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的人事物非常多。我想分幾個系列講一講我的感受與想法。結構會是「正,反,合」;正,直接描述我直觀的感受和想法;反,嘗試換個角度思考,反駁自己的想法;合,確定自己價值,融合二者的看法,找到新作法的可能性。
在學校,拖到最後一刻的隊友,他們從一開始討論的時候,就不是很投入,沒有給出太多意見,一副只要有人想出方法,他們能照做就好的態度。但是,直到最後一週,他們都沒有任何進度,也幾乎不回覆訊息,好不容易有點進度,發給大家看的時候,完全是照他們自己的想法做出來,跟整個團隊起初討論的東西不太相關。
我後來嘗試了解這樣的人,我發現他們確實做事情很有自己的一套風格,能夠隨機應變,如果他們做出來的東西完成度很高,那麼說他們反而carry整個團隊也不為過。但是,這樣的人的成果可能性太兩極,合作過程也太多不可控因素,那些期待事情照進度走的人肯定焦慮到不行,一個團隊沒辦法每一次都承擔這樣子的過程和開獎式的結果。
觀察那些把自己的事情管理得很好而且也能維持表現的人,其實能跟各種各樣的人合作,而且不太會有情緒起伏。我瞭解到,我們是要找到能合作的方式,而不是一直覺得對方的做事風格不對,對方何嘗不會覺得我們在浪費他們的時間?而我也反思當時的自己,是一個妥妥的提前症「患友」,相信和我同組的人也是承受了不少的壓力。我想成為一位和不同做事風格、溝通模式的人都能合作的人,所以我能做的是要先瞭解我的團隊成員,而不是直接從任務拆解著手。
在工作上,我把自己的工作交接出去給同事做,後來發現有許多事情處理得不夠細節,甚至有所遺漏。當時的我非常憤怒,因為我會覺得他的工作成果代表我的教導表現,甚至有其他同事因為這位同事找不到人,而直接聯繫我協助處理。我覺得這樣一直下去不是辦法,當我看到問題時,我會向主管反應同事的狀況。但是我只是徒增煩惱,因為主管不覺得那是什麼大問題,同事也是一副他沒錯的嘴臉,或者說一套自己認為能解釋但是在我眼裡根本是瞞混過關的說詞。
當我把一堆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感覺自己快要崩潰的時候,我發現這位同事仍能非常平靜地處理事情。原來,他是把自己的精力有效地分配,避免自己過勞。如果70分就能過關的東西,就不要用80分的力氣去處理;在工作上也盡量不用超過80份的精力去做事,這樣下班之後,才有餘裕去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當時的我,是個事事要求100分的人,而且我要用120分去做,如果沒有充分準備,我寧願完全不做,我不願意先做部分,再邊做邊改,或者總是認為其他人思考地不夠周延。
把自己的任務和期待達成的分數做成一個雷達圖,就像許多人的測驗分數一樣,高低各有不同,而我們要學習的是理解和接受這樣的不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選擇想要做的方式和達成的高度,我們也許還是會有看不順眼的地方,但是如果遇到了,請設定好界線,把自己必要承擔的部分完成就好,他們的部分,還給他們。我實際的狀況是,我離開了當時的工作,來了現在的工作。我現在的同事和我雖然仍有不同的做事風格,但是我們能尊重彼此的價值,欣賞彼此的優點,也願意分享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難;不過我認為這有一個前提,就是工作成果大多時候自己的部分由自己承擔,而不需要互相負責。理解自己的價值以及找到和自己價值差不多的工作夥伴,是一件何其幸運的事情。
從一位朋友嘴裡獲得滿大的啟發。他說,「想像一下,如果你認為周遭的人都是豬隊友的時候,那群豬隊友的看法會是什麼?...覺得你才是那個豬隊友耶!」如果你真的能力和想法很好,也覺得非常可行,但是你周圍的人就是做不到的時候,那麼你的高要求只是增加他們的困擾。如果你發現你周圍的人能力都比你強,點子又比你有創意的時候,你願意承認自己是豬隊友嗎?應該也會有點痛苦,會想辦法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找到自己沒那麼豬的面向吧?
很多時候,團隊合作的成果,不在於我們有多少厲害的人,而是我們如何整合資源,溝通期待值,瞭解彼此擅長的部份,一起把現有的能力、精力、資訊,做到最大化的利用。在合作的過程中,能夠保持著「我們彼此各不相同」的想法,以充滿好奇心的方式認識對方,再從中發掘彼此能互相支援之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個世界之大,知識之廣且深,層次之淺薄或高深,總有你覺得好像他們聽不懂,或者他們不知道你到底想表達什麼的時候。因為每個人的思考框架,影響了他們的理解範圍。我們要弄明白自己所想,再嘗試表達,如果真的還是有困難和障礙,那就接受吧!不是每一次的溝通都會有結果,也不是每一次溝通都需要結果。我們永遠有繼續努力和放下離開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