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健康的腸道一天可以撲滅五千個癌細胞。
糖尿病、過敏性鼻炎、癌症、大腦發育,都和腸道有關。
●九成腸內菌,出生後就不會改變
根據最新研究,人體約九成腸內細菌無法靠培養所得,這些細菌幾乎都是我們身邊十分普遍的土壤菌。
也就是說人自從呱呱落地後,腸內細菌便未曾改變。
我們常聽到「改善腸內環境」與「腸內細菌均衡」的說法,但確定腸內九成細菌都是天生的固定菌之後,也許大家會認為腸內環境無法後天改善。然而,剩下的一成腸內細菌才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大部分腸內細菌自我們出生後便未曾改變過。
可是,一成的腸內細菌卻每天都在變化。
這些細菌被稱為「腸內益菌、腸內壞菌、伺機性感染菌」,是可後天培養的細菌。
只要使一成的腸內細菌保持平衡,便能開啟長壽的開關,促使身體生成幸福物質。
●假設腸內環境已經由益菌佔上風。
這時不只是腸道環境變好、排便順暢,腸內益菌還會開始生成血清素。
「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能夠傳遞幸福感到大腦。
血清素從腸壁被吸收,接著再傳遞到腦部,大腦便會發出「幸福」的訊息。
也就是說,心靈上的健康也必須仰賴健康腸道一起創造!
●「排便順暢」是好腸指標
如果最近常常有幸福的感覺,一定是腸內環境改善了—大概很少人會出現這種想法吧。
最快檢視腸內環境是否變好的方法就是觀察「糞便」。
原本三天才排便一次,有便秘傾向的人,會開始天天排便。
原本總是拉肚子、糞便無法成形的人,也會開始排出正常的糞便。
憑這些改變,就能知道自己的腸內環境獲得改善。
●免疫細胞有70%在腸道生成
你知道腸道是眾多免疫細胞聚集的地方嗎?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70%的免疫細胞是在腸道內生成的,其中大多數集中於大腸結膜。由於消化器官是由嘴巴、食道、胃、腸接連而成的管狀構造,因此除了食物之外,病原體也會進入體內,為了防堵這些外敵入侵,腸道就成了最大的免疫器官。
想提升免疫力,重點在於增加能夠活化免疫細胞的「腸內細菌」。
植物性食物是腸内細菌的食糧,發酵食品則能使腸內細菌增加,建議大家多多攝取。
此外,心情好壞深深影響其餘30%的免疫細胞能否被活化。
開開心心度過每一天,讓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取得平衡,就能提升免疫力,我們只要維持腸道細菌平衡並且常保笑容,便能預防疾病、永保健康。
●造就腸內菌叢的細菌分為益菌、壞菌,以及伺機性感染菌。
益菌(比菲德氏菌、乳酸菌等)能整頓我們的腸道,壞菌(大腸桿菌或產氣莢膜梭菌等)則為人體帶來不良的影響。
腸內菌叢中絕大多數都是伺機性感染菌,一旦人體免疫力降低,它們就會投靠壞菌興風作浪。
大家應該建立一個觀念,腸道內毫無壞菌並非好事,因為益菌需要壞菌才得以發揮功效,不過壞菌數量不宜過多,否則會造成便秘或免疫力下降。
有適量的壞菌存在,才能確保腸道環境安全,如何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智慧。
●膳食纖維是天然的「抗憂鬱藥」
現代人膳食纖維的攝取量快速減少,然而主宰免疫系統的腸內細菌,其食糧卻是膳食識維,飲食中的膳食纖維攝取量降低,身體的腸內細菌也隨之減少,免疫力便跟著下降。
腸內細菌減少可說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性病症,以及憂鬱症等心理疾病激增癌症發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植化素大量存在於受到大量紫外線照射、外觀顏色較深或苦味較重的蔬果當中,例如番茄裡所含的茄紅素、南瓜中所含的β-胡蘿蔔素、藍莓中所含的花色素苷等物質,都有很強的抗氧化力。
不過蔬果種類這麼多,要記住哪一種抗氧化效果最好,簡直是一大考驗;即使抗氧化力再強,每天只吃這幾種蔬果,身體營養不夠。
建議只要將紅、橙、黃、綠、紫、黑、白7種顏色的蔬果,依序加到菜單中,就能自然而然攝取到所有抗氧化力強的食材。
美國從1980年代開始施行「Five a Day」運動,倡導「每日攝取5盤以上顏色較深的蔬菜或水果」,實施後美國人的蔬菜消費量年年增加,整體的癌症發生率也跟著下降了。
●我們常被告知「食物要咀嚼30下以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因為透過充分咀嚼食物能促進唾液分泌,而唾液中所含的消化酵素可以去除活性氧。
由於這個功效需要30秒才會啟動,因此食物必須咀嚼30秒。
此外,咀嚼也能讓食物味道更好,變得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為什麼人類感受到壓力,腸内壞菌就會增多呢?
因為當我們感到壓力時,消化道的某些部位會釋放一種名為兒茶酚胺的神經傳達物質。
大腸桿菌因此變得很活躍,腸內壞菌愈來愈占優勢。
之後轉變成一種正腎上腺素(又稱去甲腎上腺素),進而刺激交感神經, 最近由於精神壓力引發「大腸激躁症」(一般稱為IBS),反覆發生便秘或腹瀉的人急速增多。
這是因為精神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引起排便異常,腸道真的是個對壓力很敏感的器官。
●血液中若充滿糖分,製造胰島素分解糖分的胰臟會有很大的負擔。
這種狀態反覆發生,胰臟將變得無法順利發揮功用,引起高血糖症,如果持續沒有改善,很容易併發低血糖症。
這麼一來,腦部會分泌腎上腺素,使我們的情緒高漲、具有攻擊性,這正是糖分攝取過量會導致焦躁、易怒的原因。
●「活力腸道」養成重點
【30~40歲】
「壓力」會拖垮腸道運作,增加腸內益菌,就能紓緩精神壓力。
人體動力來自「糖解引擎」,因此一定要吃米飯、麵包、薯類等碳水化合物。
若是節食不吃醣類,就算攝取再多其他營養素,也依舊提不起勁。
定時吃飯,攝取碳水化合物和好菌食物才是健康之本。
【40~50歲】
基礎代謝大不如前,肉類每週只能吃4次。
40歲後一週吃肉的次數不能超過4次。
攝取過多的熱量不僅會造成肥胖,也容易造成腸內環境惡化。
人體內飽和脂肪酸一旦增多,就容易凝固在血管內,造成血流不順。
【50~60歲】
多吃生菜、不吃主食,啟動長壽基因。
進入50歲後,動力來自以氧氣為燃料「粒線體引擎」,如果持續攝取碳水化合物,體內將產生過多活性氧,引發慢性病、大腦退化。
此時主食可選擇薯類或是糙米等富含纖維的食材,並多吃含氧蔬菜。
【60歲後】
多吃發酵食物,能預防癌症發生,讓你更長壽!
優酪乳中所含的比菲德氏菌能夠為腸內細菌注入元氣,納豆、味噌以及米糠醬菜等發酵食品進入腸道後,也可以改善腸內菌叢平衡,進而提升人體免疫機能。
~藤田紘一郎/日本腸道權威/感染免疫學者/NPO自然免疫健康研究會理事長
~《【超圖解】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預防大腸癌、失智、過敏的「菌叢健康法」!》
~《50歳からの腸にやさしい食べかた》
#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腸道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
https://igrape.net/30D0d
【金石堂購買《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60會員
2.1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偶希都理 的其他內容
★滅絕才是規矩。倖存算是例外。 ─卡爾‧薩根(Carl Sagan,天文學家) ●很有可能你偶爾也會覺得心情低落。 也許是輕微程度的焦慮而心神不寧,或者三不五時覺得排山倒海的恐懼感襲來,讓你完全難以招架。 也許到了某一天,萬事萬物都失去意義,幾乎難以自己離開床鋪。 想想看,這實在是有點奇怪,因為我們
★在心中培育安心感的種子吧! ●總是莫名感到不安? 總是很嗨、很興奮? 動不動就覺得累了? 肩膀很痠,頭很痛? 胃腸疲弱,容易吃壞肚子? 與人相處時太費神,事後筋疲力盡? 很敏感,容易受到氣味、聲音、光線和人的影響? 這些問題很可能都跟你的自律神經息息相關! 自律神經一旦失調,各種身心疾病就會隨之而
★你知道如何減肥,但你不知道如何變成「瘦子」。
★重塑大腦,戰勝慢性疼痛的4M終極配方! ●因為「我的疼痛明明是在受傷之後才產生的!」 於是產生了一個根深柢固的信念:「受傷才是我痛的原因,只要把這個傷治療好了,我的痛就會好。」 這邏輯乍聽之下沒錯,一般人都是這樣想的;根據你的經驗法則,大部分的痛確實這樣都會好,但超過3個月的慢性疼痛則不然! 因為
★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皆證明,人體各項機能, 原本就是被設計要你多運動、更開懷。 ●我最先發現的一件事是,最常用來解釋「為什麼運動使我們快樂?」的回答,都太過簡單化了。運動對心理的影響不能單純地被歸結為腦內啡(endorphin)大量分泌。身體活動會影響許多其他的大腦化學物質,包含那些能給你能量、減
★找出自己最適合吃的水果,吃對了才健康! ●營養學家告訴我們,日常食物可分為兩大類: 1.一類是酸性食物,以肉、蛋、米、麵等為代表。 2.另一類是鹼性食物,主要指蔬菜、水果與奶類。 所以水果是鹼性的。 酸性食物一定是pH小於7.0,鹼性食物一定是pH大於7.0嗎?並不是的,它們所代表的是對人體的作用
★滅絕才是規矩。倖存算是例外。 ─卡爾‧薩根(Carl Sagan,天文學家) ●很有可能你偶爾也會覺得心情低落。 也許是輕微程度的焦慮而心神不寧,或者三不五時覺得排山倒海的恐懼感襲來,讓你完全難以招架。 也許到了某一天,萬事萬物都失去意義,幾乎難以自己離開床鋪。 想想看,這實在是有點奇怪,因為我們
★在心中培育安心感的種子吧! ●總是莫名感到不安? 總是很嗨、很興奮? 動不動就覺得累了? 肩膀很痠,頭很痛? 胃腸疲弱,容易吃壞肚子? 與人相處時太費神,事後筋疲力盡? 很敏感,容易受到氣味、聲音、光線和人的影響? 這些問題很可能都跟你的自律神經息息相關! 自律神經一旦失調,各種身心疾病就會隨之而
★你知道如何減肥,但你不知道如何變成「瘦子」。
★重塑大腦,戰勝慢性疼痛的4M終極配方! ●因為「我的疼痛明明是在受傷之後才產生的!」 於是產生了一個根深柢固的信念:「受傷才是我痛的原因,只要把這個傷治療好了,我的痛就會好。」 這邏輯乍聽之下沒錯,一般人都是這樣想的;根據你的經驗法則,大部分的痛確實這樣都會好,但超過3個月的慢性疼痛則不然! 因為
★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皆證明,人體各項機能, 原本就是被設計要你多運動、更開懷。 ●我最先發現的一件事是,最常用來解釋「為什麼運動使我們快樂?」的回答,都太過簡單化了。運動對心理的影響不能單純地被歸結為腦內啡(endorphin)大量分泌。身體活動會影響許多其他的大腦化學物質,包含那些能給你能量、減
★找出自己最適合吃的水果,吃對了才健康! ●營養學家告訴我們,日常食物可分為兩大類: 1.一類是酸性食物,以肉、蛋、米、麵等為代表。 2.另一類是鹼性食物,主要指蔬菜、水果與奶類。 所以水果是鹼性的。 酸性食物一定是pH小於7.0,鹼性食物一定是pH大於7.0嗎?並不是的,它們所代表的是對人體的作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腸道菌落形成之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axis)調控身體的神經傳導、內分泌、消化、代謝、免疫作用、因此與全身之各種生理及疾病都有密切的關聯。 腸道菌落功能: 1.製造血清素:血清素是大腦內能讓心情愉悅的重要激素,而部分的腸道益生菌會製造血清素相關物質。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會對情緒和整體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和大腦之間有一個複雜的通訊網絡,稱為腸-腦軸,它在調節情緒和影響大腦功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腸道細菌的平衡被破壞時,會導致有害物質的產生和炎症,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例如,有害細菌的過度生長會產生毒素,進入血液並到達大腦,可能導致焦
乳酸菌泛指能在代謝後產生乳酸的一群細菌,人體內本身就含有一定含量的乳酸菌,也存在於乳酪、酸奶、泡菜等發酵食品中,然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環境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原有的乳酸菌群受到干擾、失衡,引起身體的問題出現。
Thumbnail
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益生菌呢? 在這篇文章中,會介紹一些網友在PTT推薦的腸胃益生菌品牌,並分析他們的優缺點 腸道的菌叢平衡往往影響著腸胃的健康,已經有許多研究表示服用一定劑量、特定的益生菌能幫助腸道XX,已知的益生菌功效包括幫助消化、調整腸道菌叢的作用,還有一些比較知名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對飲食的重要性與正向循環的心得與整理,提到了腸道對情緒、自制力和生產力的影響。同時,文章也提到了如何通過飲食的改變來影響多巴胺等激素的穩定分泌,從而使我們在生活中感到更快樂和更積極。☀️心態轉變:腸道是人類的第二大腦,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自制力與生產力過去以來,我一直沒有正視腸道的真正
這篇新聞Gut microbes can affect COVID vaccine response (https://news.ki.se/gut-microbes-can-affect-covid-vaccine-response)道出,研究人員顯示我們的腸胃菌叢的豐富度會影響到我們身體對於疫苗
Thumbnail
四序一生 台灣製造 (例如:生活匆忙、作息不正常,導致代謝不好、常火氣大;常外食、飲食不節制、蔬果量攝取不足,使消化變弱、排便不順暢 內外包裝、實際食用後的心得 「含 6 種專門針對腸胃的 Danisco 專利益生菌」 「無西藥無重金屬」 「奶素可食」 「維持消化道機能」 「改變菌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腸道菌落形成之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axis)調控身體的神經傳導、內分泌、消化、代謝、免疫作用、因此與全身之各種生理及疾病都有密切的關聯。 腸道菌落功能: 1.製造血清素:血清素是大腦內能讓心情愉悅的重要激素,而部分的腸道益生菌會製造血清素相關物質。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會對情緒和整體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和大腦之間有一個複雜的通訊網絡,稱為腸-腦軸,它在調節情緒和影響大腦功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腸道細菌的平衡被破壞時,會導致有害物質的產生和炎症,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例如,有害細菌的過度生長會產生毒素,進入血液並到達大腦,可能導致焦
乳酸菌泛指能在代謝後產生乳酸的一群細菌,人體內本身就含有一定含量的乳酸菌,也存在於乳酪、酸奶、泡菜等發酵食品中,然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環境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原有的乳酸菌群受到干擾、失衡,引起身體的問題出現。
Thumbnail
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益生菌呢? 在這篇文章中,會介紹一些網友在PTT推薦的腸胃益生菌品牌,並分析他們的優缺點 腸道的菌叢平衡往往影響著腸胃的健康,已經有許多研究表示服用一定劑量、特定的益生菌能幫助腸道XX,已知的益生菌功效包括幫助消化、調整腸道菌叢的作用,還有一些比較知名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對飲食的重要性與正向循環的心得與整理,提到了腸道對情緒、自制力和生產力的影響。同時,文章也提到了如何通過飲食的改變來影響多巴胺等激素的穩定分泌,從而使我們在生活中感到更快樂和更積極。☀️心態轉變:腸道是人類的第二大腦,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自制力與生產力過去以來,我一直沒有正視腸道的真正
這篇新聞Gut microbes can affect COVID vaccine response (https://news.ki.se/gut-microbes-can-affect-covid-vaccine-response)道出,研究人員顯示我們的腸胃菌叢的豐富度會影響到我們身體對於疫苗
Thumbnail
四序一生 台灣製造 (例如:生活匆忙、作息不正常,導致代謝不好、常火氣大;常外食、飲食不節制、蔬果量攝取不足,使消化變弱、排便不順暢 內外包裝、實際食用後的心得 「含 6 種專門針對腸胃的 Danisco 專利益生菌」 「無西藥無重金屬」 「奶素可食」 「維持消化道機能」 「改變菌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