性與器質性因素非常強,患者常在過度精神活躍、體力良好、嗨咖或情緒高昂的狀態與憂鬱狀態間擺盪。第一型與第二型雙極性情感疾患,舊稱躁鬱症或輕躁症患者,也可能出現季節性情感變化,包含初春的躁期發作、夏末的混和發作與秋冬的重鬱發作。
在DSM-5-TR裡,雙極性情感疾患的季節性發作,其正式診斷名稱為:「Bipolar I/II Disorder, with seasonal pattern (BD-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