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一時加入了夢寐以求的社團——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又稱AIESEC)。想加入的原因,除了因為這是學校裡最牛的社團(入會門檻高,要歷經團體面試及個人面試),更重要的是,我被其「宣揚的理念」所吸引:關注世界議題、致力於培養青年國際觀及領導力,為世界做出更積極正面的改變。
在《序曲|從台灣小女孩到上海小姑娘,一切的起點》中有提到,14歲的我認知到「人一定要走出去,接受不一樣的價值觀衝擊,在不斷的思想碰撞以及和自我的對話中,獲得一顆更開放包容理解的心」,因此AIESEC的宣傳影片非常深得我心,我看到他們對於國際經歷的重視,為了培養新世代的有國際觀的青年領袖,精心設計海外實習、志願者等計畫。
終於,我過五關斬六將,進到了夢想中的社團。
一開始我們便參與了許多「高峰會」,談論了許多高大深的社會議題,比如香港的居住正義;在AISEC公司般地運營模式下,我也彷彿像進到一家公司實習般,學習做會議紀錄、主持會議。但是,我不會忘記我來時的目的——國際經歷。
然而,很快,我發現事情不如我所想的那般。
我以為加入社團,我能夠參與這些計畫,然而事實是,成為社團的一員,我是變成這些計畫的宣傳者,而非參與者。
我才發現我校AIESEC許多社團幹部,並沒有實際去參與這些國際計畫的經歷。原因是AIESEC的國際計畫時間很長,最少3個月,長的甚至有10個月,而假如想升上幹部,為自己的履歷添彩,勢必得放棄出國,而這在我眼裡,等於淪為紙上談兵。
在了解了真實情況後,儘管被遊說留下,繼續待下來就能當manager(AIESEC的內部運作:剛開始為member,接著上去是manager,VP,和President),履歷上會很好看,然而我無法不知行合一,最後選擇離開。
請不要誤會,我並不是否定AIESEC這個組織,我否定的,是各個單位如何貫徹及執行這個理念。對我來說,假如我自己沒有親身在國外做過志願者的經歷,我又如何能夠真誠地說服其他人,加入AIESEC安排的志工計畫,一定會有收穫呢?
雖然離開了AIESEC,但是我依然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建行我認同的理念:關注世界議題、培養國際觀及領導力,為世界做出更積極正面的改變。
升上大二的暑假,我來到甘肅偏鄉做為期三週的音樂義工老師。
和同伴們住在大通舖裡,廁所是沒有沖水系統的茅廁,由於缺水每週只能進鎮洗頭髮一次,卻澆不息我們的熱情。
之所以選擇教音樂,是因為我想學校已經不缺國文、數學、英文這類基本科目的老師,而陶冶性情這類文藝課程,在偏鄉少之又少。特別是,對於這些偏鄉孩子來說,他們有新的名詞,叫做「留守兒童」,也就是父母都長期在外打工,許多情緒更需要另闢一個管道抒發。
我親身帶過來近200支直笛,中高年級以上每人一支,從零基礎教起。我希望,儘管只是簡單的樂器,但是可以令他們在感到孤單寂寞時,可以抒發情緒、重拾快樂。
原先以為甘肅偏鄉的情況已是極端了,升大三的暑假,來到了緬甸之後,才發現小巫見大巫了。
甘肅偏鄉的教室至少還有完整的四面牆,而我所去到的緬甸偏鄉,教室只有三道牆,沒有門,各個教室之間彼此聽得見聲音、互相影響。
大部分義工團體只會到緬甸的首都,或是第二大城去服務,而我跟隨學校的義工團體所到的地方,則是距離緬甸第三大城車程尚有三小時的地方,鮮少有外界支援到達。
最令我記憶猶新的,則是我們發現,所待的學校有台灣Acer幾年前送來的十多部電腦,因此我決定來開設電腦課。從練習最基本的打字開始,沒想到有一個19歲的男孩學的飛快,他解釋因為以前自學過,我因而想要教他更難的內容。我問他是否有電子信箱?他很是差異,彷彿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我和他同歲,我在小學二年級的第一堂電腦課,便頭一次註冊了電子郵箱帳戶,然而直到今天,男孩才在我的帶領下認識到了已經存在在現代社會中十幾年的數位工具。
我不覺得眼前的男孩比我笨,甚至,我認為他自學能力驚人,這讓我深深感到「我獲得如今的成就,不見得代表我比別人聰明,而是我比別人幸運。」
在出發做志願者之前,我以為我是來「幫助他們」,實際上,是他們「教育了我」。讓我跳脫城市生活中,追求世俗成就的無限循環,而以一個「地球人」的客觀視角看待眾生,了解到誕生到這個世界上更大的任務是什麼。
雖然當下我不一定有能力解決所有問題,但是當我有能力之時,我知道我不能只滿足於自己,還有更大的使命等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