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柏格森思想中的直觀與進化》談直觀作為一種方法

更新於 2024/03/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一開頭就說:「直觀是柏格森主義的方法,直觀既不是一種感覺、一種靈感,也不是一種混亂的同情,而是一種充分發展的方法,哲學中最充分發展的方法之一。它有其嚴格的規則,構成柏格森在哲學中所說的精確性。」這周有幸聽到東海哲學系潘怡帆老的演講,讓我對於何謂直觀作為一種方法有更清楚的認識(雖然亦是在一種智能下所認識的直觀,而非認識直觀本身)。


  先簡單說明4點本學期到目前為止旁聽「德勒茲《柏格森主義》」課程的感想:


  1. 柏格森對於「問題」的看法:問題有兩種,(1)問題中包含答案的問題、可順著他人問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數的問題屬此類。(2)「真」問題,必須在問題以外找答案的問題,哲學問題多屬此類。然而,此兩種問題的「問題」在於,如何避免假問題?假問題亦有兩種,即(1)是混淆多和少,程度上差異的問題。(2)問題的術語混合、定義不清楚。導致產生幻覺(illusion)的困擾,即造成(1)觀念錯誤,與(2)無法消除、只能壓抑(批判、訂出邊界)的幻覺。而幻覺的來源有三,即(1)需求、行動、社會只聚焦在注意力。(2)智性的秩序(Intelligence沒那麼重要,因為透過Intelligence認識的物是靜止的、程度上差異的物,而非變動的、性質上差異的物)。(3)普遍的觀念(認為事物有本質且可掌握其本質)。因而遮蔽了事物本性上的差異。


  2. 柏格森對於「差異」的看法:差異有兩種,即上述混淆多和少,「程度」(degree)上差異,與本性、「性質」(kind)上的差異。柏格森欲解決二元論的問題(如:duration-space、quality-quantity、heterogeneous-homogeneous、continuous-discontinuous、memory-matter、recollection-perception、contraction-relaxation等),以人做為行動中心,事物的image透過人、一種特殊的body image,產生兩條線(間隔),(1)向外接收(reception)、執行(execution)產生的感官經驗、知覺(Perception,知覺是對象減掉我們所未注意、不感興趣的部分的東西,它是非個人性的,如:長度、硬度等,符合被知覺的對象)。(2)向內接收(reception)、中間插入記憶(memory)的作用、再執行(execution)所產生的情感(affection)。此兩條線交叉,成為了我們認識的起點、了解物的本性。物的表象(representation)被空間(space)穿透,因為看不到時間,只能透過空間掌握程度(degree)上的差異;綿延(duration,可理解為時間)則將過去精神化,帶出本性(kind)上的差異。


  3. 柏格森對「傳統哲學」的看法:不同於傳統哲學「一」(永恆性、概念)到「多」(經驗)的問題。柏格森的「多」是「複多性」(multiplicity)的多、即「性質」上的多。關於複多性(multiplicity),只有生命體(人)才會在綿延(duration)中產生複多性(multiplicity)。而外在的複多性,除了性質差異,同時亦併置了數量上的差異。故柏格森不討論傳統哲學事物背後的存有(Being)、超越性,而只討論事物(thing)、客體(object)。傳統哲學從存有或秩序(邏輯)出發,無法處理變化(becoming)與行動(movement)的問題。人的運動,是性質上的複多性,因為有記憶的介入。


  4. 柏格森對於「時間」的看法:過去(recollection-image)與現在(perception-image)是平行的。兩者藉由跳躍(leap)產生關係。現在不是過去(靜態、不反應、無意識的、被動的),而是在變化(becoming)之中。現在無法被概念(語言、邏輯、智性等)認識,因為現在是外在於自己(與自己不同),現在不存有(being),因為沒有現在的存有,但現在卻又時時起作用。現在與過去不是一般我們認為的有過去才有現在的線性關係。而是過去(回憶)「自成一類」的被現在所召喚,透過主體知覺將回憶的image由模糊、聚焦成為實在的(realised),非在自身感知,而是在事物本身感知事物,在事物本身抓住過去。非用現在重組過去,過去就是過去。


  談了柏格森對問題、差異、傳統哲學、時間的看法後,回到直觀作為一種方法,直觀在哪裡、什麼是直觀的精確性?在談直觀之前,潘怡帆老師先分享了何謂進化?一般我們認為科技是進化的,從iphone1到iphone12是一連續的進化。然而,真正的進化是跳耀的、不連續的、非邏輯的,即從手指、到鍵盤、到滑鼠、再到聲控、觸控的進化。進化是推翻與變化,科學則是累進與連續,是反進化的。科學透過智能、透過智能的目的,掌握已知、固定、不變的東西,即奠基與鞏固知識。智能認識新事物的方法是將既有元素分解與重組,其認識不過是在不變的世界中回憶。因此,柏格森認為:「科學只在意事物『重複』的面向。」相同產生相同。相反的,進化則是源自於變化、重複(差異)、原創性、不可預測性。


  柏格森將人分為三個部分,即本性、智能與直觀。本性,即與生俱來的適應能力,如:爬、呼吸、吃喝拉撒等。智能,即後天學習的知識,如:邏輯、理性、語言、文化等。直觀則是非知識的、非本能、抵抗、不形成內容、擺脫內容、擺脫存有觀念的行動、簡單的行動。


  時間是行動自身,最真實的也是必須的,它是行動的必要條件。在有名的愛因斯坦與柏格森的時間辯證中,柏格森認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將時間視為客體、透過測量說明時間,而非說明時間本身,即時間的本質是什麼。愛因斯坦則反駁,認為哲學家的時間並不存在,在物理學家的時間之外,最多只有某種心理學意義上的時間。然而,愛因斯坦沒弄懂的是,科學無法驗證變化的時間,只能驗證已知、固定、不變的時間,然而,那並非時間。時間分為兩種:(1)對象,即時間的概念、抽象的時間。如:人賦予時間的意義、認識。(2)切身的時間,即真實生活中的時間,如:日出日落。兩者的差異在於,時間本身的介入與否。智能的特質是不理解生命(變化),智能必須有直觀在前、先行動。


  直觀作為方法之所以不會有誤差、準確的原因在於─「行動先行」即智能的構想在行動之後、不能先於執行。故一顆糖溶化的時間若是5分鐘,必然是透過觀察(行動)實際糖溶化的時間而得出(智能);莫內印象派的繪畫之所以在莫內死後才被討論,在於智能追上了藝術(行動);學會游泳只有跳入水中(行動),而非學習所有關於游泳的知識(智能);之所以知道(智能)被蚊子咬的原因在於,我開始抓癢(行動);iphone12的行動不再於發表會的一剎那,而是背後那些看不見的研究與測試。


  「直觀在哲學家的耳邊吐露一個詞:『不可能』。」


  在思想(智能)尚不明確時,哲學家第一步驟便是「拒絕」(直觀的否定)某些東西、抵抗既有認知,該否定是不會改變的。之後,經過線性邏輯思考(智能)後跳脫(外在於自身)直觀的弧線產生了肯定的結論。然而,這肯定的結論卻又讓哲學家感受到不可能性,即與原先的否定相同的不可能性。故否定(非黑格爾式對立的否定,而是一種上升、進化的肯定的否定)的理性是模糊的,與原世界斷裂、衝突,進而促使智能的思考。哲學家在回到直觀時重返自身。思考便是無窮盡地自我消失、自我重現且自我修正。


  在掌握了直觀作為一種精確的方法之後,下一篇將討論何謂在直觀作為方法下所認識的文化資產?

2021/5/9

avatar-img
47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本書為法國小說家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應任職於巴黎建築專業學校(École Spéciale d'Architecture)的建築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 1932-2018)之邀所撰,為作者閱讀空間的紀錄。此閱讀空間非一般認
  哲學文本在一般未受過文本分析訓練的人來看,往往是霧裡看花、有看沒有懂,或者錯誤詮釋(如最近很紅的老高談尼采的永恆輪回)。然而,這樣看似艱澀的文本,哲學家或哲學系學生又是如何閱讀的?又若說閱讀、分析、評論文獻是哲學人必備的核心素養,那麼又是如何訓練的?答案便是「文本分析」。透過文本分析,讓
  本學期在中大哲研所由黃雅嫺老師所開的「柏格森《物質與記憶》」課程,本周請到北藝大美術學院的楊凱麟老師演講《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下稱《蜆殼與圓錐》),分享從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運動─影像》、《時間─影像》談論柏格森(Henri Bergson, 1
  本書作者為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沒錯,就是那位1990年前後由美國引進台灣的三大當代法國哲學家之一的德勒茲(另外兩位為傅柯與德希達)。90年代以前,台灣哲學界留學及談論「歐陸哲學」者,多數為留學德國及談論「德國哲學」(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馬克思哲學等
  何謂實用主義?我們常說,東西有用就是好。然而,對你有用,對我沒用,那還算是好嗎?此「好」的標準為何?或者,有標準可言嗎?實用主義的力量之所以強大在於,我們的確是「實用式」地思考,雖然我們以為我們是以其他的方式思考(邏輯、語言、理論、理性等)。   本書介紹許多重要的實用主義哲學家,
  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1938年出版了《經驗與教育》,該書為1938年杜威應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in Education, KDP)邀請所發表的演講出版而成。雖
  本書為法國小說家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應任職於巴黎建築專業學校(École Spéciale d'Architecture)的建築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 1932-2018)之邀所撰,為作者閱讀空間的紀錄。此閱讀空間非一般認
  哲學文本在一般未受過文本分析訓練的人來看,往往是霧裡看花、有看沒有懂,或者錯誤詮釋(如最近很紅的老高談尼采的永恆輪回)。然而,這樣看似艱澀的文本,哲學家或哲學系學生又是如何閱讀的?又若說閱讀、分析、評論文獻是哲學人必備的核心素養,那麼又是如何訓練的?答案便是「文本分析」。透過文本分析,讓
  本學期在中大哲研所由黃雅嫺老師所開的「柏格森《物質與記憶》」課程,本周請到北藝大美術學院的楊凱麟老師演講《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下稱《蜆殼與圓錐》),分享從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運動─影像》、《時間─影像》談論柏格森(Henri Bergson, 1
  本書作者為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沒錯,就是那位1990年前後由美國引進台灣的三大當代法國哲學家之一的德勒茲(另外兩位為傅柯與德希達)。90年代以前,台灣哲學界留學及談論「歐陸哲學」者,多數為留學德國及談論「德國哲學」(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馬克思哲學等
  何謂實用主義?我們常說,東西有用就是好。然而,對你有用,對我沒用,那還算是好嗎?此「好」的標準為何?或者,有標準可言嗎?實用主義的力量之所以強大在於,我們的確是「實用式」地思考,雖然我們以為我們是以其他的方式思考(邏輯、語言、理論、理性等)。   本書介紹許多重要的實用主義哲學家,
  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1938年出版了《經驗與教育》,該書為1938年杜威應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in Education, KDP)邀請所發表的演講出版而成。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何幫助整合新舊知識。 建立思考的框架 「波士,在我們談論思考框架之前,要不要給我們的朋友們解釋一下什麼是「思考框架」呢?」
Thumbnail
邏輯是我們思考的基礎,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和進行推論。透過假設前提和推論,我們可以從邏輯的角度來思考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和決策。深入瞭解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
培養哲學的思維,它的作用是在一個人心性上的潛移默化。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觀,以身心去感受。 觀世間一切有無,捨一切執著,即是放鬆的關鍵。 我所教授的,是「觀」的方法和運用。 透過「觀」,讓人學會於日常中放鬆,隨心所欲放鬆,即是最終的目標。
Thumbnail
「當我們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們也改變了與世界的關係。」 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各種複雜的問題,而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能夠深刻影響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當我們懷抱正向的思維看待世界時,我們不僅改變了與外界的互動模式,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改變了內心世界的構造。 正向思維使我們能夠以更開放和寬容的態度面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何幫助整合新舊知識。 建立思考的框架 「波士,在我們談論思考框架之前,要不要給我們的朋友們解釋一下什麼是「思考框架」呢?」
Thumbnail
邏輯是我們思考的基礎,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和進行推論。透過假設前提和推論,我們可以從邏輯的角度來思考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和決策。深入瞭解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
培養哲學的思維,它的作用是在一個人心性上的潛移默化。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觀,以身心去感受。 觀世間一切有無,捨一切執著,即是放鬆的關鍵。 我所教授的,是「觀」的方法和運用。 透過「觀」,讓人學會於日常中放鬆,隨心所欲放鬆,即是最終的目標。
Thumbnail
「當我們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們也改變了與世界的關係。」 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各種複雜的問題,而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能夠深刻影響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當我們懷抱正向的思維看待世界時,我們不僅改變了與外界的互動模式,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改變了內心世界的構造。 正向思維使我們能夠以更開放和寬容的態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