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040|如何用縱向與橫向邏輯增強你與不同文化的溝通?

J040|如何用縱向與橫向邏輯增強你與不同文化的溝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邏輯,是把語言合理地組織起來。」


「邏輯的重要性,是為了讓“任何人”都能聽懂,並接受我們的方案。」


「假設對方有與你相似的經驗,有相近的思考方式,知識背景,你無須費力解說就能順利傳達自己的主張。」


「然而,假如你與對方是初次見面,對方來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方與你有相反意見,這時候不注意講話的邏輯,對方基本就聽不懂你的方案。」


「將語言合理地組織起來,只有縱向邏輯與橫向邏輯兩種組織方法。」


「縱向邏輯,是任何人都一目瞭然的因果關係:因為A所以B。」


「橫向邏輯,是任何人都一目瞭然的總分關係:A包含B與C。」


「縱向邏輯其實就是演繹法;橫向邏輯其實就是歸納法。」


這段討論,節錄於日本作者高田貴久[1]出版的,


"精準表達:讓你的方案在最短的時間內打動人心"[2],


引發我對「有邏輯地溝通」的重新思考。


最近受好友朱騏影響,也積極在研究各種圖解的技術,


為了讓寫出來的文章可以傳達到更多人的心理。


而在我將近8年的美國經驗上,


「圖解」真的是能夠跨越文化背景,與不同的人溝通。


在美國留學,不可避免的會與美洲人,歐洲人,亞洲人交流。


實際與不同人對話,你會發現「文化背景」真的決定了對方思考事情的方式,做事的習慣。


這時候,一張圖來輔助溝通,往往比各種表達技巧都還要有效果。


但「圖解」並沒有那麼容易,至少我一開始嘗試時處處遇到困難。


而高田貴久老師在精準表達這本書中提到的「縱向邏輯」以及「橫向邏輯」就很適合當作鍛鍊「圖解」的基礎。


縱向邏輯就是因果關係;橫向邏輯就是總分關係。


因果與總分,其實都是「接續給細節」的技巧:


因果,是「接下來導致什麼事情」;


總分,是「接下來有這些細節」。


如果你靜下心想,其實,語言的功能,就是負責「接下來導致什麼事情」與「接下來有這些細節」事情。


同樣的心態也可以應用在寫作上,


文章就可以很順的持續延展下去。


Reference

[1] https://www.precena.co.jp/instructor/takahisa-takada/

[2] https://www.dedao.cn/ebook/detail?id=rEQKv6PKN7rEo2Gxg96ZjApyMvQVlw5jQj0Xb14PJzDkYaReqd8n5LOmB8d7egBx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學術寫作對於碩博士生來說,不只是研究成果的呈現,更是證明自己具備學術素養的重要工具。想要在寫作上脫穎而出,不僅要有深厚的知識背景,還要能夠清晰地表達想法。因此,學習如何將好的段落「模板化」,並應用在自己的論文寫作中,是一個有效的方式。 今天就來分享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你將優秀段落轉化為模板,進一步
現代知識工作者面對資訊海洋,如何有效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我們可以從文獻的探索過程開始入手。文獻探索不僅僅是找到資料,更是理解並整理其中的關聯,從而形成自己的見解。以下介紹幾個提升文獻探索效率的技巧。 ▌從引用中找線索 當你找到一篇核心文獻時,可以利用它的引用資料進一步探索。查看這篇文
1. 過度強調筆記數量,忽略了內在思維的深度: 很多學生會設立每天或每週必須完成多少則筆記的目標,認為這樣可以衡量自己的學習進度。然而,這樣的做法往往只看重數量,而忽略了筆記的核心價值——思維的深化與整理。筆記的目的是幫助你釐清思路、理順觀點,而不是為了單純的數字堆砌。當你過於在意產出的
作為一名研究員,我時常面對需要構思的挑戰。構思,正如和菜頭老師在《成年人修煉手冊》中所描述,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想像力運用。而且,構思不僅依賴靈感,它還需要訓練和方法的支持。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如何透過兩種珍貴的靈感,進行有效的構思,並將它們應用於我的研究工作中。 ▋構思:理順與未知的靈感
對於碩士、博士在學學生來說,研究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無論是論文寫作的反覆修改,實驗結果與預期不符,還是投稿後的拒稿信,這些挑戰往往讓人感到沮喪。但若要真正從這些挫折中成長,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從失敗中汲取經驗,而「對事不對人」的反饋方式,就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對事不對人 研究工作,
「如果X導致M,M又導致Y,那麼M是X到Y之間一個“中介 Mediator”。」 「X到Y不經過M的效應叫做“直接效應”,經過中介M的效應叫"間接效應"。」 「直接效應,是假設中介M不動,看X對Y剩下的效應是多少。」 「間接效應,是指讓中介M變動不讓X變動。」 這段討論,節錄
學術寫作對於碩博士生來說,不只是研究成果的呈現,更是證明自己具備學術素養的重要工具。想要在寫作上脫穎而出,不僅要有深厚的知識背景,還要能夠清晰地表達想法。因此,學習如何將好的段落「模板化」,並應用在自己的論文寫作中,是一個有效的方式。 今天就來分享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你將優秀段落轉化為模板,進一步
現代知識工作者面對資訊海洋,如何有效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我們可以從文獻的探索過程開始入手。文獻探索不僅僅是找到資料,更是理解並整理其中的關聯,從而形成自己的見解。以下介紹幾個提升文獻探索效率的技巧。 ▌從引用中找線索 當你找到一篇核心文獻時,可以利用它的引用資料進一步探索。查看這篇文
1. 過度強調筆記數量,忽略了內在思維的深度: 很多學生會設立每天或每週必須完成多少則筆記的目標,認為這樣可以衡量自己的學習進度。然而,這樣的做法往往只看重數量,而忽略了筆記的核心價值——思維的深化與整理。筆記的目的是幫助你釐清思路、理順觀點,而不是為了單純的數字堆砌。當你過於在意產出的
作為一名研究員,我時常面對需要構思的挑戰。構思,正如和菜頭老師在《成年人修煉手冊》中所描述,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想像力運用。而且,構思不僅依賴靈感,它還需要訓練和方法的支持。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如何透過兩種珍貴的靈感,進行有效的構思,並將它們應用於我的研究工作中。 ▋構思:理順與未知的靈感
對於碩士、博士在學學生來說,研究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無論是論文寫作的反覆修改,實驗結果與預期不符,還是投稿後的拒稿信,這些挑戰往往讓人感到沮喪。但若要真正從這些挫折中成長,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從失敗中汲取經驗,而「對事不對人」的反饋方式,就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對事不對人 研究工作,
「如果X導致M,M又導致Y,那麼M是X到Y之間一個“中介 Mediator”。」 「X到Y不經過M的效應叫做“直接效應”,經過中介M的效應叫"間接效應"。」 「直接效應,是假設中介M不動,看X對Y剩下的效應是多少。」 「間接效應,是指讓中介M變動不讓X變動。」 這段討論,節錄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avatar-avatar
Moonrogu
發佈於
src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