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式單身

自殺式單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最新網路詞彙中,有個全新的名詞叫做”自殺式單身”,這是在形容一直單身卻又不主動拓展人際關係和社交圈,沒有創造機會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能擁有愛情的狀態的人,簡單來說就是”不主動加愛幻想”,處在這種心理狀態或行為的人,對於自己的單身狀態感到極度消極、絕望或悲觀

  • 1. 情感消極:自殺式單身通常指的是對單身狀態的極度負面和對未來愛情關係的絕望感,有可能會產生孤獨、自卑、悲傷、焦慮、沮喪、無助感…等負面情緒
  • 2. 自我否定:在自殺式單身中,個體往往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自我價值觀,認為他們的單身狀態,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或不值得被愛,這種自我否定會嚴重危害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 3. 社交隔離:自殺式單身者往往會避免社交場合,遠離朋友和家人,避免參與社交活動,因為他們可能認為自己不值得受到他人的關愛
  • 4. 不良行為:有些人可能會在自殺式單身狀態下採取不良的行為,例如:過度飲酒、吸煙、濫用藥物,或者甚至嘗試自殺,這些行為是因為他們無法面對自己是的單身的壓力
  • 5. 依賴網絡:有些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安慰的自殺式單身者,會在社交媒體上談論自己的單身狀態和發表消極的言論,以尋求同情或共鳴

對於處於自殺式單身狀態的人來說,尋求療癒師(導護師)的協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必須以幫助他們處理情感困擾、重建自尊心,並建立更積極的自我價值觀,以改善心理健康

avatar-img
情緒導護師Julie的沙龍
5會員
122內容數
希望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都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舒心自在,並且隨時都能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 Enjoy lif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愛情,叫做”自殺式愛情”,說明有一類型的人,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可能會下意識尋找”沒結果”的戀人,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種不良循環 "自殺式愛情"是一種不健康或具有自毀性質的愛情關係,這種關係會對參與者造成情感、心理和甚至身體上的危害,以下列出一些特徵及可能的解釋:
“內耗”通常是指在一個組織、公司、團隊或個體內部因各種原因而造成的能量、資源、時間或金錢的損失或浪費,這種損失通常是由內部因素引起的,而不是外部因素,並且可能對組織或個體的效能和效率產生負面影響,在近期,內耗一詞似乎較常被使用在個人的精神或心理內耗上 精神內耗是指一個人在心理層面上因各種壓力、焦慮
沒有病識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或疾病缺乏認知,或者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這種情況可能會對自身和周圍的人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 對自身的後果: 1.缺乏治療:當一個人沒有病識感時,他們就不會甚至拒絕尋求治療或接受心理健康的幫助,可能會導致疾病的惡化或症狀的加劇 2.社交隔離:自身可能因為心理健康
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院長查尼(DennisCharney)和耶魯大學精神科教授索斯維克(Stevenhwick)認為: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自己的恐懼。勇者不會無懼,只是他會同時帶著不安和勇氣,繼續面對恐懼。 面對恐懼的確是克服恐懼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或關鍵步驟之一,也許可以將步驟拆解為以下:
“強勢的人,內在很空;情緒很滿,能量很低…”-盧美妏 最近對這句話特別有感,有時候,我們會遇到某些人,似乎特別容易被冒犯、情緒特別高張或是特別強勢,在他們像刺蝟的外殼下,其實可能隱藏了許多複雜的情緒: 自我壓力:他們可能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和標準,對自己施加嚴格的壓力,導致焦慮和暴躁 自我懷
"我們其實不用盲目追求外在的家,…而是要在自己心中安放一個心靈的家,讓我們有勇氣與能量接受與付出。可以安放心情的地方是家…,而我們最重要的家是自己的心靈城堡。只要回到自己心靈安放的家,我就不用擔心外面是風吹還是雨打,我可以跟自己同在,不必擔心外界的紛紛擾擾。”-尚瑞君 以上這段話和"心在哪裡,家就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愛情,叫做”自殺式愛情”,說明有一類型的人,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可能會下意識尋找”沒結果”的戀人,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種不良循環 "自殺式愛情"是一種不健康或具有自毀性質的愛情關係,這種關係會對參與者造成情感、心理和甚至身體上的危害,以下列出一些特徵及可能的解釋:
“內耗”通常是指在一個組織、公司、團隊或個體內部因各種原因而造成的能量、資源、時間或金錢的損失或浪費,這種損失通常是由內部因素引起的,而不是外部因素,並且可能對組織或個體的效能和效率產生負面影響,在近期,內耗一詞似乎較常被使用在個人的精神或心理內耗上 精神內耗是指一個人在心理層面上因各種壓力、焦慮
沒有病識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或疾病缺乏認知,或者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這種情況可能會對自身和周圍的人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 對自身的後果: 1.缺乏治療:當一個人沒有病識感時,他們就不會甚至拒絕尋求治療或接受心理健康的幫助,可能會導致疾病的惡化或症狀的加劇 2.社交隔離:自身可能因為心理健康
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院長查尼(DennisCharney)和耶魯大學精神科教授索斯維克(Stevenhwick)認為: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自己的恐懼。勇者不會無懼,只是他會同時帶著不安和勇氣,繼續面對恐懼。 面對恐懼的確是克服恐懼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或關鍵步驟之一,也許可以將步驟拆解為以下:
“強勢的人,內在很空;情緒很滿,能量很低…”-盧美妏 最近對這句話特別有感,有時候,我們會遇到某些人,似乎特別容易被冒犯、情緒特別高張或是特別強勢,在他們像刺蝟的外殼下,其實可能隱藏了許多複雜的情緒: 自我壓力:他們可能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和標準,對自己施加嚴格的壓力,導致焦慮和暴躁 自我懷
"我們其實不用盲目追求外在的家,…而是要在自己心中安放一個心靈的家,讓我們有勇氣與能量接受與付出。可以安放心情的地方是家…,而我們最重要的家是自己的心靈城堡。只要回到自己心靈安放的家,我就不用擔心外面是風吹還是雨打,我可以跟自己同在,不必擔心外界的紛紛擾擾。”-尚瑞君 以上這段話和"心在哪裡,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