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

2023/07/0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健康的腸道一天可以撲滅五千個癌細胞。
糖尿病、過敏性鼻炎、癌症、大腦發育,都和腸道有關。
●九成腸內菌,出生後就不會改變
根據最新研究,人體約九成腸內細菌無法靠培養所得,這些細菌幾乎都是我們身邊十分普遍的土壤菌。
也就是說人自從呱呱落地後,腸內細菌便未曾改變。
我們常聽到「改善腸內環境」與「腸內細菌均衡」的說法,但確定腸內九成細菌都是天生的固定菌之後,也許大家會認為腸內環境無法後天改善。然而,剩下的一成腸內細菌才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大部分腸內細菌自我們出生後便未曾改變過。
可是,一成的腸內細菌卻每天都在變化。
這些細菌被稱為「腸內益菌、腸內壞菌、伺機性感染菌」,是可後天培養的細菌。
只要使一成的腸內細菌保持平衡,便能開啟長壽的開關,促使身體生成幸福物質。
●假設腸內環境已經由益菌佔上風。
這時不只是腸道環境變好、排便順暢,腸內益菌還會開始生成血清素。
「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能夠傳遞幸福感到大腦。
血清素從腸壁被吸收,接著再傳遞到腦部,大腦便會發出「幸福」的訊息。
也就是說,心靈上的健康也必須仰賴健康腸道一起創造!
●「排便順暢」是好腸指標
如果最近常常有幸福的感覺,一定是腸內環境改善了—大概很少人會出現這種想法吧。
最快檢視腸內環境是否變好的方法就是觀察「糞便」。
原本三天才排便一次,有便秘傾向的人,會開始天天排便。
原本總是拉肚子、糞便無法成形的人,也會開始排出正常的糞便。
憑這些改變,就能知道自己的腸內環境獲得改善。
●免疫細胞有70%在腸道生成
你知道腸道是眾多免疫細胞聚集的地方嗎?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70%的免疫細胞是在腸道內生成的,其中大多數集中於大腸結膜。由於消化器官是由嘴巴、食道、胃、腸接連而成的管狀構造,因此除了食物之外,病原體也會進入體內,為了防堵這些外敵入侵,腸道就成了最大的免疫器官。
想提升免疫力,重點在於增加能夠活化免疫細胞的「腸內細菌」。
植物性食物是腸内細菌的食糧,發酵食品則能使腸內細菌增加,建議大家多多攝取。
此外,心情好壞深深影響其餘30%的免疫細胞能否被活化。
開開心心度過每一天,讓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取得平衡,就能提升免疫力,我們只要維持腸道細菌平衡並且常保笑容,便能預防疾病、永保健康。
●造就腸內菌叢的細菌分為益菌、壞菌,以及伺機性感染菌。
益菌(比菲德氏菌、乳酸菌等)能整頓我們的腸道,壞菌(大腸桿菌或產氣莢膜梭菌等)則為人體帶來不良的影響。
腸內菌叢中絕大多數都是伺機性感染菌,一旦人體免疫力降低,它們就會投靠壞菌興風作浪。
大家應該建立一個觀念,腸道內毫無壞菌並非好事,因為益菌需要壞菌才得以發揮功效,不過壞菌數量不宜過多,否則會造成便秘或免疫力下降。
有適量的壞菌存在,才能確保腸道環境安全,如何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智慧。
●膳食纖維是天然的「抗憂鬱藥」
現代人膳食纖維的攝取量快速減少,然而主宰免疫系統的腸內細菌,其食糧卻是膳食識維,飲食中的膳食纖維攝取量降低,身體的腸內細菌也隨之減少,免疫力便跟著下降。
腸內細菌減少可說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性病症,以及憂鬱症等心理疾病激增癌症發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植化素大量存在於受到大量紫外線照射、外觀顏色較深或苦味較重的蔬果當中,例如番茄裡所含的茄紅素、南瓜中所含的β-胡蘿蔔素、藍莓中所含的花色素苷等物質,都有很強的抗氧化力。
不過蔬果種類這麼多,要記住哪一種抗氧化效果最好,簡直是一大考驗;即使抗氧化力再強,每天只吃這幾種蔬果,身體營養不夠。
建議只要將紅、橙、黃、綠、紫、黑、白7種顏色的蔬果,依序加到菜單中,就能自然而然攝取到所有抗氧化力強的食材。
美國從1980年代開始施行「Five a Day」運動,倡導「每日攝取5盤以上顏色較深的蔬菜或水果」,實施後美國人的蔬菜消費量年年增加,整體的癌症發生率也跟著下降了。
●我們常被告知「食物要咀嚼30下以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因為透過充分咀嚼食物能促進唾液分泌,而唾液中所含的消化酵素可以去除活性氧。
由於這個功效需要30秒才會啟動,因此食物必須咀嚼30秒。
此外,咀嚼也能讓食物味道更好,變得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為什麼人類感受到壓力,腸内壞菌就會增多呢?
因為當我們感到壓力時,消化道的某些部位會釋放一種名為兒茶酚胺的神經傳達物質。
大腸桿菌因此變得很活躍,腸內壞菌愈來愈占優勢。
之後轉變成一種正腎上腺素(又稱去甲腎上腺素),進而刺激交感神經, 最近由於精神壓力引發「大腸激躁症」(一般稱為IBS),反覆發生便秘或腹瀉的人急速增多。
這是因為精神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引起排便異常,腸道真的是個對壓力很敏感的器官。
●血液中若充滿糖分,製造胰島素分解糖分的胰臟會有很大的負擔。
這種狀態反覆發生,胰臟將變得無法順利發揮功用,引起高血糖症,如果持續沒有改善,很容易併發低血糖症。
這麼一來,腦部會分泌腎上腺素,使我們的情緒高漲、具有攻擊性,這正是糖分攝取過量會導致焦躁、易怒的原因。
●「活力腸道」養成重點
【30~40歲】
「壓力」會拖垮腸道運作,增加腸內益菌,就能紓緩精神壓力。
人體動力來自「糖解引擎」,因此一定要吃米飯、麵包、薯類等碳水化合物。
若是節食不吃醣類,就算攝取再多其他營養素,也依舊提不起勁。
定時吃飯,攝取碳水化合物和好菌食物才是健康之本。
【40~50歲】
基礎代謝大不如前,肉類每週只能吃4次。
40歲後一週吃肉的次數不能超過4次。
攝取過多的熱量不僅會造成肥胖,也容易造成腸內環境惡化。
人體內飽和脂肪酸一旦增多,就容易凝固在血管內,造成血流不順。
【50~60歲】
多吃生菜、不吃主食,啟動長壽基因。
進入50歲後,動力來自以氧氣為燃料「粒線體引擎」,如果持續攝取碳水化合物,體內將產生過多活性氧,引發慢性病、大腦退化。
此時主食可選擇薯類或是糙米等富含纖維的食材,並多吃含氧蔬菜。
【60歲後】
多吃發酵食物,能預防癌症發生,讓你更長壽!
優酪乳中所含的比菲德氏菌能夠為腸內細菌注入元氣,納豆、味噌以及米糠醬菜等發酵食品進入腸道後,也可以改善腸內菌叢平衡,進而提升人體免疫機能。
~藤田紘一郎/日本腸道權威/感染免疫學者/NPO自然免疫健康研究會理事長
~《【超圖解】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預防大腸癌、失智、過敏的「菌叢健康法」!》
~《50歳からの腸にやさしい食べかた》
#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腸道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
https://igrape.net/30D0d
【金石堂購買《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22會員
1.8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