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凱西.霍姆斯(Cassie Holmes),為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安德森管理學院行銷學與行為決策學副教授,下面選幾個書中內容和寫下一些我的心得
研究發現,快樂和自由時間呈現的倒U型曲線,少於2小時或超過5小時的自主時間,都會使人不快樂,略為忙碌是有價值的,能賦予我們的生活一種目的感,而擁有目的感不一定要做有給薪的工作。
重點在於如何分配時間,以達成最重要的事,在你回顧人生中的那些日子、那些年,甚至是一生時,能感到充實滿足的那些事
時間匱乏的定義,是覺得沒有足夠時間做需要或想要做的一切,其中有兩個主觀成分,1.你想要和認為需要做的事。2.以你所擁有的時間完成所有事情的信心程度
時間匱乏和個人想法有關,看你認為哪些待辦事項最緊急,以及你是否感到有信心能把事情做完
建議可以記錄自己使用的時間,在紙上畫出清醒時刻的時間表,以半小時為單位,用一到十分為快樂打分數,這裡的快樂要用最廣義的「快樂」去定義(包含正向感受、全心投入、關係、意義與成就),以上特質都納入考量
紀錄後,找出讓你最快樂的活動和最不快樂的活動,尋找這兩組活動各自的共同特徵,可以選擇高分的三項活動,探討這些活動哪些方向使自己感受到正向;列出三到五項最負面的活動,然後寫下人、地、物的特徵;計算每項活動總共花多少時間,決定之後哪些活動該分配更多或更少時間
這部分內容也讓我想到之前看「設計幸福」這本書時,書中對於幸福的定義是包含快樂和意義,而這裡的快樂我認為也可以用幸福來看待
至於有沒有意義這件事情,我認為就看個人,畢竟每個人蕤有意義的事情都不一樣,當然可以參考他人,但是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問問看自己認為那些有意義和沒有意義
如果都覺得沒有意義的時候,之前看過臨床心理師蘇益賢書中有種方法,如果認為任何事情都不重要的時候,試著跨出第一步,採取行動,行動時候放下「一定」、「應該」等預設立場,盡可能試著用好玩的實驗心情去嘗試,認真感受過程,結果只是其次,作者常鼓勵個案去做一些看似無厘頭的事,例如從台北捷運的象山站出發晃到淡水,坐在捷運裡觀察人群,請個案試著自在、沒有目的地執行這樣的計畫。實際做了之後,往往都能從中找到一些有趣的發現
這部分我認為就可跟前面提到的相結合,也就是多多去做些不同的嘗試,然後可以結合上面方法,去用用心感受那個過程,我目前是覺得創作很重要,而先前3月曾經參加過一些Dcard線下活動,就為創作這件事情注入一種滿大的動力
https://www.dcard.tw/f/dcardwavefest/p/255017437
書中對於快樂有所建議:
1 做好事可以讓人感受更好,奉獻一點時間去付出,不求任何回報,唯一目的是讓他人開心,花點時間在他人身上,可以提高自我效能,但也注意別付出過多時間而耽誤到自身效能
2 想像引發敬畏的事件,能讓人感到較不匆忙,包含社交互動、大自然、藝術、成就這四類
3 可以用些錢外包雜務,把這些時間拿來做真正重要的事,辨別哪些事對是雜務時,可以注意個人差異,別把它人痛恨,但你卻樂在其中的事也外包出去
4 了解工作,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能提高動力,找出工作的目的,付出時間做這些事的終極理由,可以連續問自己五層的為什麼,這個工作用寬廣定義,奉獻時間、精力、才華的領域,例如目前職位、自己專業,也不一定要是有給薪職
5 無聊時間時,可以做其他事情,例如在通勤時間常常不快樂,可以閱讀、寫作、聽書、收信等,別乾等著不愉快的活動過去,這是你生命中的時光,不能輕易浪費
6 度假心態,可以運用到休閒時刻,從做事模式抽離,給自己一些單純地存在當下的片刻,都能使我們更快樂,即使沒有搭飛機或花錢住酒店
7 需專心做事情時,保留時間而不受分心干擾,例如關上門、戴耳塞或耳機、清除空間中與其他待辦事項相關的事物、空出數個小時避免多任務切換、依據精神狀態安排時段、收手機等
以上的觀念都可以看個人情況進行調整,例如用第一點來說,我自己做好事的時候,也並非任何好事所帶來的感受都會一樣,可以選擇自己用什麼方式和想服務那些人,例如現在認為用網路創作作為一種助人方式是我很愛的方式
而也可以結合前面提到紀錄感受,例如我現在就有發現如果寫一些心理學類文章會感受到很滿足,以及有時候則會寫些ACG創作去整理角色故事或寫下動漫啟發,然後書評寫膩就可以換到ACG類,ACG膩了就換到書評類等等,就著重自幾感受,這些感受不一定都是輕鬆,但是其中就很喜歡那種培養能力、累積作品、貢獻感等等各類型的感受,或許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一種意義吧
或是在與人相處時候,跟有些人會提升快樂度,有些人則不會,而喜歡實體或是線上交流已都有所不同,所以上面方法也就是都可以依照各人情況調整
上面內容可供參考
類似文章:
https://vocus.cc/article/65efdcc4fd89780001f99d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