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用主義》談實用之用,是為大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何謂實用主義?我們常說,東西有用就是好。然而,對你有用,對我沒用,那還算是好嗎?此「好」的標準為何?或者,有標準可言嗎?實用主義的力量之所以強大在於,我們的確是「實用式」地思考,雖然我們以為我們是以其他的方式思考(邏輯、語言、理論、理性等)。


  本書介紹許多重要的實用主義哲學家,從一般公認實用主義之濫觴帕爾斯(C.S.Peirce, 1839-1914),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到實用主義影響的相關領域,如實用主義之於教育、藝術的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實用主義之於社會與自我的米德(G.H.Mead, 1863-1931)、普特南(H.W.Putnam, 1926-2016);實用主義之於詮釋學的羅蒂(Richard Rorty, 1931-2007)、納普(Steven Knapp, 1951- )、波伊里爾(R.Poirier, 1925-2009);實用主義之於分析哲學的伯恩斯坦(R.J.Bernstein, 1932-);實用主義之於哲學的韋斯特(Cornel West, 1953-)、實用主義之於法律的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1841-1935)、波斯納(Richard A.Posner1939-)等。那麼,何謂實用主義的世界?何謂實用主義的好處及限制,讓我們從實用主義的兩大核心「有用就是真」、「反形式主義」來看實用主義哲學家是如何思考的。


實用主義的核心之一:有用就是真


  首先,實用主義並非學派而是「方法」,或者說是一種「工具」。每個理論都有方法、工具性的部分。然而,實用主義則更重視行動所產生的效果;即不看第一因或法則、範疇、預設之必然性,只看最後的結果及事實。因為實用主義者認為,某學派之所以有力量,不是其理論是否更接近真理,而是其理論是否經得起檢驗、是否讓人們更能普遍接受該解釋所產生的結果。


  實用主義者不是不相信真理,而是真理同樣必須通過檢驗,而檢驗的方式便是其所指示或啟發的行為。先不談真理是否真的存在,若真的存在,實用主義雖無法「證明」真理,卻能「檢驗」真理。真理必定需透過實踐(實用主義)才得以提供「真」的感覺。因為真實的未必是外在的,但外在的必然是真實的。而實用主義者之於真理的立場即是:「它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真的。即它是真的,因為它是有用的」(有用就是真)。


  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主張真理僅為工具,其功能在於,有效地類化經驗,提供對事物滿意的聯繫,可確保正常、簡化及省力的運作。若我們以實用主義者的方式思考世界,有什麼特殊的差別會進入世界?真理不過是一種方法、一種工具,其最大的用途在於「統整舊事實引至新事實」(新信念、新習慣、新經驗)。而正因為真理是有用的,因此真理與真理之間是彼此協調、不矛盾的(不矛盾但可能模糊)。新的真理是一個中介者,結合舊意見,作最小的變動及作最大的連續。真理成為一個動態、持續接受檢驗(有用與否)的過程。


實用主義的核心之二:反形式主義(反對二分)


  另一項實用主義的核心為─反對形式主義,即反對事物的二分。如:反對「知」與「行」的二分、反對「事實」與「價值」的二分、反對「理論」與「實踐」的二分、反對「意圖」與「意義」的二分,反對「實證法」與「自然法」的二分等。以反對「理論」與「實踐」的二分為例:理論即是一種實踐,實踐亦是一種理論。因為以結果而言,理論讓我們能夠產生感覺上的差異及影響,進而影響我們的行動;而我們的實踐亦必然是依據某種可被解釋的準則或理論行使。不管任何二分為何,皆是源於文化制度化的結果,是一個沒有合理基礎的區分。


以實用主義為信念的世界


  作為方法與工具的實用主義,其限制在於,無法提供事物的目的及價值。實用主義不能做的,是解釋我們的判斷從何而來以及我們應該往哪裡去。如同科學亦是一種工具,科學無法表述意義與價值。因此,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反對帕爾斯(C.S.Peirce, 1839-1914)以科學作為檢證信念的立場,認為科學只能比較事實,但卻不能判定價值,也不能告知我們有無道德。而若以科學為主宰的世界,世界將由「思辨」轉為「計算」。然而,許多問題是無法由邏輯肯定或否定的(如:人為何活著?),如此「計算」下,人將不再是人,而成為人力「資源」。


  實用主義者對預設之事實(即信念)的真假通常是不檢驗的。因為「信念」是最根本的,沒有什麼是存在某些比信念更早的東西、可用來檢驗信念的(即沒有什麼是知道但卻不相信的東西)。那麼,信念從何而來?實用主義者認為,思想(考)的活動起於懷疑的困擾、止於獲致信念。思想(考)唯一的功能即在產生信念,而信念的本質即在建立習慣;信念既是思想(考)的休息站,同時又是思想(考)的新起點。懷疑的消失,對於該問題之心靈活動(思考)便停止,「秩序」只是人為且是暫時的。關鍵在於持續思考,持續產生新信念、新習慣、新經驗(不斷解構、建構、重構的過程)。


  在實用主義者的相對主義真理觀下(有用就是真),不關心所謂的真理,而是關心由社會需求所證成的「信念」。因為當我們選擇如何思考時,便是選擇、召喚了此思考後的世界。如同實用主義者認為哲學不是詮釋,而是改變,重要的是行動對生活、對人生產生了何種具體不同的結果。


  回到開頭的問題,東西有用就是好,此「好」的標準為何?對實用主義而言,沒有「好壞」的實用,只有「不同」的實用。因為即便有真理(好壞的標準),真理不過是一種權宜之用,符合我們目前的需用,但未必一直符合我們未來的需用。然而,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不可能含括、檢證所有的經驗。因此,實用主義亦預設了間接或直接地經他人所確認的經驗為真,如此,真理即是詮釋的再詮釋的再詮釋的累積。


  在現在以科學為主宰的世界、計算後的世界,自然成為了自然資源、人成為了人力資源,我們衡量一個人的成就是用薪資、業績、成績、房子、車子等,此世界將自我作為推動社會體制運作的燃料,而丟失了自己。實用主義的世界避免了一切成為計算後的世界,因為實用主義的結果不全然是「計算」的,只要有用,哲學(思辨)依然能夠造成社會的改變與創造個人的意義,讓自我為自己、為他人、為世界所用。

2020/7/12

avatar-img
49會員
57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1938年出版了《經驗與教育》,該書為1938年杜威應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in Education, KDP)邀請所發表的演講出版而成。雖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德希達(Derrida, 1930-2004)在1962年,也就是在他32歲時,寫了這篇比〈幾何學的起源〉還要長4倍左右的引論。作為一位初生之犢,德希達認為,胡塞爾早在1887年至1891年出版了《算術哲學》,而在相隔50年的沉思之後,其〈幾何學的起源〉不過重複了同樣的計畫。   
  《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以下簡稱《危機》)是胡塞爾(Husserl, 1859-1938)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1936年,77歲的胡塞爾將《危機》第一部分寄往布拉格的《哲學》雜誌發表。到底是什麼樣的危機,讓胡老先生不能安享晚年?又何謂「歐洲科學」?   1936年,科學已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1938年出版了《經驗與教育》,該書為1938年杜威應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in Education, KDP)邀請所發表的演講出版而成。雖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德希達(Derrida, 1930-2004)在1962年,也就是在他32歲時,寫了這篇比〈幾何學的起源〉還要長4倍左右的引論。作為一位初生之犢,德希達認為,胡塞爾早在1887年至1891年出版了《算術哲學》,而在相隔50年的沉思之後,其〈幾何學的起源〉不過重複了同樣的計畫。   
  《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以下簡稱《危機》)是胡塞爾(Husserl, 1859-1938)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1936年,77歲的胡塞爾將《危機》第一部分寄往布拉格的《哲學》雜誌發表。到底是什麼樣的危機,讓胡老先生不能安享晚年?又何謂「歐洲科學」?   1936年,科學已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培養更多元的角度、更高的接受度, 你會發現,所有的好事或壞事,都是有意義的事。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其實,重點不在於環保跟極簡,而是透過日常實踐自己的理念。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人生就這麼短, 得在有限的時間裡取得最有用的訊息。 什麼叫做有用? 對眾生離苦得樂最有價值的、 不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的真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什麼是有價值的文章,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一個文章是「好」或是「不好」呢?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輸出對於改變真實世界的重要性,作者著重於生活中的實踐,以及腦科學的概念,並鼓勵讀者擁有輸出的勇氣。
思想是人的利器 你拿思想做什麼呢? 你在想什麼呢?這會成為你的現實
Thumbnail
生活的智慧,就在於消除那些不必要的東西。 1.追求本質 專準主義! 留意 - 探索 異常的細節、過濾問題、釐清重點。 資訊中失去了什麼知識? 辨別 多數瑣事,少數要事。 多數事物都沒什麼價值,只有少數行動造就出色的成果。 不會每一件事都重要,今天哪件事最重要? 釐清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培養更多元的角度、更高的接受度, 你會發現,所有的好事或壞事,都是有意義的事。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其實,重點不在於環保跟極簡,而是透過日常實踐自己的理念。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人生就這麼短, 得在有限的時間裡取得最有用的訊息。 什麼叫做有用? 對眾生離苦得樂最有價值的、 不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的真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什麼是有價值的文章,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一個文章是「好」或是「不好」呢?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輸出對於改變真實世界的重要性,作者著重於生活中的實踐,以及腦科學的概念,並鼓勵讀者擁有輸出的勇氣。
思想是人的利器 你拿思想做什麼呢? 你在想什麼呢?這會成為你的現實
Thumbnail
生活的智慧,就在於消除那些不必要的東西。 1.追求本質 專準主義! 留意 - 探索 異常的細節、過濾問題、釐清重點。 資訊中失去了什麼知識? 辨別 多數瑣事,少數要事。 多數事物都沒什麼價值,只有少數行動造就出色的成果。 不會每一件事都重要,今天哪件事最重要? 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