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者不是不知道會騙人,還常常寫文章告誡學生,但想要不被產業界的專家騙,你得要知道產業界怎麼運作。別忘了,當年成績比你好的同學,不見得都是當教授,多數人都在業界混。誰騙誰,誰又分的清?
許多闡述台灣在經濟起飛期的社會學研究書籍,是以加工出口區的女工為主角,並依此論述,論點往往極其悲慘,人活好好的為何要被奴役。經濟學者用教育程度分析,得出這些女性從薪水中獲得離開家庭的獨立生活,並沒有不好。
所以到底奴役還是自由?兩者皆有,勞力密集產業的工作現場並不友善,但透過高於其他地方的工資,讓婦女獲得獨立地位也是事實。當事人覺得過著奴役的生活,但也同時獲得人生的自由,一點都沒有衝突。
用制度面來看,福特工廠管理以效率至上,在工業化年代中,採取高度分工的成本管理。但封閉式的工廠管理,如機械般的操作,彷彿去除人性,並非福特此人多惡劣,而是當代的技術就只是這樣。回頭看看現代工業,機械手臂取代了大量工作,當然不是老闆良心發現不該奴役勞工,而是精密組裝用機械比人力好。福特的年代沒有機械人,所以只能最大限度的切割工作,好讓每一個工人專精於眼前的工序上。
封閉式工廠管理,概念是要不受外界汙染,便於管理廠內員工並非主因,隔離的意義大於控制。因為即便在福特的年代,美國工業產值已經全球最高,國內的農村還是多於都市,要讓走出農村的人願意進工廠接受壓力式管理,唯有提高薪資,以及隔離外在懶散的思想污染,這像極了集體農場。
但這不是奴役了一批勞工,而是創造了新階級,高於一般水準的薪資,在當代已經足以讓勞工投資教育在小孩身上。這些高薪勞工的地位,如同今天科技業勞工一樣,與重體力勞工區分開來。工廠員工那統一發放的制服象徵著秩序,高於外界的薪資代表更好的生活品質,在中產知識專家與藍領體力勞工中間,創造了一批「技術型勞工」。
好比台積電就是典範,哪個國家的理工博士願意剛畢業就進生產線,形同高階作業員?人人都罵這是賣肝,批判這種管理浪費教育資源的也有,可更多的人連想賣肝的機會都沒。這種架構,與部落之於工業社會一樣的差異,差別在於工廠文化算是工業社會中一種次文化,如果用高薪奴役是錯誤,那文化奴役也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