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不願被複製抄襲致敬,有需要請直接轉傳連結分享)
學習生過往都把心理用身體做比喻,把心理疾病、心理困擾比擬成生病,讓一般大眾比較好理解。
如果是很嚴重的心理疾病,要靠「心理治療」;一般的心理困擾依靠「心理諮商」,而有的像感冒一樣,你不去找醫生也能靠自己好起來。
這篇,學習生想出另一個比擬,
我去諮商就只是想要抒發壓力與宣洩情緒而已,像去給別人按摩解壓一下,不按沒關係,但按後釋放壓力,能再好好的去面對生活。
這邊說一下按摩概念,沒按摩日子還是可以過下去,但按摩就是舒服就是爽。
可以讓你享受、讓你很放鬆,可是日子久了,自己姿勢不良(駝背)、長期習慣(翹腳)、工作影響(常打字肩頸僵硬)等等,還是會造成痠痛與不舒服,然後又再去按摩一下,又有精力回去職場與生活。
最後,學習生想問
你願意花錢去按摩,犒勞一下自己的身體,那你會想去諮商一下,按摩你的心理嗎?
抱怨一下工作上司、說一些沒辦法對別人說的家庭秘密、人際上的壓力與朋友的壞話
不想花太多錢,想嘗試一下心理諮商的人,可以閱讀一下我的這兩篇文章
對於誰適合去做心理SPA的按摩師?諮商領域的人可能第一個想法應該是先想到諮商實習生吧?
學習生這邊想先談關於心理這塊市場,我之前就有談到,並說過「諮商」這兩個字,你沒有相關證照使用這兩個字與相關行為是違法的。
隨著現在大家愈來愈重視心理健康,這塊餅很多人都想吃, 不是諮商,所以用其他詞就可以了嗎?現在也大大盛行,像是諮詢、心靈、療癒、療育、陪伴、抒壓、放鬆、情緒、教練等等。
而其他強調幫助心理健康,但不是諮商的, 近幾年衍伸出許多好幾年前根本沒有的新職業,例如:陪聊師一小時400塊、療癒溝通員一天2450元,我隨手刷到的,他們已經出現在我隨手刷的廣告和人力銀行裡面。(不過有的是詐騙,你想做這些工作還請小心)
目前心理健康這塊,學習生認為還是藍海市場,不然之前就不會吵著修法放寬條件。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包含心理諮商的費用、目前諮商師的人數、市場需求等等。
回歸「心理上的SPA」, 學習生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有餅大家吃,這完全沒有問題。
透過擁有專業能力的人們分工合作,讓一般人能享有更多元的管道去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不過就像獵人裡面的念一樣,能力不足多精進,還有不要拿來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