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症候群:放下心中的劇本,打破負面慣性,從此更快樂!

2024/02/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來源:金石堂

圖片來源:金石堂


近來孩子班上同學家長們開始討論起國小安親班的選擇與安排,其中一位家長表示讓課業佔滿孩子的時間,才能以防日後叛逆的機會。當時我心想,孩子是否會叛逆,其實與讀書時間佔了生活多少比例無關,而是與自己是否真正被父母接納與充分得到關愛有關。


很多人對於未來總是有一套縝密的規劃與藍圖,他們沈浸於預期中的美好,卻容易在幻滅後感到憤怒與喪氣,而這種凡事皆須在我掌控之中的想法,其實可稱之為「導演症候群」。想著指揮所有人按照自己心中的劇本演出,只要有人的演出不符合心中的設定,馬上會喊卡予以指導糾正,直到整部片完全滿足自己內心的期望才能殺青。


馬大元醫師《導演症候群》這本書中表示導演症候群的劇本可能是自己能察覺的「意識」層次,亦可能是無法察覺的「潛意識」層次。比如父母因為過去的經驗而產生了想要主導孩子人生劇本的慾望,或是有些人因為過度執著而不允許任何的變化讓劇情走向有了新的開展,還有許多身心疾病所導致的認知扭曲也被歸類為「導演症候群」的範疇。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兩個人擁有相同的遭遇,但從他們兩個人口中所傳遞的人生經歷竟然有截然不同的詮釋。A深陷於自身的不幸而渲染誇大,塑造自己是受害者的形象而期待他人持續對他抱持著憐憫與同情,而B則是把不幸的遭遇當成是一次的意外,並且深信往後的日子肯定仍會有好事發生。由此可知,其實我們的人生劇本並不取決於我們過去經歷了什麼,而是我們心中相信什麼?


書中除了詳盡地介紹各種身心疾病的症狀與這些患者所編寫的人生劇本,也列舉了五種不同類型的父母,其中「恰如其分」的父母對於子女是高度關愛、中度管教與低度指導,意即讓孩子自由發揮,並且扮演適時提醒孩子的角色,最重要的是無條件地給予孩子關愛及回應。當父母有了為孩子「鋪路」的想法,無形中就代表著想當孩子人生劇本的導演,自然而然地衍生出後續不斷介入與強加自己的需求與價值觀到孩子身上,這對於親子關係都有著致命的傷害與影響。


我們可以試著思考自己人生的劇本還有值得改善之處嗎?或是別人總是不斷插手我們的人生劇本,甚至我們自己在無意識中想透過指導他人的劇本來完善自己的呢?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人生劇本若是暫時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但是在某個時刻與我們的期待出現落差之時,我們是否有劇烈的反應呢?若有這個情況的話,那就要意識到可能是自己對於許多事情缺乏「彈性思維」,盡可能讓自己對於未知的一切敞開胸懷並坦然接納,如此才能在人生的劇本中悠游自得,而不是被早已設下框架的劇本局限未來多姿多彩的可能。




167會員
855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