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專家決策比多數決更有效?提升團體決議效率的最佳策略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開始討論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團體。

為什麼我們需要團體決策

  • 多樣性:由於團體成員來自不同背景,他們可以提供多樣的觀點和知識,有助於全面分析問題,更容易了解事情的全貌。
  • 協同作用:通過集體討論和協作,團體能夠產生協同效應,更容易產生集體共識,提升問題解決的品質和效率。
  • 責任分擔:決策結果由團體共同承擔,個人成員不必單獨承擔決策後果的全部責任。

團體決策的優點

  1. 廣泛資訊:團體成員提供不同的資訊和觀點,有助於全面了解問題和選項。
  2. 創造性:通過集體討論,團體更容易產生創新和創意的解決方案。
  3. 決策品質:群體討論可以減少個人偏見,提升決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團體決策的缺點

  1. 從眾效應:成員可能會受到群體壓力影響,放棄自己的觀點而盲從多數意見。
  2. 時間成本:集體討論和協商過程通常比個人決策花費更多時間,可能導致決策延遲。
  3. 責任模糊:由於責任分散,個人成員可能會減少對決策結果的責任感,降低決策執行的積極性。

團體決策總結

團體決策更容易找到接近解答的方案。

團體決策出現爭議時常見的方式

最常見的是多數決和討論出共識,但是討論出共識時常耗時費工,會延長決策的時間,通常來說多數決還是最常見。

什麼是多數決

多數決(Majority Rule)是一種決策方法,指在一個群體中,通過投票或其他形式的意見表達,獲得多數支持的選項即為最終決策。這種方法廣泛應用於民主政治、組織管理、社區活動等各種需要集體決策的場合。

為什麼多數決不好

回到標題,為什麼多數決不好?因為人類會有從眾效應的問題,很多人會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判斷,而且自己的判斷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判斷干擾而導致變質,並沒有辦法達到原本預期的目標,也就是「最接近解答的方案」。

什麼是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或稱(羊群效應)是指個人在群體壓力下,放棄自己的判斷或意見,而選擇遵從群體多數人的觀點和行為的現象。

團體決策如何接近解答

我認為團體決議應由少部分人決定,但是這個少部分人必須充分考慮所有的意見。

折衷是最爛的決定

在團體決策中容易出現有意見相左的人,群體很容易出現討價還價的狀況,時常會有人提出折衷的辦法,但是這個折衷的辦法絕對會是最爛的辦法。我以前遇過一個例子,因為舊有信件開信率不佳,有團隊試著以撒嬌口吻(或有點情勒?)的文案取代,開信率成效其實相當的不錯,例如像下圖這樣的感覺。

raw-image

上線後有其他團隊提出質疑這可能造成公關問題或是不好的影響,我們討論後覺得很有道理就移除了該文扮並用另外一個比較溫和的文案,但是成效一落千丈甚至比原本的版本還差。

但我們事後再檢討覺得影響的範圍很小,也只有個位數的客人回報不喜歡,其實大可不必這麼的畏縮,最後根據根據數據結果又再回到實驗的版本,開信率就又回來了。

補充資料:Amazon 的老闆貝佐斯也有類似的結論 - Amazon 為什麼成功?日籍創始元老分享 15 年工作經驗,告訴你貝佐斯重視哪些職場法則!

我的作法

有許多事情我會希望有團體決策例如年度的目標,我會先整理團隊可以嘗試的面向向所有成員攤開來討論,請每位成員一定要發表意見,但是會議當場不會有明確的定案,我會將會議考量的點統一彙整並直接定案一個版本,且規劃如何評估績效和失敗時的方案。定案後要跟大家溝通為什麼會這樣定案且有哪些優缺點,這一部分很重要一定要明確的溝通。

第一次寫文在這個平台上寫文,歡迎大家提供回饋和我討論。


1會員
1內容數
從資訊本科系學生進入資訊領域工作的工程師,一路從初階工程師到資深工程師再一路到技術主管,希望能將一路所學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可以藉由筆者的經驗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