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柏格森思想中的直觀與進化》談直觀作為一種方法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一開頭就說:「直觀是柏格森主義的方法,直觀既不是一種感覺、一種靈感,也不是一種混亂的同情,而是一種充分發展的方法,哲學中最充分發展的方法之一。它有其嚴格的規則,構成柏格森在哲學中所說的精確性。」這周有幸聽到東海哲學系潘怡帆老的演講,讓我對於何謂直觀作為一種方法有更清楚的認識(雖然亦是在一種智能下所認識的直觀,而非認識直觀本身)。


  先簡單說明4點本學期到目前為止旁聽「德勒茲《柏格森主義》」課程的感想:


  1. 柏格森對於「問題」的看法:問題有兩種,(1)問題中包含答案的問題、可順著他人問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數的問題屬此類。(2)「真」問題,必須在問題以外找答案的問題,哲學問題多屬此類。然而,此兩種問題的「問題」在於,如何避免假問題?假問題亦有兩種,即(1)是混淆多和少,程度上差異的問題。(2)問題的術語混合、定義不清楚。導致產生幻覺(illusion)的困擾,即造成(1)觀念錯誤,與(2)無法消除、只能壓抑(批判、訂出邊界)的幻覺。而幻覺的來源有三,即(1)需求、行動、社會只聚焦在注意力。(2)智性的秩序(Intelligence沒那麼重要,因為透過Intelligence認識的物是靜止的、程度上差異的物,而非變動的、性質上差異的物)。(3)普遍的觀念(認為事物有本質且可掌握其本質)。因而遮蔽了事物本性上的差異。


  2. 柏格森對於「差異」的看法:差異有兩種,即上述混淆多和少,「程度」(degree)上差異,與本性、「性質」(kind)上的差異。柏格森欲解決二元論的問題(如:duration-space、quality-quantity、heterogeneous-homogeneous、continuous-discontinuous、memory-matter、recollection-perception、contraction-relaxation等),以人做為行動中心,事物的image透過人、一種特殊的body image,產生兩條線(間隔),(1)向外接收(reception)、執行(execution)產生的感官經驗、知覺(Perception,知覺是對象減掉我們所未注意、不感興趣的部分的東西,它是非個人性的,如:長度、硬度等,符合被知覺的對象)。(2)向內接收(reception)、中間插入記憶(memory)的作用、再執行(execution)所產生的情感(affection)。此兩條線交叉,成為了我們認識的起點、了解物的本性。物的表象(representation)被空間(space)穿透,因為看不到時間,只能透過空間掌握程度(degree)上的差異;綿延(duration,可理解為時間)則將過去精神化,帶出本性(kind)上的差異。


  3. 柏格森對「傳統哲學」的看法:不同於傳統哲學「一」(永恆性、概念)到「多」(經驗)的問題。柏格森的「多」是「複多性」(multiplicity)的多、即「性質」上的多。關於複多性(multiplicity),只有生命體(人)才會在綿延(duration)中產生複多性(multiplicity)。而外在的複多性,除了性質差異,同時亦併置了數量上的差異。故柏格森不討論傳統哲學事物背後的存有(Being)、超越性,而只討論事物(thing)、客體(object)。傳統哲學從存有或秩序(邏輯)出發,無法處理變化(becoming)與行動(movement)的問題。人的運動,是性質上的複多性,因為有記憶的介入。


  4. 柏格森對於「時間」的看法:過去(recollection-image)與現在(perception-image)是平行的。兩者藉由跳躍(leap)產生關係。現在不是過去(靜態、不反應、無意識的、被動的),而是在變化(becoming)之中。現在無法被概念(語言、邏輯、智性等)認識,因為現在是外在於自己(與自己不同),現在不存有(being),因為沒有現在的存有,但現在卻又時時起作用。現在與過去不是一般我們認為的有過去才有現在的線性關係。而是過去(回憶)「自成一類」的被現在所召喚,透過主體知覺將回憶的image由模糊、聚焦成為實在的(realised),非在自身感知,而是在事物本身感知事物,在事物本身抓住過去。非用現在重組過去,過去就是過去。


  談了柏格森對問題、差異、傳統哲學、時間的看法後,回到直觀作為一種方法,直觀在哪裡、什麼是直觀的精確性?在談直觀之前,潘怡帆老師先分享了何謂進化?一般我們認為科技是進化的,從iphone1到iphone12是一連續的進化。然而,真正的進化是跳耀的、不連續的、非邏輯的,即從手指、到鍵盤、到滑鼠、再到聲控、觸控的進化。進化是推翻與變化,科學則是累進與連續,是反進化的。科學透過智能、透過智能的目的,掌握已知、固定、不變的東西,即奠基與鞏固知識。智能認識新事物的方法是將既有元素分解與重組,其認識不過是在不變的世界中回憶。因此,柏格森認為:「科學只在意事物『重複』的面向。」相同產生相同。相反的,進化則是源自於變化、重複(差異)、原創性、不可預測性。


  柏格森將人分為三個部分,即本性、智能與直觀。本性,即與生俱來的適應能力,如:爬、呼吸、吃喝拉撒等。智能,即後天學習的知識,如:邏輯、理性、語言、文化等。直觀則是非知識的、非本能、抵抗、不形成內容、擺脫內容、擺脫存有觀念的行動、簡單的行動。


  時間是行動自身,最真實的也是必須的,它是行動的必要條件。在有名的愛因斯坦與柏格森的時間辯證中,柏格森認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將時間視為客體、透過測量說明時間,而非說明時間本身,即時間的本質是什麼。愛因斯坦則反駁,認為哲學家的時間並不存在,在物理學家的時間之外,最多只有某種心理學意義上的時間。然而,愛因斯坦沒弄懂的是,科學無法驗證變化的時間,只能驗證已知、固定、不變的時間,然而,那並非時間。時間分為兩種:(1)對象,即時間的概念、抽象的時間。如:人賦予時間的意義、認識。(2)切身的時間,即真實生活中的時間,如:日出日落。兩者的差異在於,時間本身的介入與否。智能的特質是不理解生命(變化),智能必須有直觀在前、先行動。


  直觀作為方法之所以不會有誤差、準確的原因在於─「行動先行」即智能的構想在行動之後、不能先於執行。故一顆糖溶化的時間若是5分鐘,必然是透過觀察(行動)實際糖溶化的時間而得出(智能);莫內印象派的繪畫之所以在莫內死後才被討論,在於智能追上了藝術(行動);學會游泳只有跳入水中(行動),而非學習所有關於游泳的知識(智能);之所以知道(智能)被蚊子咬的原因在於,我開始抓癢(行動);iphone12的行動不再於發表會的一剎那,而是背後那些看不見的研究與測試。


  「直觀在哲學家的耳邊吐露一個詞:『不可能』。」


  在思想(智能)尚不明確時,哲學家第一步驟便是「拒絕」(直觀的否定)某些東西、抵抗既有認知,該否定是不會改變的。之後,經過線性邏輯思考(智能)後跳脫(外在於自身)直觀的弧線產生了肯定的結論。然而,這肯定的結論卻又讓哲學家感受到不可能性,即與原先的否定相同的不可能性。故否定(非黑格爾式對立的否定,而是一種上升、進化的肯定的否定)的理性是模糊的,與原世界斷裂、衝突,進而促使智能的思考。哲學家在回到直觀時重返自身。思考便是無窮盡地自我消失、自我重現且自我修正。


  在掌握了直觀作為一種精確的方法之後,下一篇將討論何謂在直觀作為方法下所認識的文化資產?

2021/5/9

avatar-img
40會員
56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本書為法國小說家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應任職於巴黎建築專業學校(École Spéciale d'Architecture)的建築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 1932-2018)之邀所撰,為作者閱讀空間的紀錄。此閱讀空間非一般認
  哲學文本在一般未受過文本分析訓練的人來看,往往是霧裡看花、有看沒有懂,或者錯誤詮釋(如最近很紅的老高談尼采的永恆輪回)。然而,這樣看似艱澀的文本,哲學家或哲學系學生又是如何閱讀的?又若說閱讀、分析、評論文獻是哲學人必備的核心素養,那麼又是如何訓練的?答案便是「文本分析」。透過文本分析,讓
  本學期在中大哲研所由黃雅嫺老師所開的「柏格森《物質與記憶》」課程,本周請到北藝大美術學院的楊凱麟老師演講《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下稱《蜆殼與圓錐》),分享從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運動─影像》、《時間─影像》談論柏格森(Henri Bergson, 1
  本書作者為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沒錯,就是那位1990年前後由美國引進台灣的三大當代法國哲學家之一的德勒茲(另外兩位為傅柯與德希達)。90年代以前,台灣哲學界留學及談論「歐陸哲學」者,多數為留學德國及談論「德國哲學」(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馬克思哲學等
  何謂實用主義?我們常說,東西有用就是好。然而,對你有用,對我沒用,那還算是好嗎?此「好」的標準為何?或者,有標準可言嗎?實用主義的力量之所以強大在於,我們的確是「實用式」地思考,雖然我們以為我們是以其他的方式思考(邏輯、語言、理論、理性等)。   本書介紹許多重要的實用主義哲學家,
  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1938年出版了《經驗與教育》,該書為1938年杜威應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in Education, KDP)邀請所發表的演講出版而成。雖
  本書為法國小說家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應任職於巴黎建築專業學校(École Spéciale d'Architecture)的建築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 1932-2018)之邀所撰,為作者閱讀空間的紀錄。此閱讀空間非一般認
  哲學文本在一般未受過文本分析訓練的人來看,往往是霧裡看花、有看沒有懂,或者錯誤詮釋(如最近很紅的老高談尼采的永恆輪回)。然而,這樣看似艱澀的文本,哲學家或哲學系學生又是如何閱讀的?又若說閱讀、分析、評論文獻是哲學人必備的核心素養,那麼又是如何訓練的?答案便是「文本分析」。透過文本分析,讓
  本學期在中大哲研所由黃雅嫺老師所開的「柏格森《物質與記憶》」課程,本周請到北藝大美術學院的楊凱麟老師演講《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下稱《蜆殼與圓錐》),分享從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運動─影像》、《時間─影像》談論柏格森(Henri Bergson, 1
  本書作者為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沒錯,就是那位1990年前後由美國引進台灣的三大當代法國哲學家之一的德勒茲(另外兩位為傅柯與德希達)。90年代以前,台灣哲學界留學及談論「歐陸哲學」者,多數為留學德國及談論「德國哲學」(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馬克思哲學等
  何謂實用主義?我們常說,東西有用就是好。然而,對你有用,對我沒用,那還算是好嗎?此「好」的標準為何?或者,有標準可言嗎?實用主義的力量之所以強大在於,我們的確是「實用式」地思考,雖然我們以為我們是以其他的方式思考(邏輯、語言、理論、理性等)。   本書介紹許多重要的實用主義哲學家,
  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1938年出版了《經驗與教育》,該書為1938年杜威應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in Education, KDP)邀請所發表的演講出版而成。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新海誠導演的作品《你的名字》開頭中使用的鏡頭和音樂運用。文章分析了電影的影片節奏,片頭場景以及音樂的使用。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為明朝最後第二位君主,為明光宗泰昌帝(1582-1620)長子,明思宗崇禎帝(1611-1644)長兄。他在傳統正史《明史》敘述中評價極差,這多半是由於黃宗羲及其後學之東林史觀所致。將根據《明實錄》和相關史料呈現出一個不太一樣的天啟皇帝,本篇是前言及皇家職
Thumbnail
從《蘋果橘子經濟學》聯想到戀愛關係,主要是想談談感情關係中很大的因素是一個人本身是什麼,而不是做了什麼。所以強化自我、投資自己、調整心態,這種看似要花很多時間的事情,反而才是有好的感情關係的長久之計。至於鍛鍊說話技巧、研究約會策略等等,或許有一時的效果,但對於維持長久穩定的關係助益不高。
Thumbnail
去年2020年末​NETFLIX上了兩部以『生存』為主軸的影集​—《今際之國的闖關者》與《SWEET HOME》​,一部日劇一部韓劇​,兩部都是人氣漫畫改編​,劇情緊湊精彩,都有不俗的表現與評價​。 生存題材著重以故事彰顯人性​,作者會設計各種險惡事件來考驗人性、發人省思​…​…
Thumbnail
去年12月剛播完的漫改日劇《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會成為魔法師》(簡稱《櫻桃魔法》)引起海內外熱烈討論,新聞、社群媒體、影音平台的各種消息報導也紛紛集結許多粉絲們的共鳴。文章中將分享在此部劇中所看見的勇氣力量!
Thumbnail
那些結婚的人肯定是傻子囉?! 啊,某部分來說,是。 要有足夠的「傻」,才願意在巨大的承諾、無限的責任,以及沈重又甜蜜的負荷中,願意說:「Yes,I do」,因為婚姻裡不光是愛情就可以,愛情給你力量,但要吃飽還是得靠麵包。於是在賺錢養家、養孩子、奉養雙親等等的過程裡,我們努力賺取麵包維生,卻也⋯⋯
Thumbnail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p>我很慶幸,當初沒有堅持我的電影夢想,否則如今可能早就窮途潦倒。因為後來努力工作,才能累積到如今的財富,讓我退休後不再惶恐未來的生活。</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新海誠導演的作品《你的名字》開頭中使用的鏡頭和音樂運用。文章分析了電影的影片節奏,片頭場景以及音樂的使用。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為明朝最後第二位君主,為明光宗泰昌帝(1582-1620)長子,明思宗崇禎帝(1611-1644)長兄。他在傳統正史《明史》敘述中評價極差,這多半是由於黃宗羲及其後學之東林史觀所致。將根據《明實錄》和相關史料呈現出一個不太一樣的天啟皇帝,本篇是前言及皇家職
Thumbnail
從《蘋果橘子經濟學》聯想到戀愛關係,主要是想談談感情關係中很大的因素是一個人本身是什麼,而不是做了什麼。所以強化自我、投資自己、調整心態,這種看似要花很多時間的事情,反而才是有好的感情關係的長久之計。至於鍛鍊說話技巧、研究約會策略等等,或許有一時的效果,但對於維持長久穩定的關係助益不高。
Thumbnail
去年2020年末​NETFLIX上了兩部以『生存』為主軸的影集​—《今際之國的闖關者》與《SWEET HOME》​,一部日劇一部韓劇​,兩部都是人氣漫畫改編​,劇情緊湊精彩,都有不俗的表現與評價​。 生存題材著重以故事彰顯人性​,作者會設計各種險惡事件來考驗人性、發人省思​…​…
Thumbnail
去年12月剛播完的漫改日劇《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會成為魔法師》(簡稱《櫻桃魔法》)引起海內外熱烈討論,新聞、社群媒體、影音平台的各種消息報導也紛紛集結許多粉絲們的共鳴。文章中將分享在此部劇中所看見的勇氣力量!
Thumbnail
那些結婚的人肯定是傻子囉?! 啊,某部分來說,是。 要有足夠的「傻」,才願意在巨大的承諾、無限的責任,以及沈重又甜蜜的負荷中,願意說:「Yes,I do」,因為婚姻裡不光是愛情就可以,愛情給你力量,但要吃飽還是得靠麵包。於是在賺錢養家、養孩子、奉養雙親等等的過程裡,我們努力賺取麵包維生,卻也⋯⋯
Thumbnail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p>我很慶幸,當初沒有堅持我的電影夢想,否則如今可能早就窮途潦倒。因為後來努力工作,才能累積到如今的財富,讓我退休後不再惶恐未來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