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框架,你的內在無限大》讀書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我們認識我們自己嗎?許多的情緒牽絆著我們自己,其實是因為我們不夠了解自己。


這本書將帶著我們探討「知己」,看清自己的本心,包括瞭解自己的需求。


進而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解決生活上的難題,迎向光明璀璨的未來。


💟陷入煩惱的解方,就是認識自己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在那𥚃,不用為了討好彼此關係,而讓自己没有界限,也會讓自己深陷痛苦中。


在家庭中,我們身為父母的要懂得尊重孩子獨立成長的心理,給予足夠的愛,也給予他們足夠的距離,而不是讓他們在缺乏界限感的家庭中長大。


如果我們執意要突破孩子的界限,認為你是我生的,你怎麽可以拒絕我的好意和關心呢?


如此一來,没有給予孩子空間,在於過剩的愛中成長,最終會成為壓力,迫使孩子慢慢和自己脱離。


所以現在我都不會踫觸自己孩子的書包,給予尊重和隱私,只是偶而提醒他,要適時整理書包而已。


認識自己在意的是什麽,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掌握好心中的那一把尺,相信可以解決許多一直放在心上的事。


❤️正面接納每種情緒,才能真正做自己


在各種情緒之中,最常見的就是「煩」,而為什麽會煩?是因為「害怕」。


害怕自己必須做不想做的事情没有盡頭;害怕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還有好多的害怕,如害怕自己失去魅力,害怕分離……等造成我們心煩。


因此,如果日後再遇到讓自己焦慮不安的情境,要珍惜這樣的機會,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在是不是有一個很無力的、當年的自我,帶著所有的害怕冒了出來。


再來是憤怒的情緒,憤怒是為了掩飾我們的脆弱,憤怒的對象可能是别人,也可能是我們自己。


讓我們好好正視我們憤怒背後的成因,勇敢接受那樣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所有的情緒都在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如何不被情緒綁架,需利用情緒轉化法。


就是正確地宣洩情緒,當自己難過時,可以去看場悲傷的電影,好好哭一場,釋放難過情緒。


如果自己很憤怒,可以試著去運動,運動有宣洩怒氣的效果!


再者,要學會告訴自己「那又怎樣!」面對負面情緒,就是告訴自己「就算失敗了。那又怎樣!」、「自己不夠好,那又怎樣!我可以透過比較,感覺自己不如人,但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變化和成長。」


透過對自己喊話,自己的內心逐漸增加了新的信念,進而被訓練得更堅強、更有韌性,足以在任何情況都支援你,對那個不論從何處來,而讓你不舒服的聲音說:「那又怎樣!」相信任何事都能迎刃而解的。



❤️人生減法生活,丢掉標籖


「我」是誰?透過紙筆來檢親自己,在紙上寫下「如何定義自己」。


比方我是個容易焦慮的人,我是個容易害羞的人……,某種身心不舒服的感受也是種標籤。


每個人出生之後,都會有一大堆標籤紛至沓來。比方有人會說:「孩子很像媽媽。」長輩會說:「孩子像爸爸。」這些都是標籤。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也會為自己貼標籤。到了青春期,選擇了哪個偶像,其實就表示認同這個偶像的一些特質,這時的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貼了標籤。


這些標籤,都會讓我們活得辛苦而疲累!我們可以為人生「做減法」,那就是「撕掉自己的標籤」。


人生就是不斷跟過去的自己告别,不要再受原生家庭的束縛,我就是我,不需透過别人來定義自己。


我們的人生,時常都處在接受挑戰的時刻,無論我們的人生遭遇了什麼,希望大家都能告訴自己現在正是考驗自身勇氣的時候,而且不只是為自己一個人孤軍奮鬥,如果我們成功了,我們的勇氣還會為他人提供借鑒。


最後,誠摯邀請大家為自己閱讀這本《突破框架,你的内在無限大》好書,為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張沛超

#突破框架,你的内在無限大

#挖掘底層自我,從内心探尋人生的答案

#時報出版

#珍妮老師真心推薦的好書

#2024第82本閱讀筆記

#珍妮閱讀筆記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珍妮老師的沙龍
44會員
152內容數
大家好! 我是珍妮閱讀筆記坊粉專經營者 我是珍妮老師 熱愛閱讀 熱愛寫閱讀筆記 興趣是唱歌、看電影、畫畫、聊天……. 歡迎大家多跟我交流
珍妮老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停止不開心:在善變的世界裡,從容的笑著》讀後感分享,探討如何正面看待生活中的挑戰與不如意,並以自身經驗和教學心得,闡述接納自己、微笑面對困境的重要性,鼓勵讀者成為自己人生的黑馬。
Thumbnail
2025/04/23
《停止不開心:在善變的世界裡,從容的笑著》讀後感分享,探討如何正面看待生活中的挑戰與不如意,並以自身經驗和教學心得,闡述接納自己、微笑面對困境的重要性,鼓勵讀者成為自己人生的黑馬。
Thumbnail
2025/04/14
繪本《許願瓶》故事敘述索索兔將夢想裝進瓶子,與朋友們一起實現願望,過程中經歷夢想遺失與重拾希望,學習放下與轉身。故事適合親子共讀,也啟發大人重新思考夢想與人生。
Thumbnail
2025/04/14
繪本《許願瓶》故事敘述索索兔將夢想裝進瓶子,與朋友們一起實現願望,過程中經歷夢想遺失與重拾希望,學習放下與轉身。故事適合親子共讀,也啟發大人重新思考夢想與人生。
Thumbnail
2025/04/13
這是一篇關於黃大米《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得到與放下》的讀後感。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原生家庭中經歷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她如何學習放下與和解。文章也包含一些書中金句,例如「不要花時間追究問題,要花時間解決問題」和「人生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最後,文章誠摯推薦這本書,並分享了閱讀心得。
Thumbnail
2025/04/13
這是一篇關於黃大米《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得到與放下》的讀後感。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原生家庭中經歷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她如何學習放下與和解。文章也包含一些書中金句,例如「不要花時間追究問題,要花時間解決問題」和「人生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最後,文章誠摯推薦這本書,並分享了閱讀心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實際的行動力和控制力,有充分的認知,就能設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目標與計劃。這本書比較不像手把手教你操作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本陪你整理心態、訓練思維的指南書。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實際的行動力和控制力,有充分的認知,就能設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目標與計劃。這本書比較不像手把手教你操作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本陪你整理心態、訓練思維的指南書。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是生涯諮詢師,他輔導個案時,發現個案心裡常常有一堵看不見的牆,把自我局限在很小的地方,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把思維裡的牆全部拆掉,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有的時候,所謂的限制就是限制本身而已,如果你願意的話,總是可以掌控些什麼東西。誰沒有痛苦,誰沒有糾結呢?你可以在被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是生涯諮詢師,他輔導個案時,發現個案心裡常常有一堵看不見的牆,把自我局限在很小的地方,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把思維裡的牆全部拆掉,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有的時候,所謂的限制就是限制本身而已,如果你願意的話,總是可以掌控些什麼東西。誰沒有痛苦,誰沒有糾結呢?你可以在被
Thumbnail
我們都喜歡閱讀,然而我更重視閱讀後:我收獲了什麼?文章能跟我生活的哪些事情結合?文章能幫助別人什麼嗎?今天來聊聊《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的心得運用。
Thumbnail
我們都喜歡閱讀,然而我更重視閱讀後:我收獲了什麼?文章能跟我生活的哪些事情結合?文章能幫助別人什麼嗎?今天來聊聊《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的心得運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生活的心得,強調放下束縛,接納無常的態度,並且強調改變自己比改變他人更有意義。作者以生活案例說明,並提供了積極的思考和處理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生活的心得,強調放下束縛,接納無常的態度,並且強調改變自己比改變他人更有意義。作者以生活案例說明,並提供了積極的思考和處理方式。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這本書內容分享了對於個人成長與社會互動的觀察,並強調了對於自身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內在能量的重要性。文章描繪了一個充滿智慧與啟發性的故事,旨在引導讀者深入思考自我成長與社會交往中的議題。
Thumbnail
這本書內容分享了對於個人成長與社會互動的觀察,並強調了對於自身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內在能量的重要性。文章描繪了一個充滿智慧與啟發性的故事,旨在引導讀者深入思考自我成長與社會交往中的議題。
Thumbnail
瞭解解決問題的前提,避免篡改事實認知,並減少個人偏見。本文介紹提升洞察力與思維靈活性的方法,以及突破思維的發想,包括自我決定論對人類需求的定義、過度自信的形塑認知偏差、情感與信仰對人的影響力等。
Thumbnail
瞭解解決問題的前提,避免篡改事實認知,並減少個人偏見。本文介紹提升洞察力與思維靈活性的方法,以及突破思維的發想,包括自我決定論對人類需求的定義、過度自信的形塑認知偏差、情感與信仰對人的影響力等。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