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
社會生活中或身邊周遭,總是會有一群這樣的人:他們又帥又美,有腦袋又有才華,但他們總會有個令人意外的共同點是:
「他們老是愛上別人的男人、女人,或剽竊別人想法、將別人的作法如法炮製、佔為己有。」
剝削型人格的特徵是:
【他們總覺得別人手上的東西比較好,別人手上的玩具總是比較酷;
別人手上的雞腿總是比較香;別人的男友、女友總是不讓人失望】。
紀老師提及至此,讓我靈機一動,回想到以往一個不確定是否關聯,但或許可以反思的例子。
我還記得高中時期,班上要麼一個男同學、女同學從來沒被注意、關注, 要麼突然一個人、兩個人同時喜歡他/她,向他/她表白,這個人突然就變得搶手起來,在班上的身價地位水漲船高,呼風喚雨。
各個角逐男同學們都摩拳擦掌,這場戰爭可不能輸給別人。
輕易得到手的可沒什麼挑戰與成就感,必須是那種經過激烈的競爭、較勁下,最後帶點光榮的傷痕印記,走出愛情戰場,並抱得美人歸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愛情勝者。
但弔詭的現象發生了。
表面上,共同競爭的男同學們平常稱兄道弟、兩肋插刀,但卻在私下對女同學展開各方各種的較勁與獻殷勤。
女同學的line通訊錄,根本就是國家地理頻道,雄性動物想把目標佔為己有,誰都不願意眼前的正妹女同學擦身而過,更想不輸給其他同性的哥兒們。
聊天的對話內容總是令人目瞪口呆又難以置信,平時幾位看起來道貌岸然的男同學,居然也是競爭名單中的選手之一,甚至為了得到女同學的芳心,無所不用其極。
題外話,至於我怎麼會知道這背後的故事,是因為我是這位高人氣女同學的閨密,這位高人氣公主總是會與我分享,把我當作愛情諮商師,尋求這群候選戰士中的最佳正解人選。
看完這表面的和平與私下陰暗面的反差與廝殺,我只能瞠目結舌,人類果然是難以理解的生物,還好我沒有這方面的憂慮。(笑
言歸正轉,之所以會產生剝削型人格,這背後或許是晚期資本主義入侵人心意識的後果。
由於資本主義主張: 人是自私的、資源是稀缺的,因此人類的關係上,彼此是競爭、敵對的關係。」
導致人類心中底層孳生一種: 【不自覺地覺得外面的東西比較好,對尚未搶奪到手的東西有種未解的神秘、憧憬、以及一股想征服、佔有它的衝動。
因而不斷地搶佔爭奪,藉由往外掠奪搶佔物質資源,已填補內心病態的匱乏感。】之心理。
除了填補匱乏感之外,其實背後還有個更厚黑的企圖是:「我要再從別人手上搶過來,是因為享受掠奪的同時,個人還能體受到,那扭曲畸形的樂趣、快感、興奮與刺激。」
大家在網路發布的那些光鮮亮麗,真的是自己所需要的嗎?真的值得我們去汲汲營營去爭奪的嗎?
還是我們僅看到別人如此這般,心中也不免升起錯失恐懼症(FOMO),深怕自己不跟上腳步、少買了那個商品、遲了那個最新的消息,恐會矮人一截、落後於人、缺少了與大眾有共同行動的作為,而被時代潮流給拋棄。
這個被拋棄感、孤獨感,正是人類最害怕、最極力避免的惡夢。
然而人們對於最新iphone、最新一季的新品衣服、某明星代言的限量版球鞋等等物質趨之若鶩,但這些表層物質,真的能夠切實地去彰顯一個人的本真價值嗎?
那些所代表的是身為人的價值,還是只是把自己降格淪為資本市場的奴隸?
再者,搶奪到的這些物質的人們,是為了引起別人的目光,希望利用符號與物質、希望他人看到自己身上的行頭與手邊挽擁的人,來判斷與之互動的態度,凸顯自己可是很有「質感」與「品味」的。
然而,真相其實是,他們藉由這些物質商品來掩飾、裝備自己,深怕自己內心最深層的荒蕪與貧乏被人發現,被外人看穿譏笑:「啊哈!你不過只是用一堆錢堆砌出來的假高尚土包子! 卸下這些品牌符號後,你僅是一句空殼,沒有自我、沒有自愛、沒有自重、沒有信念。你看似得到了高等的物質生活,但其實你已失去了所有人對你的敬重,也葬送了自己身而為人的高貴。」
現代人不僅如剝削型人格四處掠奪,深怕自己少了哪個物質商品、機會籌碼、權力位階的加持,就會減損自己的存在分量。
因此常常見到的例子,正是那種死命地、迫切地一口氣將所有名牌服飾、皮包、妝容、皮包等各種行頭加飾於身上的人,他們手臂上的一件皮包、耳際邊一副垂掛式的耳環,那些奢侈品的價格,對一般人皆是無法理解的天價。
然而諷刺的是,我們也不曾見過這類人,穿戴上這些萬來萬去的天價行頭之後,身為人的品格、氣質或素養,有任何明顯的彰顯與提升。
常見的狀況倒是讓人直搖頭,這類人身上的行頭與本人的氣質完全天壤之別,簡單來說就是「硬要」、「假掰」、「金錢堆疊出來的虛假感」。
若扯下他們這些由光鮮亮麗、五光十色、只為取悅他人換得存在感的物質生活的假面,直搗他們心中之黃龍後,將赫然發現:「他們心中如同一片被棄置許久的荒野,了無生趣、失去希望、失去熱情、失去滋養,乾涸貧瘠又窮乏。」
俗話說:「窮得只剩下錢。」正是在形容這個狀況吧!
由於缺乏自我意識與自我價值,因此在這類人心中其實有巨大且強烈的自卑,情緒上容易患得患失、疑心病重、別人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會被他們解讀成:「他一定在蔑視我! 他一定是不喜歡我!」,深陷情緒浮躁不安的惡性迴圈中。
這樣的性格的人們,也容易被外人一眼看穿,因為他們也正是於資本主義下,麻木不仁的奴隸。
這類人會高喊著自由、正義、權益,同時極力抵抗傳統、權威、政府、宗教、文化,為了反對而反對,僅是想擺脫可能束縛自己的既定一切,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反、反抗了之後到底想要追求什麼,壓根兒不知道自己的真正訴求與信念。
先是鏟除了自己與他人、自然、土地、歷史的所有連結,又在尚未建構清楚且堅定信念與方向之際,追求自由與反抗傳統與權威之下,人變得毫無重根,不知何去何從,如同蒲公茵隨風飄散,只能隨波逐流。
因此只能在大眾對「自由」趨之若鶩之時,人云亦云地盲從湊湊熱鬧,刷刷存在感,看似隆重又深切的革命,到最後都是一呼而散的家家酒。
人變得毫無重根的後果,正是過於「自由」,而滋生的「疏離感」「匱乏感」「缺乏存在感」等等問題,這類人或許對生命感到越來越乏味無聊、甚至感到怨念與敵意,因此他們向外尋求眾人的目光與注目,使用的手段與方式不外乎就是前述提及的物質商品,以及刻意操弄挑起一些超出日常尺度的聲光資訊,來揚起民眾情緒憤恨與立場對反的話題,藉此來賺取聲量,才能凸顯自己的存在感,以及與大眾群體合而為一、不致疏離的共在感。
另一個讓這類人解決對自我與他人的疏離感,正是遵循資本主義的指引:「拿著你在體制下,那少得可憐的薪水去消費,填補你的匱乏感和存在感吧! 」
「當你擁有了什麼商品,你就會使人羨慕、吸引到他人的注目與聚焦,這時候你就成功地有了你的存在感!」
這是資本主義的最大騙局,裹著糖衣的毒藥,但很遺憾地,現今已普遍地根植於人心之中,甚至錯以為它是真理。
不過好消息是,剝削型人格的人們自己忘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優點,正是:「別人有的你沒有,但你有的,別人或許也沒有啊!或許別人正羨慕著你呢!」
那為何不好好品味、琢磨自己手上已擁有的東西?
其實反過來,別人也羨慕你們身上已擁有的,那為何不好好經營與耕耘呢?
剝削型人格總是把目光、心思向外到處物色獵取的根本之因,正是因為我們不夠愛自己。因此產生的自我存在感的匱乏與焦慮不安,僅能透過向外狩獵、爭奪、競爭的征服感與快感來彌補。
我們無法欣然接受平淡枯燥的生活,總覺得人生不該僅是如此,應該要如同誰誰誰,聲名大噪、眾星拱月,藉此擺脫這一成不變的無聊。
因此我們開始燃燒、犧牲每一個當下,為的就是去換得未來某一個高光時刻,讓我們的人生得以精彩亮麗。
然而這點也正是矛盾之所在,因為抹殺無聊的【現在】去換得未來,這個命題本來就是自相矛盾的悖論。因為未來正是由現在的每一刻所組成的啊!捨棄每一刻的當下,怎麼可能抵達的了那將到而未到的將來呢?
若將目光放眼於那始終未到的將來,我們無法真正地投入到眼前的平凡生活之中,所以才會一直往外尋求刺激,或是尋求成功的方法與捷徑。
在打拼過程中,人們確實感到自己的鴻圖前進與財富充盈,還以為找到自我存在感之憑,卻加劇了人們自我催眠「美好的將來必定到來」之誤解;
在一段速食愛情的關係中,彼此確實感到心靈相,認為對方就是自己尋覓許久的那個真命天子,還以為這就是找到了靈魂伴侶,卻導致了「兩人能夠相互扶持,長久攜手生活」之錯覺。
不管是追求最低成本的成功捷徑、抑或是盲目地渴求刺激、激情,皆是短暫且魯莽的,如同飲鴆止渴,這種短暫的歡愉與新鮮感,都是我們不願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因為現實過於殘酷、過於不堪,使我們邊早各種理由來下意識地逃避。
但這樣的思維,不會帶來真正的成功與愛情,僅是暫時麻痺自己、縱容自己的耽溺,這樣的自己只會每下愈況,迷失於世界之洪流之中。
或許到人生謝幕之際,我們才後知後覺地恍然醒悟:「啊!我被騙了,一切都是一場空」。現在被犧牲燃燒掉了,未來這個癡夢也沒有實現,但一切都為時已晚。
因此,情侶、夫妻兩人關係生活久了,終究難免感到枯燥乏味、例行公事,甚至感到疲累、負擔與了無生趣,更別說個人的人生了,這也是許多人過不了的一個難關。
最後,紀老師提及一個很棒的論點:「然而,當你感到生活枯燥無聊,了無生趣,此時才是迎向真正的挑戰之際。生活不可能一直靠著物質商品、驚濤駭浪、過於起起伏伏的興奮,來維持新鮮與激情。
而是我們要試圖在平凡的小日子中,發現不平凡的細節。如果你覺得生活乏為不堪,那你一定是還沒有鑽入生活之中,試著去發現對方的好、去發現生活的樂趣、去發現小事值得玩味之處,好好琢磨、好好品味。」
如同一口好茶,在入口之際還沒什麼感覺,但一口嚥下後漸漸地回甘,那種雖然平淡卻又能長久的底蘊香氣,或許正是人際關係能長久地、平穩地發展關鍵,也是人生的韻味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