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淺談-德希達哲學課程心得-【死亡的餽贈】(EP8)(6/20)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今天再複習了一次週一紀老師的德希達第八堂最終堂的課程:死亡的饋贈

這堂是滿滿感動、滿滿收穫的一堂課,自己甚至已經有辦法主動聯想、喚醒回扣到以往海德格、康德的先驗想像力的課程內容,老師還在課堂上表示驚訝又欣慰,自己也覺得所學的哲學,已經在短時間內慢慢匯聚成一股威力,逐漸建構起一套看待事物的內建軟體。




一、德希達-【死亡的饋贈】

這堂課最震撼我的地方即是,德希達在生前最後的一本著作:「死亡的饋贈」。

老師講述了聖經中亞伯拉罕所面臨的絕境(apories)殺害自己的兒子以獻祭

究竟該遵循上帝的指令,還是要冒著違背人世間的倫理道德?


在這個臨界點(絕境)上,確實極為兩難,怎麼做怎麼選都不對,都會有人不滿意。

更值得深入探討的是,生死問題

死亡是絕對的,一跨過那個界線,即不可逆,

死亡也是無法經驗的,不可能會有人活生生的說:「我死過了」

死亡也是不可替代的,不可能有人可以代替另一個人的死亡。


因此死亡永遠是自己該負的「絕對責任」,責任英文是responsibility ,可理解成response +ability ,意指我們該在這個人生絕境、這個生死交關的臨界點上,該做出什麼樣的回應(response)


二、日常生活中的絕境(apories)

另外我們也時常碰到一個絕境,正是「我們究竟是要維持現狀,持續待在這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生活,還是要選擇跳出深淵,做出決斷?

即使沒有人能向我們保證,我們也無法得知,這一跳是否就是解脫救贖、抑或是陷入更無止境的黑暗。

沒有任何提示、也沒有第二次能讓我們翻身的機會,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會怎麼選擇?


在故事中,亞伯拉罕帶著兒子前往上帝指定的地點,但一路上兒子以撒詢問亞伯拉罕,怎麼帶了獻祭的工具,卻沒看到獻祭的牲畜呢?

亞伯拉罕只能不發一語,他背負著是一個秘密,這個秘密是他和上帝(大他者)之間的特殊關係(神聖性)

他只能保持沈默,這跟神的維度與人世間的不同,因為只要他以語言說出了,人類語言有普遍共通性,若是一開口了,一定是遭受到一片罵聲,被冠上違背倫理道德的罪名。


而亞伯拉罕的這份緘默中,隱含了對上帝的崇敬信念的堅持,他或許也搞不懂上帝怎麼會下達這樣的殘酷命令,但是他至始至終沒有開口說出,並相信、履行上帝的指令。


三、我們都是現代的亞伯拉罕

其實在現代的我們,糾結掙扎的處境與痛苦不亞於亞伯拉罕,我們對於自身深層的「秘密堅持」保持沈默、處於孤獨狀態,必定背負著什麼,我們背負著一個無法向他人說清楚、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的信念重擔,也不知為何而背、不知如何棄置,

自己都不禁想問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到底在幹嘛?

我們甚至都無法回答這一個簡單的問題,然而於此同時,心中有種深層的力量,自己總感到有種使命感「這件事非我不可、若連我都放棄了,那我就再也不是我」那種說不清的頑固。


四、【我不知道我在堅持什麼,但若我不堅持下去,我將不再是我】

我們雖然可能想向人傾訴,但周圍的人大都無法理解,我們也不知該如何翻譯成使他人理解的言語,因此我想亞伯拉罕的緘默是對的。

再說,若做的一切都可簡單以言語三兩句給轉譯、換算成世間的普遍價值的話,那即便不是我,其他人也會這麼做,替代性出現了,我的獨特性也將就此消失。


但我們若選擇沈默,並執意扛著這份無以名狀的堅持,總覺得自己在回應某個誰,甚至有種莫名的傲氣,說著:「我雖不知我在回應誰、我在背負什麼,但我知道我若不堅持,我就不是我。


正是因為這個道不清卻不願妥協的信念,造就了人的獨特性,這使我們看到了自己,此時身為人的重量出現了,這也正是此人負的「絕對責任」,也就是這件事其他人都沒資格,非你不可!


而奇妙的是,這個「獨特性」恰恰好取消我們生而為人的座標,將我們拉拔到另一個較高的維度,讓我們去不斷對話、不斷去回應那個終其一生,都可能無法理解碰觸的那個「大他者」,對亞伯拉罕來說,是那份他對上帝的至高崇敬;對我們來說,正是心中無法向別人傾訴,只有自己知道的無名的剛強信念。


五、總結

課後再度細細品味,真心覺得德希達真的是妖術魔鬼!

太厲害了啊哈哈! 怎麼能夠想出這樣的思辯內容!

聽了兩次老師的講述,又讀了一整個下午的文獻和網路論文,只能摸索到0.00000001的內容,不敢說融會貫通,但還是覺得好慶幸、好感動能夠如此充實地獲得知識,可謂「朝聞道夕死可矣!」一點也不過言,希望能夠再好好繼續慢慢研讀、細細咀嚼,讀出更深的味道與見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伊蓮的沙龍
39會員
98內容數
哈囉你好嗎 我是伊蓮👋 近期從工作的桎梏中解放開來,30歲的我矗立於第一個人生重大的十字路口,我將為人生留白一段時間,進行沉澱、行動、揭露、經歷、對話及回饋,並將身為社會局外人的生活玩味凝結成點,藉由寫作把它們刻劃下來。未來將何去何從,敬請期待。
伊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17
...但由於人不知何時會受到監控,只好假設自己每時每刻都被監視,變相迫使自己遵守規矩,最終自我囚禁,自己變成自己的監督者。 我們總會顧忌他人目光,或畏懼失敗而被批評恥笑,變得裹足不前、患得患失。 時常聽到:「大家都這樣說..」「大家都這樣做..」「大家都覺得..」。然而這裡所指的「大家」是誰?..
Thumbnail
2024/12/17
...但由於人不知何時會受到監控,只好假設自己每時每刻都被監視,變相迫使自己遵守規矩,最終自我囚禁,自己變成自己的監督者。 我們總會顧忌他人目光,或畏懼失敗而被批評恥笑,變得裹足不前、患得患失。 時常聽到:「大家都這樣說..」「大家都這樣做..」「大家都覺得..」。然而這裡所指的「大家」是誰?..
Thumbnail
2024/12/10
因此在生活上,囤積型人格可以嘗試清掉家裡不必要的東西,來個乾淨利落的斷捨離。 人際關係上,或許團體Energy是我們該效法的好榜樣, 如同他們的歌曲中說的:「就跟你說了放手!」(笑 斬斷清除不必要的垃圾關係,並重新調整打通、騰出空間,好的緣分才有機回得以進駐到我們的生命中,
Thumbnail
2024/12/10
因此在生活上,囤積型人格可以嘗試清掉家裡不必要的東西,來個乾淨利落的斷捨離。 人際關係上,或許團體Energy是我們該效法的好榜樣, 如同他們的歌曲中說的:「就跟你說了放手!」(笑 斬斷清除不必要的垃圾關係,並重新調整打通、騰出空間,好的緣分才有機回得以進駐到我們的生命中,
Thumbnail
2024/10/31
他們又帥又美,有腦袋又有才華,但他們總會有個令人意外的共同點是: 「他們老是愛上別人的男人、女人,或剽竊別人想法、將別人的作法如法炮製、佔為己有。」 剝削型人格的特徵是:【他們總覺得別人手上的東西比較好,別人手上的玩具總是比較酷;別人手上的雞腿總是比較香;別人的男友、女友總是不讓人失望】。
Thumbnail
2024/10/31
他們又帥又美,有腦袋又有才華,但他們總會有個令人意外的共同點是: 「他們老是愛上別人的男人、女人,或剽竊別人想法、將別人的作法如法炮製、佔為己有。」 剝削型人格的特徵是:【他們總覺得別人手上的東西比較好,別人手上的玩具總是比較酷;別人手上的雞腿總是比較香;別人的男友、女友總是不讓人失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聖經《歷代志下》中亞撒王的故事,反映出信仰在面臨挑戰時的重要性。亞撒王依賴外在力量而忽略上主的指引,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與懲罰。通過這段經文,我們能反思信仰與生活的連結,以及在高峰時期如何保持謙卑與對上主的依賴。從中吸取教訓,以應對生活中的誘惑和挑戰,並警惕信仰的脆弱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聖經《歷代志下》中亞撒王的故事,反映出信仰在面臨挑戰時的重要性。亞撒王依賴外在力量而忽略上主的指引,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與懲罰。通過這段經文,我們能反思信仰與生活的連結,以及在高峰時期如何保持謙卑與對上主的依賴。從中吸取教訓,以應對生活中的誘惑和挑戰,並警惕信仰的脆弱性。
Thumbnail
聖經經文:歷代志下15章1-7節「上帝的靈臨到俄德的兒子亞撒利雅。他出來迎接亞撒,對他說:「亞撒,猶大和便雅憫眾人哪,要聽我說:你們若順從耶和華,耶和華必與你們同在;你們若尋求他,就必尋見;你們若離棄他,他必離棄你們。以色列人不信真神,沒有訓誨的祭司,也沒有律法,已經許多日子了。但他們在急難的時候歸
Thumbnail
聖經經文:歷代志下15章1-7節「上帝的靈臨到俄德的兒子亞撒利雅。他出來迎接亞撒,對他說:「亞撒,猶大和便雅憫眾人哪,要聽我說:你們若順從耶和華,耶和華必與你們同在;你們若尋求他,就必尋見;你們若離棄他,他必離棄你們。以色列人不信真神,沒有訓誨的祭司,也沒有律法,已經許多日子了。但他們在急難的時候歸
Thumbnail
這篇文章重新詮釋了創世紀廿二章中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通過對亞伯拉罕的內心和行為的分析,提出不同的觀點,同時探討上帝對亞伯拉罕的考驗是否真的是對他的信心和愛的測試。文章還從以撒和撒拉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從而試圖打破對該故事傳統詮釋的壓抑,並提倡對信仰不同層面的理解。
Thumbnail
這篇文章重新詮釋了創世紀廿二章中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通過對亞伯拉罕的內心和行為的分析,提出不同的觀點,同時探討上帝對亞伯拉罕的考驗是否真的是對他的信心和愛的測試。文章還從以撒和撒拉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從而試圖打破對該故事傳統詮釋的壓抑,並提倡對信仰不同層面的理解。
Thumbnail
阿摩司是一個南國的平凡牧羊人、農夫,神的話向祂啟示,祂就成了先知,神話語的出口,向以色列緊鄰的七個國家宣告滅亡,其中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也不例外。此文談到了律法的超越,因應的懲罰和對耶和華的敬拜。
Thumbnail
阿摩司是一個南國的平凡牧羊人、農夫,神的話向祂啟示,祂就成了先知,神話語的出口,向以色列緊鄰的七個國家宣告滅亡,其中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也不例外。此文談到了律法的超越,因應的懲罰和對耶和華的敬拜。
Thumbnail
我們也時常碰到一個絕境,正是「究竟是要維持現狀,持續待在這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生活,還是要選擇跳出深淵,做出決斷?」 故事中,亞伯拉罕帶著兒子前往上帝指定的地點,但一路上兒子以撒詢問亞伯拉罕,怎麼帶了獻祭的工具,卻沒看到獻祭的牲畜呢?亞伯拉罕只能不發一語,他背負著是一個秘密....
Thumbnail
我們也時常碰到一個絕境,正是「究竟是要維持現狀,持續待在這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生活,還是要選擇跳出深淵,做出決斷?」 故事中,亞伯拉罕帶著兒子前往上帝指定的地點,但一路上兒子以撒詢問亞伯拉罕,怎麼帶了獻祭的工具,卻沒看到獻祭的牲畜呢?亞伯拉罕只能不發一語,他背負著是一個秘密....
Thumbnail
聖經經文:撒母耳記上22章1~3節「大衛離開那裏,逃到亞杜蘭洞。他的兄弟和他父親全家聽見了,都下到他那裏去。凡生活窘迫的、欠債的、心裏苦惱的都聚集到大衛那裏,他就作他們的領袖,跟隨他的約有四百人。大衛從那裏往摩押的米斯巴去,對摩押王說:「請你讓我父母搬來,跟你們在一起,等我知道上帝要為我怎樣做。」」
Thumbnail
聖經經文:撒母耳記上22章1~3節「大衛離開那裏,逃到亞杜蘭洞。他的兄弟和他父親全家聽見了,都下到他那裏去。凡生活窘迫的、欠債的、心裏苦惱的都聚集到大衛那裏,他就作他們的領袖,跟隨他的約有四百人。大衛從那裏往摩押的米斯巴去,對摩押王說:「請你讓我父母搬來,跟你們在一起,等我知道上帝要為我怎樣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