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個新聞報導,北京的半馬爆出作假爭議,疑似原本領先的肯亞選手在接近終點前放慢速度,「禮讓」在地中國選手,被質疑放水,而之後也爆出了疑似有金錢回饋交易的問題。此件事件中,造成風波的除了肯亞選手看似「放水」的行為,更引起爭議的或許是這樣的行為,破壞了運動賽事最關鍵的元素與看點,也就是用符合賽事規則且誠信的態度,突破人體極限的挑戰。
類似的概念放到職場上,我們每天的工作與他人互動都是交換信任的考驗,而每一次工作的成果是否可以經過第三方檢核,則是對於誠信的檢視。在以前的工作經歷中,中大型公司都會有法遵、稽核等相關人員,負責控管企業對外交易的風險與程序是否得當。
我也記得,在之前就職的公司,每一年都會進行案件稽核。稽核人員會對於不同部門所經手的採購案件進行抽查,無論金額大小,被抽查的單位跟專案負責人,需要在24小時內提供跟案件有關的採購申請、報價單、案件執行完畢的產品或是服務證明、發票等相關資訊。稽核人員即便非屬於企業高層,在進行稽核時卻有至高的權力,可以要求針對資訊不足之處進行立即補足跟說明,以確保企業符合採購流程跟規範,即便是中高階主管也不例外。
對於被抽查的案件窗口個人來說,要在很短的時間提供稽核人員所有相關資訊,而且有可能是一年前的案件,可能不免覺得有些麻煩。但另一方面,以企業整體來說,也就是有這些稽核人員的存在幫忙把關可能的風險,才能夠確保企業整體不會因為個人的疏失、有意放水或是觸犯規定而造成組織更大的信譽與實質的金錢損害。
在日常工作中,其實最省事的方法,就是每一次的案件都將案件相關的文件,整理在團隊共享的資料夾內。從提案、提案修改、不同階段討論或更新的報價單、最後議定確認回簽報價的信件、跟廠商約定的服務或產品規格、交期、成品檢核無誤,與最後收到發票,將這些隨著時序推演階段的文件或相關通訊紀錄都整理好,也方便讓團隊成員搜尋。這也是對於未來可能會接受稽核的自己的準備,也是對於自己日常專業工作的交代。
換到每天跟我們互動的個人,每一次我們給予對方的說明、提案、服務或是承諾,就像是我們提供的誠信的保證,不但保證了我們為對方設想的心意,也保證我們會依照約定提供的服務與品質,也透過這樣的確信,讓對方願意交託案件或金錢給我們。
有些人,只要合作過一次,只要覺得不靠譜,大概就會列入黑名單中。另外有一些人,不但不只會合作一次,還會想要把他們推薦給其他的業界朋友,自己就成為廠商的口碑。這之間的差異可能有服務水準、回應速度、交期、價格等多種考量因素,但最底層的往往是——我能不能信賴眼前的這個人?如果碰到狀況時,他會不會也會替我設想,與我一起設想解決方案,陪著我一起解決問題?
在職涯馬拉松跑道上,我們都是跨步邁向終點的跑者,也都在嘗試突破自己的個人最佳成績。但最終能支撐著我們到最後的,不會只有體力跟耐力,還需要值得被他人託付的信任,以及可以被檢核工作成果的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