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具備更豐富的敘事能力,因為他們不僅能夠觀察到生活中的細節,還能夠將這些細節有機結合,形成更具深度和完整性的敘事。這種全面性的思考和觀察訓練,將有助於孩子更好地理解世界、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培養出具有完整敘事能力的個體。
某一天,有一位孩子與媽媽發生爭執,由於憤怒之下,孩子三次用力推擠玻璃,結果導致玻璃碎裂,並造成孩子手部受傷。
在冷靜下來後,媽媽與孩子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個情境引起了對生氣付出的代價的思考,以及衍生的後果與成本,即"A有B、B在A"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過程中,媽媽並未責罵孩子,而是以一種引導性的方式提醒孩子,生氣是否真的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媽媽鼓勵孩子自己思考,使他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並找到更有效的處理方式。
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這也讓他認識到有時候必須仔細思考自己的舉動,並評估可能的後果。媽媽強調讓孩子自己思考的重要性,這是一種教導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最後,即在事件發生後,即使當下責罵孩子未必能夠解決問題,反而教導他們如何處理和解決事情可能更具建設性。這種教育方式強調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懲罰。
===================================================
這堂課的設計,透過剪貼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參與,有助於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學校、家裡、公園和飯店之間的差異。以下是一些進一步的建議:
- 場所的剪貼活動:
- 準備一些雜誌、圖片、或是自行製作的剪貼材料,包含學校、家裡、公園和飯店的場所和物品。
- 請孩子們根據不同場所的特色,將相應的圖片剪貼到相對應的場所卡片上。
- 設備的不同場所:
- 強調設備可以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用途,例如一張床可以在家裡用作睡覺,也可以在飯店使用。
- 提供孩子們相同的設備圖片,讓他們思考這些設備在不同場所可能有不同的功能或用途。
- 垃圾桶的分類:
- 強調不同地方對垃圾桶的不同要求,例如學校和家裡可能有分類的垃圾桶,而飯店也可能有特殊的處理方式。
- 讓孩子剪貼相應的垃圾桶圖片到各個場所的位置,並討論為什麼不同場所有不同的垃圾處理方式。
- 思考場景的不同:
- 引導孩子討論不同場景中相同設備的差異,例如爺爺家和自己家的區別,鼓勵他們注意家庭生活中的獨特之處。
- 討論「A有B」「B在A」的概念:
- 透過實際例子,引導孩子理解這個概念。例如,床在家裡的角色和床在飯店的角色可能不同,但都存在著相同的物品。
- 思辨與討論:
- 強調因為條件、思考、目的的不同,相似的場景和事件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鼓勵孩子們進行思辨和討論,並提出各自的看法。
透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可以培養觀察力、聯想力,並建立對於不同場所和事件的完整敘事能力。同時,引導他們思考條件和情境的變化,有助於培養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