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小札]如何做田野笔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不論碩班與否,但凡需要大量「與人接觸」的研究類型,我個人認為都可以參考本書,算是一本近乎「手把手帶你操作」的新手指南。


先來說說我的感想好了。這幾年,除了一直以來都有在繼續創作之外,更多的生活重心是在於碩士班的日常以及藝術教學的生活。因此,與人互動的頻率確實大幅提升了。

在我看來,藝術教育與田野調查的結合為我開啟了一扇探索之門,讓我能藉此深入地了解一個場域中所蘊含的社會與人文內涵,也豐富了我的認知及藝術觀察視野。

透過藝術的視角來參與田野調查,能夠使身為研究者的我們以更敏銳的眼光觀察和記錄田野中的細節和情感,這種方式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調查對象,也為我們的藝術創作、理論架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

實際參與田野調查,能拓展學者的知識視野,讓我們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習俗和價值觀,這樣的跨領域學習方式可謂豐富的知識庫。我想,藝術教育與田野調查的結合能促進藝術與社會現實面的深度互動及對話,這種結合所培育出的藝術人才更具有創造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能推動藝術在社會中的發展和影響力。

如何做田野筆記

作者:罗伯特•埃默森 / 雷切尔•弗雷兹 / 琳达•肖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接下來,我會放上一部份自己的閱後整理,提供給有興趣的讀者做參考。但完整內容還是建議找原書來做深度閱讀,才能吸收、消化成自己的知識喔!


田野工作者為探尋並把握研究對象眼中事物的意義,對下列兩種研究方式各有偏好:

1.田野工作者模糊了事物對研究對象的意義,使用該特定情境之外的標準和概念範疇來描述當地環境和被研究者的行為

◆此外來強加的研究方式掩蓋了觀察到之事物的內在含義

2.研究者機械地套用當地人對事物的理解和概念範疇

◆田野研究的任務顯然複雜得多,需要理解當地人對世界的闡釋方式並將此公諸於眾,也必須揭示這些方式如何指引當地人在特定環境下生活,以及當地人和外面世界的人們如何看待、評價這些方式。


從根本上來說,揭示被研究者的意義世界並非寫作問題,而是事關研究者在田野中如何詢問、傾聽、觀察和體驗研究對象的關注點。



被研究者的意義世界並非明晰而客觀到能讓研究者輕易發現的

→ 意義需研究者著力揭示並傳達給讀者

→ 此過程需以詢問和關注相關事物對某一群被研究者的意義而開始

→ 關鍵是以敏銳的文字將當地人眼中事物的含義紀錄下來


當地人的關注點最終將被寫入田野筆記,以形成其他更綜合、全面的民族志文本。


如何使民族志文本敏銳而生動地傳達出當地人眼中的意義世界。


每當遇到決定如何觀察、描述事物的意義時,研究者自己的意見總是起到先導性,並可能是決定性的作用。

→ 不論是備忘還是最終的民族志文本,研究者都不應對當地人的觀點視而不見

→ 能否從當地人的角度考察事物的影響與意義,並將其敘述清楚


強加的外在意義

常見問題:

1.紀錄過程中無法始終保持從研究對象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問題

2.研究者容易運用某些事先假定的、而非在該研究情境中總結出來的概念範疇和含義

◆強加的情境之外的意義使得田野筆記不能很好地傳達研究情境下的意義與關注點,常常將事件描述得失去其原貌

◆必須避免自己所用的概念範疇與當地人認定和使用的概念範疇出現偏差


田野工作者沒能使用當地人地認知方式大多出於以下原因:

1.慣有的民族優越感

2.民族志研究者可能會選用研究情景中某類人認可、使用或推崇的術語、概念範疇或者評價方式來描述該情境下另一類人的行為與特點

3.可能對研究對象的意義世界採取輕視的態度,認為這些解讀是有缺陷的、虛偽的、自相矛盾的或不可信的

4.描述和備忘經常被侷限於某些標準化的模式

→ 源於某些特定情境下,指導人們行動的權威準則或理解

5.傾向於不假思索地運用被奉為圭臬的理論方法來描述觀察到的事物、環境

6.以簡單的二分法變量來描述當地的情境和人們的行為

→ 有強加「局外」概念範疇的疑慮


開放式編碼

研究者邊閱讀田野筆記,邊用詞語或詞組寫下一些具體分析維度或概念,以詳細查看其中的片段,並進行分類

→ 詞語或詞組反映研究者的觀察

→ 編碼可寫在相關的田野筆記邊上或單獨寫在一張紙上(需標明相關的田野筆記位置)或文字處理程序的「批注」/ 文本數據庫的關鍵詞中

→ 逐行編碼的過程中,得出所有可供分析的議題

→ 過程中,不須考慮最終是否會採用這些觀點和概念/是否還有其他相關的觀察或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繫

→ 不應帶著預先設定的概念來閱讀田野筆記,應該在閱讀中注意、將有可能支持某一概念的數據匯總起來(即使編碼與原先的關注不符),並且在不斷閱讀田野筆記時,關注點會不斷發生變化

→ 在開始階段,應盡可能尋找編碼,既不考慮其與學科內已有概念的關係,也不考慮其與分析、組織中的基本理論關注點的關係

→ 與具體田野筆記相關的或從中得出的任何想法、概念都應被認為「有意思」,應盡可能地構建或表達出來


-

這本書內含的重點和理論蠻多的,雖然有些內容看似瑣碎,卻也像在反覆提醒我們「莫忘一些基本的禮儀、規範」。歡迎有興趣、曾閱讀過的讀者們一起留言討論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爬蟲少女yihsuan的沙龍
18會員
33內容數
一個喜歡藝文、爬蟲並且努力生活的人♡
2024/10/24
繼先前分享了《華語教學新手指南實境點評》一書的閱讀小札,本次要延伸推薦的是同為宋如瑜老師書寫的《華語文教學實務》。倘若您是對華語文教學感興趣的讀者,建議您可以從前篇的書籍先入手,再進入本書,才能由淺入深,更加了解宋老師在書中提及的內容喔!
Thumbnail
2024/10/24
繼先前分享了《華語教學新手指南實境點評》一書的閱讀小札,本次要延伸推薦的是同為宋如瑜老師書寫的《華語文教學實務》。倘若您是對華語文教學感興趣的讀者,建議您可以從前篇的書籍先入手,再進入本書,才能由淺入深,更加了解宋老師在書中提及的內容喔!
Thumbnail
2024/10/19
在我從事藝術教育的這幾年,逐漸感受到教學的切入點需要廣泛的多樣性。倘若只是一味的強調繪畫技巧、媒材特性,學生也會感到學習疲乏、喪失動力及熱忱,因此需要從不同角度、類別來穿插在課程中,盡可能做到與生活結合,使學生能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之中。
Thumbnail
2024/10/19
在我從事藝術教育的這幾年,逐漸感受到教學的切入點需要廣泛的多樣性。倘若只是一味的強調繪畫技巧、媒材特性,學生也會感到學習疲乏、喪失動力及熱忱,因此需要從不同角度、類別來穿插在課程中,盡可能做到與生活結合,使學生能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之中。
Thumbnail
2024/10/15
談及藝術視覺的教育,總是離不開艾斯納的著作,他對於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的關聯性提供了深入且極具啟發性的見解,至今依然受用無窮。
Thumbnail
2024/10/15
談及藝術視覺的教育,總是離不開艾斯納的著作,他對於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的關聯性提供了深入且極具啟發性的見解,至今依然受用無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民族音樂學超越純粹鑑賞,探討音樂如何塑造文化、影響社會與政治;而應用民族音樂學則將知識化作行動,促進文化保存與社會對話。儘管過去音樂曾被用於殖民和政治宣傳,現今學者通過合作與倫理導向,致力於尊重文化多樣性、推動社群共創。
Thumbnail
民族音樂學超越純粹鑑賞,探討音樂如何塑造文化、影響社會與政治;而應用民族音樂學則將知識化作行動,促進文化保存與社會對話。儘管過去音樂曾被用於殖民和政治宣傳,現今學者通過合作與倫理導向,致力於尊重文化多樣性、推動社群共創。
Thumbnail
田野調查、質性研究這個系列停了很久,久到自己都有點忘了之前寫過什麼。於是盤點一下:現象與概念、證否、不要先入為主、不要急著給意見、觀察是雙向的、展開互動後,慢慢形成各自的位置與身分(1、2)...等等。簡單來說,大概就是進入田野這一段。
Thumbnail
田野調查、質性研究這個系列停了很久,久到自己都有點忘了之前寫過什麼。於是盤點一下:現象與概念、證否、不要先入為主、不要急著給意見、觀察是雙向的、展開互動後,慢慢形成各自的位置與身分(1、2)...等等。簡單來說,大概就是進入田野這一段。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會觀察之眼」的方法,幫助孩子培養創造力、審美觀,並參與藝術文化的製作。透過鼓勵孩子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如光影、色彩和形狀,文章展示瞭如何讓孩子在觀察中發現美感。此外,鼓勵親子共創和欣賞藝術作品,能加深彼此理解並開拓視野,最終讓孩子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生活與世界。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會觀察之眼」的方法,幫助孩子培養創造力、審美觀,並參與藝術文化的製作。透過鼓勵孩子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如光影、色彩和形狀,文章展示瞭如何讓孩子在觀察中發現美感。此外,鼓勵親子共創和欣賞藝術作品,能加深彼此理解並開拓視野,最終讓孩子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生活與世界。
Thumbnail
堀公俊的創意框架,提供了一種將「田野工作(Field Work)」運用在研究探索的獨特方法。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選擇一個適當的研究題目,常是最具挑戰的部分。這套思維方式不僅能幫助我們清楚觀察世界的變化,還能有效啟發新的研究方向。 田野工作不只是去現場觀察,而是一種帶著目的的深度探索:
Thumbnail
堀公俊的創意框架,提供了一種將「田野工作(Field Work)」運用在研究探索的獨特方法。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選擇一個適當的研究題目,常是最具挑戰的部分。這套思維方式不僅能幫助我們清楚觀察世界的變化,還能有效啟發新的研究方向。 田野工作不只是去現場觀察,而是一種帶著目的的深度探索:
Thumbnail
實際參與田野調查,能拓展學者的知識視野,讓我們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習俗和價值觀,這樣的跨領域學習方式可謂豐富的知識庫。我想,藝術教育與田野調查的結合能促進藝術與社會現實面的深度互動及對話,這種結合所培育出的藝術人才更具有創造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能推動藝術在社會中的發展和影響力。
Thumbnail
實際參與田野調查,能拓展學者的知識視野,讓我們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習俗和價值觀,這樣的跨領域學習方式可謂豐富的知識庫。我想,藝術教育與田野調查的結合能促進藝術與社會現實面的深度互動及對話,這種結合所培育出的藝術人才更具有創造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能推動藝術在社會中的發展和影響力。
Thumbnail
「詩知」和「科學知」是兩種不同的知識形式,各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在面對不同領域或跨領域的學習時,可以運用以下方法: 整合:將「詩知」和「科學知」進行整合,從而獲得更全面的知識。 例如 : 在學習環境保護問題時,可以運用科學知識來了解環境問題的成因和影響, 同時也可以運用詩
Thumbnail
「詩知」和「科學知」是兩種不同的知識形式,各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在面對不同領域或跨領域的學習時,可以運用以下方法: 整合:將「詩知」和「科學知」進行整合,從而獲得更全面的知識。 例如 : 在學習環境保護問題時,可以運用科學知識來了解環境問題的成因和影響, 同時也可以運用詩
Thumbnail
一般而言,「觀察」是一種主動而且集中注意力的「看」。荒野保護協會十多年來不斷提倡自然觀察,希望每個民眾能從接近自然,然後認識自然,進而保護自然。因此透過自然觀察的課程,希望讓民眾得以開啟生命中的另一扇窗,學會觀察的方法。 或許很多人以為認真地看,仔細地觀察,甚至大量地觀察,拼命地記憶,就可以產生知
Thumbnail
一般而言,「觀察」是一種主動而且集中注意力的「看」。荒野保護協會十多年來不斷提倡自然觀察,希望每個民眾能從接近自然,然後認識自然,進而保護自然。因此透過自然觀察的課程,希望讓民眾得以開啟生命中的另一扇窗,學會觀察的方法。 或許很多人以為認真地看,仔細地觀察,甚至大量地觀察,拼命地記憶,就可以產生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