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不願被複製抄襲致敬,有需要請直接轉傳連結分享)
上篇說到所謂心理的SPA,其實如果諮商想要的是抒壓的感受,諮商師只要會使用探索階段的諮商技術就能夠做到了,你可以想成是諮商的基本技巧。
只會幫心理做SPA的諮商師,學習生稱他為庸庸諮商師
這種諮商師可能會讓個案每次來都會覺得很舒壓、感覺終於有人可以聽自己說話、終於有人了解自己。
可是,個案後來慢慢會發現為什麼來諮商很多次,感覺是不錯,但卻都沒辦法解決問題。
諮商師好像就只是陪著自己,每次聽自己講述不同的日常事件抱怨與心情這樣。
甚至開始質疑諮商沒用!
這些庸庸諮商師,通常他們的特質會很符合一位助人者角色,非常溫暖、樂於助人、相處起來讓人感到舒服,也可能比較感性,比較能同理他人。
可是,先前學習生有說過諮商師都有一個監視器(後設認知)的概念,某些諮商師的認知能力可能就是沒那麼好。
他或許可以很感同身受,同理個案,但他無法幫助個案洞察到自己的內心(冰山下的核心需求)。
而且諮商師不像醫生,平庸的醫生或許還可以依照病人所說的病情,直接開相對應的藥就好。但諮商師不行,諮商師其實很需要自身有能力,但這點坦白說不管是在諮商研究所考試或諮商師考試上都很難看出來諮商能力的高低。
對於這樣的情況,這邊學習生提出兩點解釋:
第一就是你的問題是比較表面的問題;第二,有時候同理就是很有力量的一件事,可以直接幫助到個案自我覺察,如果再加上是很有天份的個案,就像老師遇到很聰明的學生一樣,諮商師就不用太出力。
庸庸諮商師會知道自己是庸庸諮商師嗎?
學習生認為不會,畢竟庸庸諮商師已經通過層層關卡才當上諮商師,而且諮商中也算是有作用的。
就像教不好的老師會覺得自己教不好嗎?但他也有在教了啊!
如果看到這裡害怕擔心自己是庸庸諮商師的同學,
我想只要懂得時常自我反省,保持對個案的專業靈敏度,總是學習增進自己的諮商能力,這種人通常不太會是庸庸諮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