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奧祕:關懷與成長新視角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兒童的奧秘」一書討論對象是兒童,但並非以兒童發展觀點討論,作者馬丁·馬蒂(Martin E. Marty)背景也並非是{兒童專家},書籍封面的作者看到的介紹有這句話: 馬蒂向來被尊奉為歷史學家、神學家,以及宗教與文化的詮釋者。當作者在構思書的時候,在命題的過程有這樣的思考:

給予兒童關懷要在一個徹底改善並修正的基礎上進行, 首先,不能將兒童視為一個面臨(帶有)複雜問題的難題,而是將兒童 視為一個環繞著無窮神秘的奧秘。當然,解決每個兒童的問題這個需求 極為迫切,但如果這個需求主導了關懷者的思想和行為,與兒童互動時 產生的那些驚奇和喜悅將因而黯然失色,甚至消逝。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不同以往閱讀到的觀點,過去獨到的多是以兒童發展歷程為主,但這本卻不是如此。僅是看幾篇推薦序與自序,感覺到這本書與其他發展書不同。作者從關懷兒童的哲學層面關注兒童,強調關懷者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對育兒的深遠影響。

 

雖然解決兒童面臨的具體問題非常重要,但如果關懷者的思維和行為過度專注於問題本身,就會忽略與兒童互動中那種純粹的驚奇和喜悅,甚至會失去與他們建立更深層次聯繫的機會。視兒童為擁有無限神秘和潛力的個體,而不是僅僅著眼於解決他們所帶來的挑戰,能夠幫助關懷者與兒童之間建立深刻的連結和相互啟發。這種視角轉變不僅是情感上的變化,還能使父母以更積極、開放的心態面對育兒挑戰,從而增進他們與孩子之間的理解和聯繫。

 

當關懷者能夠看到兒童的獨特性和奇蹟般的存在時,他們會更有耐心和愛心去對待孩子,而不僅僅將孩子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負擔。關懷者對兒童的看法深刻影響他們的育兒方式和親子關係。視角轉變讓大人在面對兒童的挑戰時,能夠採取更積極、開放的態度,進一步增強與孩子的理解與連結。當父母意識到孩子的獨特性時,陪伴應對孩子的需求,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健康和支持的成長環境。

 

如同作者所言,或許當視角轉換,眼前是一場陪伴兒童探索的奧秘旅程,一場充滿未知旅程,旅程的不確定性也總是挑戰人們當下的自我控制與調節外,也是考驗自我的問題解決能力。大人與兒童彼此之間是人生旅程的同伴,一起面對與克服人生課題。

raw-image

出處: 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官網



 

音樂治療師把音樂運用在目標活動中,協助服務對象,但並不代表音樂治療是聽音樂,抑或是能和聆聽音樂畫上等號。音樂治療對特殊需求兒童的主要功能在於非音樂能力的改善、提升、維持與成長,而非音樂能力是指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因此,音樂治療是由音樂治療師用音樂與樂器活動評估服務對象,蒐集資料,範圍包含動作、認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我們面對與他人的互動時,界限的靈活性與堅守的必要性成為一個掙扎的議題,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堅守界限,和何時可以進行調整,以協調個人信仰與專業選擇之間的平衡。
日常對話情境中,講者與聽者的身份不斷交替,良好的聆聽能力對學生而言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嘈雜的環境中,注意力和專注力的運用能幫助學生有效聆聽。本文探討聽覺注意力的定義及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應用,包括如何透過目標音與幹擾音的對比來強化選擇性聽覺注意力,為學生提供實用的技巧,以提升其在複雜環境中的聽覺理解能力。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大腦神經可塑性是常被討論的議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是常被推廣的議題。 然而,大腦可塑性有年齡限制嗎? 這幾年很多像〔刻意練習〕一書的行為改變相關練習,這本也是以大人為對象。 但,從文章中看到的這段文字讓我想到特殊需求的孩子們。 正確行為的形塑應從當下第一秒就開始,但形塑過程需要環境提供正向
旁人總要求這樣玩才對,但卻鮮少看看那樣玩也可以。 有時小孩只顧著的往前衝,忙著玩,只說自己想說,不回應問題,只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不依指令操作。 除了聽理解之外,他們可能有更感興趣的話題,心中有事想要跟旁人說,想要旁人知道他學會了____。 但是,語言表達尚在發展中,又或口語表達發
這位孩子的摯愛是動物,偶而會帶動物來上課, 而且,他很會模仿動物叫聲,上次還用左手演蛇!!
當我們面對與他人的互動時,界限的靈活性與堅守的必要性成為一個掙扎的議題,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堅守界限,和何時可以進行調整,以協調個人信仰與專業選擇之間的平衡。
日常對話情境中,講者與聽者的身份不斷交替,良好的聆聽能力對學生而言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嘈雜的環境中,注意力和專注力的運用能幫助學生有效聆聽。本文探討聽覺注意力的定義及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應用,包括如何透過目標音與幹擾音的對比來強化選擇性聽覺注意力,為學生提供實用的技巧,以提升其在複雜環境中的聽覺理解能力。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大腦神經可塑性是常被討論的議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是常被推廣的議題。 然而,大腦可塑性有年齡限制嗎? 這幾年很多像〔刻意練習〕一書的行為改變相關練習,這本也是以大人為對象。 但,從文章中看到的這段文字讓我想到特殊需求的孩子們。 正確行為的形塑應從當下第一秒就開始,但形塑過程需要環境提供正向
旁人總要求這樣玩才對,但卻鮮少看看那樣玩也可以。 有時小孩只顧著的往前衝,忙著玩,只說自己想說,不回應問題,只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不依指令操作。 除了聽理解之外,他們可能有更感興趣的話題,心中有事想要跟旁人說,想要旁人知道他學會了____。 但是,語言表達尚在發展中,又或口語表達發
這位孩子的摯愛是動物,偶而會帶動物來上課, 而且,他很會模仿動物叫聲,上次還用左手演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孩子們的童言童語,總是讓我們感到有趣,從他們的視角所看出去的世界,似乎與我們眼中的大不相同,也因此重新開啟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有時候小孩與這個世界接觸的方式會讓我們感到困擾,看在我們眼裡是搗亂及破壞,但卻是他們對萬事萬物展開好奇心的表現,就如同閱讀《這裡有什麼呢?》可以發現孩子敞
Thumbnail
□寫東西的時候,我經常先觸碰一些游離的情緒,順利的話,順著某條情緒往裡面走,可以遇見別有生機的洞穴。 童年經驗必然影響了成年以後的行為模式,儘管有一些心理勵志的說法,說人可以完全掌握自己,完全擺脫過去的習性和限制,開創全新的局面。 理論上可以,但童年經驗是初次認識世界最初的基石,之後的世
Thumbnail
兒童文學是一個充滿魔力的領域,通過故事來啟迪智慧、塑造品格,以及引導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來。本文探討了故事的力量、教育與啟迪、共鳴與成長等主題。
他想著小時看過的童話。
Thumbnail
童言童語,每個孩子思想不同,反應不同。
Thumbnail
曾經遇見看起來《不一樣》的族群嗎? 孩子曾經主動說出他們的好奇嗎? 試著拿這本書讀給你學齡前的孩子聽。閱讀前,甚麼都不要說一起靜靜看著封面,你會跟我一樣聽到孩子好奇的問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兒童繪畫心理學中兩本書的內容和特點,以及適合的讀者群。兩本書分別介紹了兒童繪畫的評量方法和心理學視角,並提供了不同的觀點和應用。適合專業心理學家、兒童心理評估人員,以及對兒童心理學有興趣的家長和教師。
Thumbnail
  我原本如同台灣一般的孩子,到那藏書極少的圖書館借書,然後與班上同學搶看班級訂閱的國語日報,投稿若能登出來會令人走路都有風,高興一整個學期,因為那是個閱讀的黃金時期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幼兒教育中的生活故事,敘述了小朋友在學校的一連串趣事。文章中輕鬆有趣的故事情節,展現了小朋友天真無邪的一面,同時也呈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應用。
Thumbnail
這本書以心理學的角度,解說一些童話故事的情節,並且心理學的名詞,以及提到其他例子或是實驗,以下舉出書中三個故事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孩子們的童言童語,總是讓我們感到有趣,從他們的視角所看出去的世界,似乎與我們眼中的大不相同,也因此重新開啟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有時候小孩與這個世界接觸的方式會讓我們感到困擾,看在我們眼裡是搗亂及破壞,但卻是他們對萬事萬物展開好奇心的表現,就如同閱讀《這裡有什麼呢?》可以發現孩子敞
Thumbnail
□寫東西的時候,我經常先觸碰一些游離的情緒,順利的話,順著某條情緒往裡面走,可以遇見別有生機的洞穴。 童年經驗必然影響了成年以後的行為模式,儘管有一些心理勵志的說法,說人可以完全掌握自己,完全擺脫過去的習性和限制,開創全新的局面。 理論上可以,但童年經驗是初次認識世界最初的基石,之後的世
Thumbnail
兒童文學是一個充滿魔力的領域,通過故事來啟迪智慧、塑造品格,以及引導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來。本文探討了故事的力量、教育與啟迪、共鳴與成長等主題。
他想著小時看過的童話。
Thumbnail
童言童語,每個孩子思想不同,反應不同。
Thumbnail
曾經遇見看起來《不一樣》的族群嗎? 孩子曾經主動說出他們的好奇嗎? 試著拿這本書讀給你學齡前的孩子聽。閱讀前,甚麼都不要說一起靜靜看著封面,你會跟我一樣聽到孩子好奇的問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兒童繪畫心理學中兩本書的內容和特點,以及適合的讀者群。兩本書分別介紹了兒童繪畫的評量方法和心理學視角,並提供了不同的觀點和應用。適合專業心理學家、兒童心理評估人員,以及對兒童心理學有興趣的家長和教師。
Thumbnail
  我原本如同台灣一般的孩子,到那藏書極少的圖書館借書,然後與班上同學搶看班級訂閱的國語日報,投稿若能登出來會令人走路都有風,高興一整個學期,因為那是個閱讀的黃金時期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幼兒教育中的生活故事,敘述了小朋友在學校的一連串趣事。文章中輕鬆有趣的故事情節,展現了小朋友天真無邪的一面,同時也呈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應用。
Thumbnail
這本書以心理學的角度,解說一些童話故事的情節,並且心理學的名詞,以及提到其他例子或是實驗,以下舉出書中三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