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健康的腸道一天可以撲滅五千個癌細胞。
糖尿病、過敏性鼻炎、癌症、大腦發育,都和腸道有關。

●九成腸內菌,出生後就不會改變

根據最新研究,人體約九成腸內細菌無法靠培養所得,這些細菌幾乎都是我們身邊十分普遍的土壤菌。

也就是說人自從呱呱落地後,腸內細菌便未曾改變。

我們常聽到「改善腸內環境」與「腸內細菌均衡」的說法,但確定腸內九成細菌都是天生的固定菌之後,也許大家會認為腸內環境無法後天改善。然而,剩下的一成腸內細菌才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大部分腸內細菌自我們出生後便未曾改變過。

可是,一成的腸內細菌卻每天都在變化。

這些細菌被稱為「腸內益菌、腸內壞菌、伺機性感染菌」,是可後天培養的細菌。

只要使一成的腸內細菌保持平衡,便能開啟長壽的開關,促使身體生成幸福物質。


●假設腸內環境已經由益菌佔上風。

這時不只是腸道環境變好、排便順暢,腸內益菌還會開始生成血清素。

「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能夠傳遞幸福感到大腦。

血清素從腸壁被吸收,接著再傳遞到腦部,大腦便會發出「幸福」的訊息。

也就是說,心靈上的健康也必須仰賴健康腸道一起創造!


●「排便順暢」是好腸指標

如果最近常常有幸福的感覺,一定是腸內環境改善了—大概很少人會出現這種想法吧。

最快檢視腸內環境是否變好的方法就是觀察「糞便」。

原本三天才排便一次,有便秘傾向的人,會開始天天排便。

原本總是拉肚子、糞便無法成形的人,也會開始排出正常的糞便。

憑這些改變,就能知道自己的腸內環境獲得改善。


●免疫細胞有70%在腸道生成

你知道腸道是眾多免疫細胞聚集的地方嗎?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70%的免疫細胞是在腸道內生成的,其中大多數集中於大腸結膜。由於消化器官是由嘴巴、食道、胃、腸接連而成的管狀構造,因此除了食物之外,病原體也會進入體內,為了防堵這些外敵入侵,腸道就成了最大的免疫器官。

想提升免疫力,重點在於增加能夠活化免疫細胞的「腸內細菌」。

植物性食物是腸内細菌的食糧,發酵食品則能使腸內細菌增加,建議大家多多攝取。

此外,心情好壞深深影響其餘30%的免疫細胞能否被活化。

開開心心度過每一天,讓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取得平衡,就能提升免疫力,我們只要維持腸道細菌平衡並且常保笑容,便能預防疾病、永保健康。


●造就腸內菌叢的細菌分為益菌、壞菌,以及伺機性感染菌。

益菌(比菲德氏菌、乳酸菌等)能整頓我們的腸道,壞菌(大腸桿菌或產氣莢膜梭菌等)則為人體帶來不良的影響。

腸內菌叢中絕大多數都是伺機性感染菌,一旦人體免疫力降低,它們就會投靠壞菌興風作浪。

大家應該建立一個觀念,腸道內毫無壞菌並非好事,因為益菌需要壞菌才得以發揮功效,不過壞菌數量不宜過多,否則會造成便秘或免疫力下降。

有適量的壞菌存在,才能確保腸道環境安全,如何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智慧。


●膳食纖維是天然的「抗憂鬱藥」

現代人膳食纖維的攝取量快速減少,然而主宰免疫系統的腸內細菌,其食糧卻是膳食識維,飲食中的膳食纖維攝取量降低,身體的腸內細菌也隨之減少,免疫力便跟著下降。

腸內細菌減少可說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性病症,以及憂鬱症等心理疾病激增癌症發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植化素大量存在於受到大量紫外線照射、外觀顏色較深或苦味較重的蔬果當中,例如番茄裡所含的茄紅素、南瓜中所含的β-胡蘿蔔素、藍莓中所含的花色素苷等物質,都有很強的抗氧化力。

不過蔬果種類這麼多,要記住哪一種抗氧化效果最好,簡直是一大考驗;即使抗氧化力再強,每天只吃這幾種蔬果,身體營養不夠。

建議只要將紅、橙、黃、綠、紫、黑、白7種顏色的蔬果,依序加到菜單中,就能自然而然攝取到所有抗氧化力強的食材。

美國從1980年代開始施行「Five a Day」運動,倡導「每日攝取5盤以上顏色較深的蔬菜或水果」,實施後美國人的蔬菜消費量年年增加,整體的癌症發生率也跟著下降了。


●我們常被告知「食物要咀嚼30下以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因為透過充分咀嚼食物能促進唾液分泌,而唾液中所含的消化酵素可以去除活性氧。

由於這個功效需要30秒才會啟動,因此食物必須咀嚼30秒。

此外,咀嚼也能讓食物味道更好,變得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為什麼人類感受到壓力,腸内壞菌就會增多呢?

因為當我們感到壓力時,消化道的某些部位會釋放一種名為兒茶酚胺的神經傳達物質。

大腸桿菌因此變得很活躍,腸內壞菌愈來愈占優勢。

之後轉變成一種正腎上腺素(又稱去甲腎上腺素),進而刺激交感神經, 最近由於精神壓力引發「大腸激躁症」(一般稱為IBS),反覆發生便秘或腹瀉的人急速增多。

這是因為精神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引起排便異常,腸道真的是個對壓力很敏感的器官。


●血液中若充滿糖分,製造胰島素分解糖分的胰臟會有很大的負擔。

這種狀態反覆發生,胰臟將變得無法順利發揮功用,引起高血糖症,如果持續沒有改善,很容易併發低血糖症。

這麼一來,腦部會分泌腎上腺素,使我們的情緒高漲、具有攻擊性,這正是糖分攝取過量會導致焦躁、易怒的原因。


●「活力腸道」養成重點

【30~40歲】

「壓力」會拖垮腸道運作,增加腸內益菌,就能紓緩精神壓力。

人體動力來自「糖解引擎」,因此一定要吃米飯、麵包、薯類等碳水化合物。

若是節食不吃醣類,就算攝取再多其他營養素,也依舊提不起勁。

定時吃飯,攝取碳水化合物和好菌食物才是健康之本。

【40~50歲】

基礎代謝大不如前,肉類每週只能吃4次。

40歲後一週吃肉的次數不能超過4次。

攝取過多的熱量不僅會造成肥胖,也容易造成腸內環境惡化。

人體內飽和脂肪酸一旦增多,就容易凝固在血管內,造成血流不順。

【50~60歲】

多吃生菜、不吃主食,啟動長壽基因。

進入50歲後,動力來自以氧氣為燃料「粒線體引擎」,如果持續攝取碳水化合物,體內將產生過多活性氧,引發慢性病、大腦退化。

此時主食可選擇薯類或是糙米等富含纖維的食材,並多吃含氧蔬菜。

【60歲後】

多吃發酵食物,能預防癌症發生,讓你更長壽!

優酪乳中所含的比菲德氏菌能夠為腸內細菌注入元氣,納豆、味噌以及米糠醬菜等發酵食品進入腸道後,也可以改善腸內菌叢平衡,進而提升人體免疫機能。


~藤田紘一郎/日本腸道權威/感染免疫學者/NPO自然免疫健康研究會理事長
~《【超圖解】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預防大腸癌、失智、過敏的「菌叢健康法」!》
~《50歳からの腸にやさしい食べかた》


#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腸道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
https://igrape.net/30D0d

【金石堂購買《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偶希都理
368會員
2.3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的其他內容
2025/03/20
★你知道嗎? 思考,也會使我們不幸。
Thumbnail
2025/03/20
★你知道嗎? 思考,也會使我們不幸。
Thumbnail
2025/03/14
★作者Naonyan的親身經歷,重新定義「逃跑」與「休息」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3/14
★作者Naonyan的親身經歷,重新定義「逃跑」與「休息」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3/13
★擁抱最真實的自己,不再把悲傷藏在笑容裡。
Thumbnail
2025/03/13
★擁抱最真實的自己,不再把悲傷藏在笑容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健康從消化道開始,關心你的消化道健康,將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和幸福感。確保你吃的益生菌有效果,別忘了檢查它們的成分,看看是否含有多種益生菌菌株,才能獲得全方位的支持。好菌in,壞菌Out!
Thumbnail
健康從消化道開始,關心你的消化道健康,將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和幸福感。確保你吃的益生菌有效果,別忘了檢查它們的成分,看看是否含有多種益生菌菌株,才能獲得全方位的支持。好菌in,壞菌Out!
Thumbnail
益生菌如何做到腸道保健,維持免疫力功能? 腸道健康對於我們的整體健康至關重要。腸道充當免疫系統的一個關鍵部分, 因此維持腸道健康可以有助於提高免疫力功能。飲食、生活方式、作息、心情和壓力調適都對腸道健康有重要影響。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益生菌如何在這些方面發揮作用,以達到腸道保健和免疫力功
Thumbnail
益生菌如何做到腸道保健,維持免疫力功能? 腸道健康對於我們的整體健康至關重要。腸道充當免疫系統的一個關鍵部分, 因此維持腸道健康可以有助於提高免疫力功能。飲食、生活方式、作息、心情和壓力調適都對腸道健康有重要影響。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益生菌如何在這些方面發揮作用,以達到腸道保健和免疫力功
Thumbnail
★健康的腸道一天可以撲滅五千個癌細胞。 糖尿病、過敏性鼻炎、癌症、大腦發育,都和腸道有關。 ●九成腸內菌,出生後就不會改變 根據最新研究,人體約九成腸內細菌無法靠培養所得,這些細菌幾乎都是我們身邊十分普遍的土壤菌。 也就是說人自從呱呱落地後,腸內細菌便未曾改變。 我們常聽到「改善腸內環境」與「腸內細
Thumbnail
★健康的腸道一天可以撲滅五千個癌細胞。 糖尿病、過敏性鼻炎、癌症、大腦發育,都和腸道有關。 ●九成腸內菌,出生後就不會改變 根據最新研究,人體約九成腸內細菌無法靠培養所得,這些細菌幾乎都是我們身邊十分普遍的土壤菌。 也就是說人自從呱呱落地後,腸內細菌便未曾改變。 我們常聽到「改善腸內環境」與「腸內細
Thumbnail
基於近期對於食物與營養的研究,看到了不少很棒的書、影片及概念,想簡單的做整理,但因為議題牽涉的很廣,跟醫學、生物學、營養學等專業知識都有點關係,所以要是在細節上的理解有錯誤,務必要指正我,但整體而言我想表達的,是萬物都是「一體」。 食物對於身體的影響——你幾乎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做實驗,如果要追求更卓越
Thumbnail
基於近期對於食物與營養的研究,看到了不少很棒的書、影片及概念,想簡單的做整理,但因為議題牽涉的很廣,跟醫學、生物學、營養學等專業知識都有點關係,所以要是在細節上的理解有錯誤,務必要指正我,但整體而言我想表達的,是萬物都是「一體」。 食物對於身體的影響——你幾乎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做實驗,如果要追求更卓越
Thumbnail
腦袋是個很好用的東西、請善用好嗎?這句話你曾聽過嗎? 大腦 ➡️ 掌管所有思考和行為,沒錯吧!? 那你知道腸菌道也是很好用的東西嗎? 腸胃道 ➡消化代謝所有吃進去的食物
Thumbnail
腦袋是個很好用的東西、請善用好嗎?這句話你曾聽過嗎? 大腦 ➡️ 掌管所有思考和行為,沒錯吧!? 那你知道腸菌道也是很好用的東西嗎? 腸胃道 ➡消化代謝所有吃進去的食物
Thumbnail
身為營養師,很多人會問我怎麼吃健康,或是能增強免疫力、調整自己(或小朋友)的體質。 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裡,因此我們要儘可能讓腸道的菌種數量越豐富、多元,就能維持腸道健康,打造強健的體質!以下分享我在選擇市售益生菌的保健食品,以及飲食上如何補充好菌!
Thumbnail
身為營養師,很多人會問我怎麼吃健康,或是能增強免疫力、調整自己(或小朋友)的體質。 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裡,因此我們要儘可能讓腸道的菌種數量越豐富、多元,就能維持腸道健康,打造強健的體質!以下分享我在選擇市售益生菌的保健食品,以及飲食上如何補充好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