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快速升遷:登上國際舞台的能力、人脈與心態》的講師吳美君 Olga 是台灣有名的專業經理人,她從「奧美廣告」的一個 AE (業務企劃) 開始做起,29 歲就當上了知名玩具公司 Mattel 的台灣總經理,後擔任過肯德基總經理、Timberland 亞太區總經理,可以說有非常充足的「跳級」經驗,由她來告訴我們如何快速升遷,確實很有說服力。
#1 心態
這裡所說的「心態」,分為三個層面:開放心態、挑戰心態和承擔心態。
- 開放心態:遇到任何危機,都樂於面對。
- 挑戰心態:遇到任何未知,都勇敢挑戰。
- 承擔心態:遇到任何困難,都不怕承擔。
開放心態
如果你還在基層打拚,想升到中階職位或加薪,Olga 建議保持良好的開放心態,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先讓自己有成績出來,慢慢累積。並且不要害怕任何額外任務,尤其是與公司主要營收息息相關的任務,絕對不要拒之於門外,讓主管、老闆對你有好印象,等機會到來,就會是你站上風口的時候。
若是轉換跑道,也一樣要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所有困難,她舉例自己為例:
- 從 Mattel 公司轉到肯德基時,她很開心開心地說:「我要去學做炸雞了!」
- 當 Timberland 在中國銷售成績低迷、毫無知名度,她此時被派去上海,卻樂觀地說:「那我們可以拍接地氣的廣告啊。」
她能在每次遇到挑戰時,都把危機變轉機,就是因為時時保持開放的心態。但也特別強調:這種樂觀並不是無的放矢,而是認為辦法總比困難多。
挑戰心態
不要害怕挑戰未知。Olga 講述自身例子,雖然成功轉職,可在 Mattel 公司待三個月就離職了,原因是她明明是一名產品經理,公司卻偏偏一直拉她去做業務,後來實在不適應新公司,又很想繼續挑戰這些事物,於是回到原東家,認真學習怎麼做業務。
會在 29 歲那年從產品經理一舉跳級成為總經理,也是因為沒有拒絕公司讓她去跑經銷商訂單、收款的要求,等總經理做不好,她就立刻被拔擢成新的總經理了。而且,既懂行銷,又懂業務,她後來才能在高階經理人的位置上做得很好,為後來的兩間公司帶來許多營收。
她建議一定要想辦法增加自己的作品集,別只有單一的專案經歷。如果公司給你挑戰,要覺得這是一個挑戰,只要做出成績,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更利於垂直升遷 (公司內部升職)。
承擔心態
除了開放心態、挑戰心態之外,不怕犯錯、勇於承擔的心態也是能不能有所突破的關鍵,畢竟要想升職加薪,光做好份內之事是不夠的,不管手底下有沒有團隊,都要有承擔的勇氣,否則就很難接下新的任務,並為團隊或自己爭取資源。
Olga 所講述的例子是:
- 她在協助 Timberland 開發中國市場時,先觀察與傾聽,知道員工和經銷商都抱怨中國市場的定價明顯比其他市場高,總是需要打折才會有人買,買氣也低迷。
- 於是,她了解到降價是必須的,便向財務部問如果降價需要賣多少量,最後破除萬難 (包括內部質疑),向老闆爭取到降價,最後,銷售額提升了 10 倍。
對此,她下了一個結論:「難道之前的總經理沒想到要降價嗎?一定有,只是我不放棄,只要這是對的事情,哪怕再困難,再多人反對,甚至要負一個比較高的責任,我都願意承擔。」
《學一點》獨家折扣!最新 Hahow 8 折優惠券,點此領取(可儲存重複使用)
#2 績效
課程中,Olga 提到,你要讓別人認為你有「能力」,主要是落在「表現、績效、成果」上,也就是要讓人認為你有價值,值得幫你加薪或拔擢你。
以 Olga 經歷來說,這方面分為「個人績效」和「團隊績效」。在職涯前期,她用「個人績效」獲得轉換跑道的機會,後期則因「團隊績效」,而有了快速升遷的機會。
個人績效
就像前文說的,如果真的還沒有機會,就要在位置上蹲馬步,練基本功,只要做得好,勇於挑戰,努力累積成績單,讓履歷更加豐富,不管是公司內部還是外部,一定會有人賞識你。
就如 Olga 還在擔任廣告 AE 時,會跑去玩具店觀察消費者,發現一些細節便和客戶分享。客戶後來採用了她的辦法,提升業績,也就對她的洞察力有深刻印象,等他們需要有人懂市場時,她的毛遂自薦就能成功。
團隊績效
她認為幫助自己的團隊增加能見度,成為明星團隊,也是績效表現中很重要的一環。
例如:在台灣 Timberland 擔任總經理時,她會時不時將台灣市場的好成績整理成電子郵件,分享給整個亞太區的市場,於是等香港出缺總經理,老闆自然就想到她。
她會舉這個例子,是要特別說明,即便你的上一個管理層沒有出缺,未必就沒有機會,也許只是時機未到,也要記得:團隊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
最後,Olga 特別解釋:「銷售自己並不是很自大的行為,而是很熱忱的服務行動,更不是在拍馬屁。而是幫助老闆更了解我們的狀況,更了解我們的市場需要什麼,更知道我們的市場亮麗在哪裡,這樣不僅讓老闆加深印象,以後在爭取資源時也相對更容易。」
甚至她認為,最好能掌握做業務或對公司業務有附加價值的機會,因為總經理的人選通常從業務部主管開始找,要是你的部門經常對營收有貢獻,那也有機會。
總之,別只安於做份內之事,而是努力累積附加價值,老闆自然會看見你,即便是倉庫部門也一樣。
《學一點》獨家折扣!最新 Hahow 8 折優惠券,點此領取(可儲存重複使用)
#3 氣場
課程裡「氣場」指你散發出來的氣質、特質、給人的整體觀感、印象和影響力,具體表現為外表、打扮、言談、聲調、行為舉止等。
Olga 為什麼會特別強調要有「氣場」,並且要經常練習「氣場」呢?
她提到自己的經歷,某次想拔擢人上來,卻聽到其他主管的評價,認為對方沒有氣場,看起來不像一個主管,就忍不住為此感到心酸,明明對方能力很好,每天也很認真工作,但可能在某些場合沒有表現出自信,看起來不夠開朗有活力,才會給人不夠有氣場的印象。
Olga 希望大家平時就要練習自己的氣場,比如週會、季會等例會報告的場面,都是很好的機會。
對此,她有 4 點建議:
- 裝扮得宜:盡量在正式場合上穿著得體。
- 展現精神與活力:訪談和會議可以錄下來事後回放,聽聽自己的聲音是否堅定、夠不夠有熱情及感染力。記得抬頭挺胸,和人交談時要有自信,桌談時上半身前傾,眼睛看著對方。
- 專注聆聽談話內容:談話時全情投入,可以是一個眼神,或是同情的表示,不要看手機或看錶,那樣氣場一下就消掉了。
- 報告前先想想聽眾的心態:他們想聽什麼、不想聽什麼,最希望能得到什麼樣的訊息。
《學一點》獨家折扣!最新 Hahow 8 折優惠券,點此領取(可儲存重複使用)
#4 人脈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在職場工作,還是出來創業,人脈都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只是人脈這塊領域的成效跟個人的績效表現是捆包起來的。如果想結識有價值的人脈,自身也必須是一個有價值的往來對象,這並非是什麼勢利的表現,而是,商場人脈的本質就是交換價值。
在《成長勢能》中提到:「無法提供對等交換的人際關係很難建立,就算勉強和頂尖人物建立聯繫,也很難獲得價值。」比如你想跟郭台銘、張忠謀等商界大佬交朋友,可不是同一階層的人物,就算真的說上話,也很難建立同等交往的關係。
這樣講起來,難道結識人脈就一定要變成頂尖人物嗎?
不一定,你也可以像 Olga 一樣,在還沒有變成大咖以前,先找到幾個值得交往的朋友,和對方長期聯絡、互相激勵,建立起良好的關係。
比如:Olga的好閨密鄒開蓮 (現任台灣世界展望會董事長),就是在奧美廣告當 AE 時的好戰友,兩人氣味相投,惺惺相惜,而她自己也很投入這段關係,表明如果對方需要她,絕對義不容辭。
最後,她對人脈經營也有很棒的建議,分為「有效社交」和「無效社交」:
- 無效社交:對於思考較負面、消極,甚至說話刻薄的人,只需要盡一點義務安慰對方就好,但不需深交。
- 有效社交:分為盟友、弱連結和朋友的朋友。
《學一點》獨家折扣!最新 Hahow 8 折優惠券,點此領取(可儲存重複使用)
#5 洞察
Olga 對芭比娃娃很有興趣,常常到玩具店裡去觀察,發現有的小女生會說:「這個有中文貼紙,那個沒有」,還發現小女生不喜歡穿泳裝的芭比,覺得羞羞臉。她便向客戶提議要盡量放中文貼紙,並且不要賣泳裝的芭比。客戶聽進去之後,對她有了深刻的印象,後來的毛遂自薦也才能成功。
後來,到了肯德基,她先是用優惠券取得團隊信任,接著幫公司賣蛋塔,從員工口中得知,喜歡買蛋塔的人會買一盒,再詢問各種細節,決定從當年的中秋節開始賣蛋塔禮盒。這件事距今已10幾年前了,現在,還有人戲稱肯德基是被炸雞耽誤的蛋塔店。
從上述兩點,可以觀察到,曾是廣告人的 Olga 擁有經理人少見的市場洞察能力。她表示自己會去和第一線的銷售人員聊天,除了同理他們的處境和心情,也會詢問問題,比如:
- 消費者為什麼喜歡我們的產品?為什麼不喜歡我們的產品?
- 蛋塔以前好賣,是怎麼樣好賣?為什麼好賣?
也因此,Olga 認為所謂的「洞察」都是一個個問出來的,藉此得到的解決方案,再經過團隊討論,包裝成一個好的案子,最後就能把項目做成。
《學一點》獨家折扣!最新 Hahow 8 折優惠券,點此領取(可儲存重複使用)
#6 熱情
我們都知道在職場做事要積極主動、要願意承擔,但實際上,很少人能真的做到。
可 Olga 就有這樣的熱情,在基層時願意去做比較麻煩又耗時的工作,為了興趣,會幫客戶去店裡觀察消費者行為,也因此一開始就得到公司主管的賞識,又得到客戶的認同,後來向客戶主動推銷自己,即便沒缺人,客戶也願意幫她向美國總公司爭取「產品經理」的職位。
除此之外,熱情能感染人,還能讓自己看起來更有自信。
成功的人大多對工作抱持很大的熱情,這是一個說來虛無縹緲、卻極為重要的關鍵 ── 沒有熱情,很難積極主動去攬事;沒有熱情,也很難相信自己能做好事情;沒有熱情,做什麼都無法持續下去。
也因此,如果你最近工作效率不佳,可能是失去熱情的緣故。要怎麼找回熱情,除了多方嘗試,就是對自己提問,理解自己究竟怎麼了,想辦法找到癥結點,才可能幫自己找回熱情。
對自己提問有很多種方法,這邊推薦天下雜誌出版的《找到你的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一些社會規範視為理所當然,比如:每個人都要去學校上學、每個人都要找一份工作才能生存等等,很少會去思考「我為什麼要去做」某件事的原因。
建議先從「為什麼不想做」開始問,得到了答案,再問「為什麼會是這個答案」,一層一層地往下提問,你就會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內心。
更完整內容,請閱讀【如何在職場快速升遷?資深總經理吳美君Olga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