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既有霸權就是破壞穩定,如果產生新霸權,人類將不會擁有現在的科技水準,文明會倒退。對現今科技世界的全貌不理解,輕易地用模板套用,認為取代是很輕易的事情,把人類當成可消耗資源的思維,促成了俄烏戰爭的爆發。如果各國政經專家都能早點意識到這種思維的問題,俄國連打都不會想打。
資源定義需要重來,控制礦產確實可以截斷通路,但沒有技術一樣白搭,礦物的價值若是1,經過初級加工後可以變成10,精密加工後的產品是100,變成現代光電半導體科技的價值超過1000。
指數上升只是概念,表達高科技加工後的價值,會遠超出礦產的價錢。這表示現代戰略資源的定義,不僅僅是礦物,還包含技術,以及操作技術的人力。筆者看過西方學者認為,這只是古老的工匠概念演變,並沒有什麼新意,此論點大錯特錯。
中世紀以降的工匠,是可以透過大量學徒訓練,獲取穩定的工業產出。人力資源的數量高於品質,礦藏不能動,人可以搬家。進入工業革命後,發明家、工程師變得重要,工人只要反覆操作即可,於是在上個世紀,課本不斷的告訴我們,某位科學家可以改變世界,典型的神話就是錢學森打造中國飛彈基礎。
在現代科技的世界中,只有團體作戰,沒有超級英雄。愛因斯坦到費曼,每一個都夠聰明吧?製造出原子彈的是龐大的團隊,讓火箭登月的是全美國科工人才的投入。
奈米科技的世界裡,光電熱與半導體材料,隨便一個小題目就夠讓博士畢業,這代表我們要改變上個世紀的科學英雄主義,回歸團隊作戰思維。高科技人力的團體作戰,這得要整個教育系統的大量投入,所以為何科技製造業,涉及大量生產的部分,幾乎都到了東亞手上?這不是沒有理由。
西方的科研團隊,可以簡化成部分科學家跟大量工程師的組合,而這套到台積電生產上完全說不通。台日韓高科技業的從業者,幾乎都是寬鬆定義下的科學家,要嚴謹點只算理科,數量也遠超過一般所見的科研團隊。
簡單說,就是科研是一回事,人類現在發現,若要大規模生產高科技產品,還能維持高品質與效能,投入的人力素質要很高很高非常高。
數字化的表達,就是傳統上的科研與工程關係,是10萬人培養出1萬名工程師與100位科學家,科研技術透過工程師的努力,轉變成可以量產的工業技術,然後這1萬名工程師,帶著其他幾萬名工人,將產品推向世界。
高科技業的情況,變成10萬人培養出1萬名具有科學家程度的工程師,這代表教育投入必須是上面例子的100倍。若不這樣,就是讓基數變大,用100萬人累積出1000名科學家,並讓工程師進修,填補到1萬名科學家。
總之,要不是教育資源大量投入,就是人口基數要夠多,沒有足夠的高素質人力,就只會有高科技業而沒有高科技工業生產鏈。現在的情況演變很快,20年前還不需要這麼誇張,但進入奈米科技後,狀況轉變極快,快到我們上兩輩的師公,已經有人看不懂整套系統了。
理由在於,奈米世界的變化非常微妙,你很難做定性、定量的大規模控制,如果只是找中學生職訓一下,那只會變成操作員,一旦發生狀況,問題沒辦法排除。要找個類似的職業,大概就是醫師,奈米科技的技術人員所要面對的變化,常常如醫師面對人類的變化一樣,沒事就沒事,出事就大事。
對,高科技業的大事就是幾億起跳,誰受得了。
回到現代戰爭的樣貌上,其實各國都開始認知到,高素質人力的培養有多重要,但無法改變傳統習慣,好比說要讓美國人開始接受台灣義務教育式的轉變,好在20年後培養百萬科技代工大軍,可能嗎?
台灣不用姿態放很高,確實我們現在掌握到了一個關鍵節點,但要打爛也不是不行,中國一直在思考取代方案,只是都不成功。其他國家之所以越來越重視,就是研究後發現,取代台灣不是不可以,得要投入非常多的資金,以及數十年的時間。
高素質人力每年產出就是那麼多,如果可以找高職生上高科技代工業訓練班,早就開班了。即便把台日韓算進去,要填滿全球的未來需求仍然不夠,今天戰爭爆發,死了很多人,人類就是得要花20年去填補。
重點是時間,永遠補不回去,不是人力多值錢,而是時間無價。
當今科技的爆發,包含AI在內需要大量運算力,生產端的崩潰,會立刻促成市場端崩潰,歐美新興產業會大量崩潰,連鎖反應下幾兆美金都算不完。
故才說是人類文明的倒退。
所謂的戰略資源,意義瞬間放大,已經沒多少人能全部看懂了。而整個年輕世代的崩潰,就人口意義來說,會拖垮至少半個世紀的發展。
結果該怎麼算?不知道,所以美國已經有人擺爛了,反正最大的市場跟技術都在美國手上,管他的。
不是沒道理,只是他們忽略連鎖反應的危險性。有效的孤立主義,是找到可以完成一個產業鏈網絡的盟友群,類似回到冷戰體系。
聰明人很多,大家都看到一部分,而幾乎都能取得回歸冷戰的共識,這夠說明現代戰爭持續擴大的嚴重性了。
因為,冷戰不是單純的對峙,而是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