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一次看到梅花時,有一種既興奮又悵惘的心情,這難道就是我們所歌頌的國花?那蕪雜的姿態與不起眼的花朵,怎麼竟與圖片、印象相去甚遠?!
確實花形小、花期短、花色淡、氣味微馨的梅花,由於被賦予了堅忍不拔的精神象徵與「越冷越開花」的德行,以至於當看到真實的梅花時,竟悵然與心中的形象產生巨大落差。
其實梅花一開始就只是果子花。人們一開始是不賞梅花的,在遠古時代,人們對梅的興趣主要在于果實的采集,梅子是很重要的調味品,即所謂的「鹽梅和羹」。詩經〈摽有梅〉一詩將待嫁女子比喻爲成熟的梅子,要及時采下來食用,比喻急于待嫁的心情。
一直要到六朝(220-907),梅花才第一次以花朵之姿進入詩歌的審美,但是那個時候的它不僅不是個堅毅的大丈夫,由於單薄的花瓣與早開早謝的特質,詩人感受到的它不過是個孱弱可憐、被霜雪欺凌的幽怨女子。
一直到了宋代,梅花的地位才驟然提升,一躍成為群芳之首。隱士林逋開創的「疏影橫斜水清淺」的空靈美感與堅貞的品德,漸漸形成了宋代的梅花熱。到了南宋,由於偏安江南與文人風骨的追求,今天大家所熟知的梅花凌霜傲雪的精神意象才逐漸形成,轉而變為積極剛健的陽性特質,並與松竹並列為「歲寒三友」。
自從梅花成了南宋雅文化圈最重要的精神象徵之後,任何人事物只要跟梅花沾上邊,就具有脫俗出塵的韻味,文士食梅更是當時最精緻與清雅的風尚之一!今天要介紹的是「蜜漬梅花」,是我們今天依舊可以好好仿古與享用清雅的文人菜。
這道料理與南宋大詩人楊萬里有關,在楊萬里的詩中有不少花饌,特別是梅花餐,曾自稱「老夫最愛嚼梅花」,他將原本只能欣賞與嗅聞的梅花,沾上了糖或蜜就成了可以佐酒的美食,他甚至在詩末補充說明滋味:其香味如蜜漬青梅,小苦而甘。
在楊萬里的詩裡,梅花除了可沾蜜和糖、煮粥、焚香,其中最特別的要算是「蜜漬梅花」了,他還寫了同名的〈蜜漬梅花〉來歌詠這道料理呢!「甕澄雪水釀春寒,蜜點梅花帶露餐。句裡略無煙火氣,更教誰上少陵壇?」楊萬里說只要吃了這一道仙氣飄飄的梅花餐,詩興大發,寫出來的詩文清俊脫俗,沒有人間的塵俗之氣,自然就不用刻意去學寫詩了!
至於詳細的做法,詩中未提及,倒是可以參考同時代的《山家清供》。做法是:剝取白梅肉置入雪水,加入梅花後放在室外露宿一夜,取出後以蜂蜜浸漬,可以用來下酒。
蜜漬梅花在製作上不難,但在臺灣雪水難求還有汙染嚴重的情況下,不妨買一瓶加拿大冰河礦泉水來代替吧!
1.取一玻璃罐,剝取梅肉用冰河礦泉水浸泡,再加入現採梅花(去除綠萼),浸泡一夜。
2.用篩子篩起梅花,充分瀝乾水份。
3.再加入蜂蜜浸漬三天,即可撈取食用。
實際品嚐滋味,可以吃得到梅花的香氣,還有很濃的杏仁與梅酒的風味,梅花的微苦被蜜的甜馨給浸漬得更有深度,當真是頗具風味的下酒菜!完全可以理解誠齋先生(楊萬里的號)所說的:「一花自可嚥一杯,嚼盡寒花幾杯酒」的脫俗與清雅!
南宋著名的飲饌名著《山家清供》,作者林洪自稱是北宋林最著名的愛梅隱士林逋的第七世孫,書中記載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梅花料理。
斷句:楊誠齋詩云:「瓮澄雪水釀春寒,蜜點梅花帶露餐。句裏略無烟火氣,更教誰上少陵壇?」剝白梅肉少許,浸雪水,以梅花醞釀之,露一宿,取出蜜漬之,可薦酒。較之掃雪烹茶,風味不殊也。
(善本圖出自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