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溝通是雙向的,研究自閉症患者的溝通困難也擴及到神經典型者這一端的行為。Catherine Crompton在2020年說:神經典型者「難以辨認自閉症患者的心理狀態與面部表情,且高估了自閉症患者的自我中心特徵,不太願意與他們社交互動。所以就算神經典型者通常被認定為具備社交技能,但是和自閉症患者互動時,這些技能卻可能無法發揮功用。」]因此所謂的自閉症患者的溝通缺陷,可能是出於神經典型之偏見所建構的結果,人們開始審視這是否有「去人化、物化及污名化」的問題。研究也指出:自閉症患者的閱讀困難以及神經典型者不願意花力氣去解釋非神經典型的諸般訊息,可能會導致負面的互動循環,漸漸將兩種群體推向不同社交互動風格的兩端。 以上只是維基百科的內容,我覺得本來就是這樣,如果這個社會多訓練同理心的能力就不需要等到某某教授、學者提出什麼理論,一般人才恍然大悟說原來可以從這樣的角度看。 這個社會、尤其我覺得東亞的社會文化,與歐美比較起來因為我覺得比較少真的去“同理”不同的人的不同的人格特質、精神模式,所以會比較傾向教導什麼是對的,你應該是什麼樣子。 那段文說的我覺得不很理所當然?需要到2020年某人提出看法,彷彿是一個什麼嶄新的角度?其實不必,我覺得就只是社會也許太忙碌沒時間去好好同理不同狀況的人罷了。 所以我想說的重點是就像面對一般人認為的“精神病患”,得去同理,否則你當然永遠看不懂他的行為模式,同理跟尊重是不一樣的,我覺得有些人只是尊重不同的人可是他並不真的了解,“一般人”最好不要帶著自己才是“正常的”看待精神病患而想了解他,不是只是想“矯正”他,真的,這個社會需要多點真正的同理心,既然想要幫助精神病患,認為他們是弱勢,但也不要太自以為是或者是想得太簡單只站在“正常人”的角度。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Burt Forster的沙龍
2會員
60內容數
我是有焦慮狀況的人,這個專題主要分享我經歷的故事以及我對精神科和心理有關的心得。
Burt Forster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24
雖然我上一篇說會所模式的好,但是後來我發現我在經歷過會所模式之後我覺得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會所的理念是不把人當病人,這當然很好,但是不是每個人功能都很高、狀況都很好,有些人就是當下正在被情緒困擾、被妄想、幻聽等等症狀困擾,當會所的職員沒有一點精神疾病的知識,就會比較無法同理,在帶會員做事的過程把精障
2024/12/24
雖然我上一篇說會所模式的好,但是後來我發現我在經歷過會所模式之後我覺得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會所的理念是不把人當病人,這當然很好,但是不是每個人功能都很高、狀況都很好,有些人就是當下正在被情緒困擾、被妄想、幻聽等等症狀困擾,當會所的職員沒有一點精神疾病的知識,就會比較無法同理,在帶會員做事的過程把精障
2024/11/02
我前幾個月天天很痛苦,真的覺得活不下去,到現在好了至少三分之二,已經有動力做事、出門、去社區復健中心跟人社交,理解力也變好了一些,前後差這麼多,所以說憂鬱是有機會好的,我都有點驚訝我可以差這麼多,而且應該也不是藥物的幫忙,我的藥都差不多,之前換過很多都沒什麼幫助。
不過雖然近期憂鬱好很多,但常常晚
2024/11/02
我前幾個月天天很痛苦,真的覺得活不下去,到現在好了至少三分之二,已經有動力做事、出門、去社區復健中心跟人社交,理解力也變好了一些,前後差這麼多,所以說憂鬱是有機會好的,我都有點驚訝我可以差這麼多,而且應該也不是藥物的幫忙,我的藥都差不多,之前換過很多都沒什麼幫助。
不過雖然近期憂鬱好很多,但常常晚
2024/09/27
我覺得精神科的職能治療師也要多多參考不同的助人模式,例如心理治療師是怎麼幫助精神模式非主流者。還有會所模式,那會跟在醫院有很大的不同,精神模式非主流者不再被當作病人,而是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找回自信,在其中,會員的自主權比在醫院高,比較有個人化的感覺,這不也是職能治療要追求的嗎?但是看看精神科醫院裡
2024/09/27
我覺得精神科的職能治療師也要多多參考不同的助人模式,例如心理治療師是怎麼幫助精神模式非主流者。還有會所模式,那會跟在醫院有很大的不同,精神模式非主流者不再被當作病人,而是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找回自信,在其中,會員的自主權比在醫院高,比較有個人化的感覺,這不也是職能治療要追求的嗎?但是看看精神科醫院裡
你可能也想看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你/妳能想像,一位被診斷為,同時擁有「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廣泛性焦慮症(GAD)」的人,卻與讀者談論同理心的重要與運用嗎?
對我而言,真是太有趣、不可思議了!

你/妳能想像,一位被診斷為,同時擁有「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廣泛性焦慮症(GAD)」的人,卻與讀者談論同理心的重要與運用嗎?
對我而言,真是太有趣、不可思議了!

自從去年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的火紅,就吸引許多韓劇粉絲追劇。
問題是,戲劇往往是戲劇,畢竟,現實是殘酷的。
現實的殘酷之一:雇主的考量
撇開在台灣有沒有針對理解自閉症者不談,之所以大部分的自閉症者無法走進職場,是因為顧主的考量。
對雇主而言,需要的是門面。
對我而言,在慈惠醫院日間部的日間文書工作

自從去年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的火紅,就吸引許多韓劇粉絲追劇。
問題是,戲劇往往是戲劇,畢竟,現實是殘酷的。
現實的殘酷之一:雇主的考量
撇開在台灣有沒有針對理解自閉症者不談,之所以大部分的自閉症者無法走進職場,是因為顧主的考量。
對雇主而言,需要的是門面。
對我而言,在慈惠醫院日間部的日間文書工作

「我不是啟發你的老師,謝謝再聯絡。」(豆比自行翻譯)
如同豆比之前提的,我欣賞台灣人的善良,但有時候總覺得這樣的善良已經過度將特定族群「標籤化」了。影片中的女士提到全世界的身心障礙者都被過度「物化」了,他們的演講內容也往往是講述自己生活中的辛苦,接著如何克服,最後活出精彩的人生---但其實很多身心障

「我不是啟發你的老師,謝謝再聯絡。」(豆比自行翻譯)
如同豆比之前提的,我欣賞台灣人的善良,但有時候總覺得這樣的善良已經過度將特定族群「標籤化」了。影片中的女士提到全世界的身心障礙者都被過度「物化」了,他們的演講內容也往往是講述自己生活中的辛苦,接著如何克服,最後活出精彩的人生---但其實很多身心障

以自閉症者家長而言,為了協助自閉症者融入社會,連針對自閉症者的〝言語霸凌〞用詞也強制理解。
其實,我認為,不妥。
與其拼命協助自閉症者理解所有的聽不懂抽象詞,不如顧好培養必要的能力就好
其實,真正的融入社會,不是和一般發展者平起平坐,也不是強制和一般發展者完全一個樣,強制要求自閉症者戴上一般發展者的

以自閉症者家長而言,為了協助自閉症者融入社會,連針對自閉症者的〝言語霸凌〞用詞也強制理解。
其實,我認為,不妥。
與其拼命協助自閉症者理解所有的聽不懂抽象詞,不如顧好培養必要的能力就好
其實,真正的融入社會,不是和一般發展者平起平坐,也不是強制和一般發展者完全一個樣,強制要求自閉症者戴上一般發展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