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問題,事務官有受到選民監督,確保他想做的,跟民眾想的一樣?當然沒有。那為何連在台灣,我們都會看到一票自認有高等教育水準的知識份子,恥笑其他人對政治一無所知,只有交給他認定的專家才是對的?即使這幾個知識分子,連當個議員助理都不合格。
而這一切都跟消費主義的形塑有關,雖然左派文化資本家很想操控一切,但想像力超過行動力,除了催動社會大規模流動外,無法固化下來。
於是消費者不停奔跑,越年輕越焦慮,中老年人早就有可以代表自己階級的象徵,很確定自己的位置處在哪,沒有跟流行的必要。年輕人反權威,尤其是老的權威,遂讓名人、網紅帶領,固化階級所需要的標示不停的浮動。
沒有價值只懂「價格」,金錢成唯一指導原則
直銷帶貨主告訴你不買就虧了;美麗網紅宣告不穿哪組搭配就退流行;娛樂教主大談買了某品牌才能提升品味。然而這些指引,很難有全球性的引領效果,往往帶來更多比較,缺乏明確定位的標準,跟隨者只能用一次次的消費,降低跟不上的焦慮感。
名嘴告訴你不站出來抗議就是反對者;談話主持人宣告此議題必須要跟上;網紅型民代大談某政客的私人領域就是關心政治。另類的政治信任消費,也弄到每個人跟不上進度,對「錯的人掌權」未來充滿焦慮感。
我們看不到在檯面上的人老實的告訴大家:「不同階級在乎的價值不同」,而是換個方法說不同年紀的人能購買的消費品價格不同,把價值問題代換成價格,讓人誤解老中青各代的代溝只是錢多錢少,也在暗示比較沒錢的年輕人,天生應該與有存款的老年人作對。
筆者常在想,進步派為何那麼喜愛推動世代對立,動輒罵老一輩歧視,真正的原因會不會是,單純商品賣不掉?因為年紀大的有錢人看不順眼不想買。或者更可能是,進步份子把自己的自信都投注到商品上,賣不掉等於被否定,在鏡頭前失控尖叫的原因,只是玻璃心而已。
想是這樣想。實際上,各世代的差異,最大的部分在於對行動力的認知。每個人隨著人生閱歷豐富,就能明白自己能做到什麼,可以在這基礎上發揮多少想像力,這也可以統合成「對自己的階級認知」。認知明確後,消費對象也會確定,不需要過度消費也代表著各種渴望消失。

編:講到喪失價值,只剩價格,編輯實在忍不住那個想揬臭海賊王的衝動。
一分能力做十分想像,看得到拿不到只好仇恨社會
越年輕的世代,可支配的資源較少,又還沒確認自己地位,才是焦慮的來源。解放在概念上沒錯,但僅有想像力的解放,將帶來資源少選擇多的困境。在過去階級僵化的年代,階級的階層性變化要一步步的努力,在不同階層時的目標也不同,能看到的景色亦不同。
今天網路則是直接把最終標示物告訴你,最高最大的範圍全部都秀給你看,落差造成更大的焦慮。
咦?為什麼知道了反而更焦慮。因為,以往在我們視野範圍不到時,不會想像太後面的事情,好比說從年薪五十萬,剛晉升為年薪百萬的組長,你想到的消費力擴張就在這五十萬的範圍。你想像不到總經理的習慣,也不曉得大股東的品味,因為就不認識--大公司老董不會沒事找產線組長一起吃飯聊家裡事,起碼要到經理才會被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