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瀏覽而不是被閱讀:關於社群時代的原生文字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被瀏覽而不是被閱讀:關於社群時代的原生文字〉2024-10-04

 

  從某個時間開始,我意識到一種社群時代的、網路原生的書寫或排版形式,已經大規模地取代了我所熟悉的文章體裁。這些文字基本上以「一次換氣」為單位,進行大量的分行。並且會盡可能地使用條列式和小標題,來將文字變成那種可以一口吃掉的千層酥--鬆散而一塊一塊。

 

  對於許多現代的讀者而言,這可能會讓文字變得比較輕薄好讀,但對我來說,卻因為無法在閱讀時同時在視域裡看見文章的前後段落,而感到壓力倍增。

 

 

  比起說那是「文章」,那些文字的安排方式更像是目錄。它們的存在是為了被瀏覽,而不是為了被閱讀。文章的標題是書名,底下每個條列式項目的小標則是書本的章節。

 

  但問題在於,後面並沒有一本書。因此既沒有足夠的篇幅闡述論證,也沒有足夠的空間積累情緒。「我要說三個結論:結論、結論和結論」,如此地成為了又一篇受人喜愛的社群文章。

 

  從抵達更多受眾的效果來說,這種大量換行且大量使用條列式的做法大概是有用的,所以才會愈來愈盛行。就使用方式而言,這些社群文字的使用方式更像是在海報上的、而非書本之中。它們的目標對象是那些如同經過百貨公司櫥窗的潛在顧客,而不是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拿到位子上讀的讀者。

 

  所以事實上,「讀不下去」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對方本來就不打算要你從第一個字一路讀到最後一個字。他們預設了自己的受眾會跳著讀:首先只讀第一時間吸引到你的那個部分,看了之後如果喜歡,才會轉向其他部分。

 

 

  這些話語就這樣飄散在社群網站的頁面上,與人類愈來愈不擅長集中的注意力相得益彰。就快速學習一種知識的角度而言,這或許真的是一種有效率的、速成的方式。但我想,應該不是什麼事都適合追求這種速成。

 

  當我看到一些討論哲學、討論寫作或討論其他應該深刻的主題時,作者也用這種方式表達,那種違和感就會特別強烈。當人們以這樣不利於論證、也不利於創造文學魔幻空間的表達方式,說那些複雜與深刻的事情時,我們如何期待事情不被簡化到不成立的程度呢?

 

  譬如,會把暢銷作家比作現代胡適的人,他口中談的寫作,在我們這種比較老派、跟不上時代的人眼中,說到底是些與寫作的核心毫不相干的東西。但當暢銷書作者、社群小編、廣告文案才是這個時代中「文字變現」的典型職業時,你還想和誰談文學?





延伸閱讀:

〈關於讀實體書,我想要提倡的原因〉

〈書籍文獻之外:個性化卻無法穩固的新時代知識〉

〈「知識的支離破碎」:那些轉生成了網路文章的書中文字〉

〈簡化與快速的時代:偏見的傳承與高效率娛樂〉

〈書的「本丸」:書店的另一種經營與展演模式〉

〈News is in the Bin:過剩的、娛樂的、價值隨機的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9會員
982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 世界不只沒減少閱讀,反而貪婪的吸收更多 我在搭捷運的時候,會故意觀察周遭每個乘客。大家除了滑短影音,更低頭看這些: • 網拍 • 小說 • 社群平台 • LINE 訊息 這些都是字,只不過是片段的文字 —— 網拍產品描述頁,是文字片段; 被滑掉的社群貼文
Thumbnail
── 世界不只沒減少閱讀,反而貪婪的吸收更多 我在搭捷運的時候,會故意觀察周遭每個乘客。大家除了滑短影音,更低頭看這些: • 網拍 • 小說 • 社群平台 • LINE 訊息 這些都是字,只不過是片段的文字 —— 網拍產品描述頁,是文字片段; 被滑掉的社群貼文
Thumbnail
從出版社與讀者兩個面向出發,分享一些出版社常有的想像,另一方面,則由讀者角度帶出讀者使用數位閱讀平台的動機與期待。
Thumbnail
從出版社與讀者兩個面向出發,分享一些出版社常有的想像,另一方面,則由讀者角度帶出讀者使用數位閱讀平台的動機與期待。
Thumbnail
約莫十年前,臉書在台灣開始流行,瞬間所有大學生在交朋友時都問「你的臉書帳號是?」,加上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人人都可以上網的時代,社群媒體攻佔了所有人的眼球。
Thumbnail
約莫十年前,臉書在台灣開始流行,瞬間所有大學生在交朋友時都問「你的臉書帳號是?」,加上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人人都可以上網的時代,社群媒體攻佔了所有人的眼球。
Thumbnail
越來越少人閱讀書藉,但並不代表人們不再喜愛文字,只是大家改變了閱讀的方法,更喜歡閱讀網絡文章。 閱讀網絡上的文章,也是一樣在讀文字,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否就一樣呢?是否將來就可以取代書本的地位呢?
Thumbnail
越來越少人閱讀書藉,但並不代表人們不再喜愛文字,只是大家改變了閱讀的方法,更喜歡閱讀網絡文章。 閱讀網絡上的文章,也是一樣在讀文字,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否就一樣呢?是否將來就可以取代書本的地位呢?
Thumbnail
這篇閱讀紀錄會很適合所有經營自媒體和社群的朋友,閱讀並思考小眾經濟如何影響自身品牌策略,同時也適合每一位消費者一同來回顧消費市場的變化。這是一本可以快速閱讀的書,和生活非常息息相關,但反覆思考原來在書裡面所跨度的這10年多,品牌和消費習慣的變化有許多細節是可以來歸納和探討的。
Thumbnail
這篇閱讀紀錄會很適合所有經營自媒體和社群的朋友,閱讀並思考小眾經濟如何影響自身品牌策略,同時也適合每一位消費者一同來回顧消費市場的變化。這是一本可以快速閱讀的書,和生活非常息息相關,但反覆思考原來在書裡面所跨度的這10年多,品牌和消費習慣的變化有許多細節是可以來歸納和探討的。
Thumbnail
2020/11/14(今日)購買書籍 實體書的優點:1.可以稍微閱覽內容,找尋符合自己程度的書籍。2.順便體驗一下大家一起翻閱書籍的氛圍。3.也可以順便出門曬曬太陽。 今天奔去書店,翻閱有關素描畫的書,終於翻閱到一本從入門到初級的素描繪畫書籍,有實體店面的好處就是在這裡,可以翻閱尋找自己喜歡的排版並
Thumbnail
2020/11/14(今日)購買書籍 實體書的優點:1.可以稍微閱覽內容,找尋符合自己程度的書籍。2.順便體驗一下大家一起翻閱書籍的氛圍。3.也可以順便出門曬曬太陽。 今天奔去書店,翻閱有關素描畫的書,終於翻閱到一本從入門到初級的素描繪畫書籍,有實體店面的好處就是在這裡,可以翻閱尋找自己喜歡的排版並
Thumbnail
以前的我,在部落格寫作時,會為了衝關注人數或是想要提供價值給關注者,而偏向那種一次介紹很多書或 乾貨 文的介紹,特別是那種倡導成功而過度追捧要養成什麼什麼 習慣 的,例如 早起 ,這種文章對於有知識焦慮的人特別有效,只要打擊到他們在這時代因為資訊爆炸,而有知識吸收的痛點,就可以博取不錯的關注度
Thumbnail
以前的我,在部落格寫作時,會為了衝關注人數或是想要提供價值給關注者,而偏向那種一次介紹很多書或 乾貨 文的介紹,特別是那種倡導成功而過度追捧要養成什麼什麼 習慣 的,例如 早起 ,這種文章對於有知識焦慮的人特別有效,只要打擊到他們在這時代因為資訊爆炸,而有知識吸收的痛點,就可以博取不錯的關注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