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投機世代出現的源由與解析(02-4):壓迫、改革與永續社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所以進步派政客不覺得自己失敗,因為階段性目標還沒達成,每年都有新的目標,專案還沒結束,就不會進入評價階段。永續改革的必要性,就在於讓專案永遠跑下去,不需面對總清算。這對一般人很心累。人需要嵌入一個地方才會心安,還沒嵌入就又被強迫脫離,如無根浮萍,又如暴雨中的小船,即便船長說很安全,本能上還是會恐懼。

永續改革外人看來很可笑,就執行者本人來說,可是有崇高的目的。我們要分析的是,為何會要求無止境的改變,有目標的計畫很難隨意擴張變成永動。這來自於想像力與行動力的落差,用圖解來說,過去的時間變化慢,每一次的改變都要花數十年,所以社會的進步在短期間看不大到,但長期來說,每個世代都看得到與過去的差異。

raw-image

個人需求與群體妥協,漸進改革使社會在穩定中進步

由於群體由個體組成,代表群體目標與多數個體會有落差,任何社群、團體、政黨都會有一個大目標,通常不會講得太細緻,便於統合方向接近的個人。好比說改革的目標是80分,可是現實種種導致現階段只能60分,經溝通後每個人勉強可以同意,即便要求目標是100分的,也因為至少從0變成60,雖不滿但還可以接受。

這顯然不是投機世代的原子化現象可以解釋,群體生活一定要妥協,大學四人宿舍的室友總要互相配合一下,至少大方向沒有錯,那我們就在現有的條件下,打造一個新的時代。

說是無可奈何也行,但人生不就這樣,考不上第一志願,就一路重考到老死?古代的老童生也知道要找個教書識字的工作,不能永遠啃老,難道去幫有錢的員外教孩子寫字讀書,就是拋棄經世治國的理想?

這個妥協的過程,加上社會確實的進步,大家多少都有獲益,也願意停下來,稱之為固化。固化代表新的壓迫出現,累積多年後產生了新的改革需求,所以上圖表示每個時代的變化。而這到了後現代,年年變革,越往後期的變化,已經是純粹基於想像力的創造,近乎虛線。

為何會如此?假設群體有ABCDE,這次改革A滿足了,但BCDE沒有。過去的情況是,若A有100分的獲利,那BCDE取得50~80分的利益,似乎也不是過不去,那為了鞏固既有成果,大家就接受吧。

壓迫無所不在?解構全世界的投機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的概念是壓迫不對,沒有100分就是不完整,A必須放棄100分的獲益,直到讓其他人也得到100分。A當然不願意,且認為BCDE又不是沒有賺,為何要反對。進步派的解讀為,這就是新的壓迫,並把A解構出去,成為新的敵人之一,直到BCDE中的B得到了100分,此時A的狀況已經不重要了,但如果CDE只取得了60~75分的利益呢?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7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1.6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而這一切都跟消費主義的形塑有關,雖然左派文化資本家很想操控一切,但想像力超過行動力,除了催動社會大規模流動外,無法固化下來。於是消費者不停奔跑,越年輕越焦慮,中老年人早就有可以代表自己階級的象徵,很確定自己的位置處在哪,沒有跟流行的必要。
Thumbnail
而這一切都跟消費主義的形塑有關,雖然左派文化資本家很想操控一切,但想像力超過行動力,除了催動社會大規模流動外,無法固化下來。於是消費者不停奔跑,越年輕越焦慮,中老年人早就有可以代表自己階級的象徵,很確定自己的位置處在哪,沒有跟流行的必要。
Thumbnail
最近常在想的是,該怎麼「慢」下來生活。 我們這一代滿辛苦的(1970-1990年生),夾在傳統改革與新時代快速變化之間,因為現在的社會大眾更傾向於追求速效解方,而非透過深度學習來建構自身能力。
Thumbnail
最近常在想的是,該怎麼「慢」下來生活。 我們這一代滿辛苦的(1970-1990年生),夾在傳統改革與新時代快速變化之間,因為現在的社會大眾更傾向於追求速效解方,而非透過深度學習來建構自身能力。
Thumbnail
在現代,「懷才不遇」、「時不我予」這兩種宣傳方式的改革口號非常吸引人,並不是自私自利的結果,而是因為大家都很累。為了保證專業競爭力不墜,為了保有現在的工作,為了追求品質好的生活,為了……
Thumbnail
在現代,「懷才不遇」、「時不我予」這兩種宣傳方式的改革口號非常吸引人,並不是自私自利的結果,而是因為大家都很累。為了保證專業競爭力不墜,為了保有現在的工作,為了追求品質好的生活,為了……
Thumbnail
永續改革外人看來很可笑,就執行者本人來說,可是有崇高的目的。我們要分析的是,為何會要求無止境的改變,有目標的計畫很難隨意擴張變成永動。這來自於想像力與行動力的落差,用圖解來說,過去的時間變化慢,每一次的改變都要花數十年,所以社會的進步在短期間看不大到,但長期來說,每個世代都看得到與過去的差異。
Thumbnail
永續改革外人看來很可笑,就執行者本人來說,可是有崇高的目的。我們要分析的是,為何會要求無止境的改變,有目標的計畫很難隨意擴張變成永動。這來自於想像力與行動力的落差,用圖解來說,過去的時間變化慢,每一次的改變都要花數十年,所以社會的進步在短期間看不大到,但長期來說,每個世代都看得到與過去的差異。
Thumbnail
在三十年前很難想像未來會進化得這麼迅速。 這場科技革命,蓬勃發展。 讓人不得不趕緊跟上腳步。 就像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科技也是一把雙面刃。 然而起初人們在追求發展的同時也尚未考慮環境問題,而是近幾年問題浮現後才開始注意到。(即便是現在,也有些人不在乎。選擇犧牲環境)
Thumbnail
在三十年前很難想像未來會進化得這麼迅速。 這場科技革命,蓬勃發展。 讓人不得不趕緊跟上腳步。 就像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科技也是一把雙面刃。 然而起初人們在追求發展的同時也尚未考慮環境問題,而是近幾年問題浮現後才開始注意到。(即便是現在,也有些人不在乎。選擇犧牲環境)
Thumbnail
這背後的精神結構,其實是一種焦慮,因為舊時代的標準或許不合時宜,但至少耐用。但討厭舊結構的,通常也提不出新時代的架構,只能不停的想像有更好的,所謂更好的標準,隨著科技進展會任意跳動,對科技內涵也不理解。就跟以為只要力氣大,磚頭都能飛一樣,根本就不明白這不是飛。
Thumbnail
這背後的精神結構,其實是一種焦慮,因為舊時代的標準或許不合時宜,但至少耐用。但討厭舊結構的,通常也提不出新時代的架構,只能不停的想像有更好的,所謂更好的標準,隨著科技進展會任意跳動,對科技內涵也不理解。就跟以為只要力氣大,磚頭都能飛一樣,根本就不明白這不是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