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憤世嫉俗」--超譯一下韓愈〉2024-03-17
單就這個意思來說,這聽起來應該是一種合理、甚至正直的道德情感。然而,在底下所舉的用法與例句上,卻有一些明顯的負面涵義。在「使用類別」中,成語典寫著「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底下的例句也是如「他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所以會如此憤世嫉俗。」、「幾個失意的人湊在一起,難免就憤世嫉俗地批評東,批評西起來。」這樣不太好的描繪。
和一些隨著時代意義改變的成語,如「不求甚解」(原來是指不過度鑽研瑣碎細節,後指只學習皮毛)不同,「憤世嫉邪」從一開始就是被以一種負面的方式理解。在韓愈的〈雜說〉--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隨筆」,篇幅不長,內容也並不深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名句亦出於四篇〈雜說〉的另一篇--中,他提到一名談姓作者寫了一篇〈崔山君傳〉,介紹了仙人般的人物。
談生在〈崔山君傳〉中提到有山裡的人可以說「鶴話」(因為鶴很長壽,所以也指他能夠通曉古今事),韓愈看了覺得超怪。他認為這種「住在山裡的仙人」是一種怪力亂神。之後有感而發地說:
「人要能夠不像禽獸一般做事實在太難了。古時候的一先聖賢都長得很醜--有人長得像牛、有人長得像蛇、有人長得像鳥。但他們人都超讚,和禽獸很不一樣!而一些那些長相美麗好看的人,有些反而會做出禽獸般的行為。像這種人,我們還該稱他們是人嗎?」
韓愈認為我們我們不該以貌取人,應該要實際去觀察人的言行。並說明像他這樣不迷信怪力亂神的人,讀了〈崔山君傳〉後,只是想挑故事裡「憤世嫉俗」的那些內容來發表感想而已。
老實說我覺得韓愈這段文字根本沒什麼論述,主軸也不清楚。說不定那就只是他隨手記下讀書時想到的東西,根本沒想到會被後世記那麼久。但如果試著去從他的角度多說補充一些理路的話,或許他的思路是:「那些隱居的仙人(以及推崇他們的談生)太憤世嫉俗了,他們沒有入世去實際和人打交道,只會做那些流於表面的批判,沒有實際理解、更沒有實際做出改變,No Good!」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或許就能設想為什麼這個詞彙被套上一種負面的色彩了。因為那些「憤」與「嫉」並未轉向實踐,而是讓人變得避世與犬儒。
但說不定內心中,他根本不是那個意思,而是想說:能夠不像禽獸一般做事的聖人太少了。那些長得好看的人其實也很壞,實際接觸過我才知道。所以(雖然我不該這麼說,但要是我可以)我也想像那些聖人一樣隱居起來,〈崔山君傳〉裡面的神怪元素太扯了,我想要效法的,就只有憤世嫉俗那一部份。
誰知道呢?
到粉絲專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