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帶小艾娃去逛夜市。
可能太久沒有在晚上出門放風了。
一到夜市三人開啟玩樂模式 (好啦是我想玩),東西還沒吃多少就先玩起來了。我發現我們三人都喜歡玩有目標可以瞄準攻打的那種:射飛鏢、打氣球、遊戲機、套圈圈。
艾娃更絕,明明就是台小小的彈珠射擊機台,一般小朋友就是坐著打,她偏偏離開椅子半蹲,用一種狙擊手瞄準總統(呸呸呸)目標的姿勢,很專注的瞄著目標射擊,眼睛還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種。
看她的架式,我不禁腦補起來:長大後會不會被FBI或CIA網羅,成為百發百中狙擊手,或者成為自雇者,匿名自由接案的暗黑女殺手,不是還會跆拳道嗎。
(這位媽媽有事嗎?到底在想什麼)
打完了順利得到獎品。老闆要我們自己去玩具區選。
望著足足一面牆+另一個半片牆上掛滿各種亮晶晶的百元玩具選擇區,我內心已經開始OMG了。
看小艾娃冷靜地盯著牆看很久,從這面走到那面,倒像逛大觀園似的慢慢看慢慢逛。
一眼萬年。
選擇困難加上沒耐性的我立馬頭暈起來,跟爸爸一起用眼睛掃描,試圖協助女兒在一大堆不怎樣的玩具中,選出CP值比較高的。
我和爸爸都鎖定唯二的兩架直升機。雖然也不知道到底怎麼玩,但看起來就是比較厲害一點。
我好心的一直提醒艾娃:妳看,那直升機看起來很不錯,要不要選它?
爸爸也在一旁附和。
小艾娃則是氣定神閒的(我看是裝沒聽到),瞄了一眼直升機,想了想,繼續看別的。
旁邊父母帶著小朋友,那媽媽更直接的指定要小朋友選某玩具,小朋友不要,扯開嗓門叫,爸爸加入戰局一起鬧……
有夠吵,我只想趕快離開為妙。
好不容易,她終於挑了一個玩具。大家熱熱鬧鬧地轉戰下一攤了。
▶︎
艾娃挑的玩具是類似立體五子棋的那種,可以兩人一起玩。我回家看了看,覺得這個玩具選得很好,是我會有興趣陪玩的那種。
我告訴艾娃:欸妳這個玩具選得真好耶!怎麼玩?我也想跟你一起玩。
艾娃跟我解釋怎麼玩,同時我問了她為何不選直升機?她告訴我理由,很簡單:她玩過類似的:飛不起來。
洗完澡後,艾娃跑出來,捧起玩具看向我,衝著我甜甜一笑,然後就進房間了。
本來我對那一笑還沒什麼感覺,只是覺得:她很少這樣刻意地看著我笑。
我一邊整理東西一邊想著:
艾娃在選玩具的時候,她其實有在做思考、判斷。
妳以為她只是逛來逛去不知道選什麼,因為小孩子難以表達腦袋中的活動。
而父母在一旁等著時間一分一秒過,自以為好心的、自作主張的幫孩子判斷什麼對她好,希望她接受。
我們只是想縮短時間、
那是我們自己覺得。玩又不是我們玩 (好啦,有時我們需要陪玩)。
這算是一種控制欲嗎?
我犯了一個看似幽微,其實本質相同的:認為孩子不懂,自己不自覺就出手,並希望孩子接受的毛病嗎?
我在想這個問題。
仔細想想,有點可怕。這種不自覺,不就是大家在關係中最煩惱、最難解、普遍容易傷害感情的元素嗎?
我的確想要控制整件事的進行。
雖然另一個我說:這有什麼?這不是小事嗎?我後來不是讓她自己決定了嗎?比起旁邊那吵得要命的一家子?
幸好,我肯定了艾娃自己的選擇,並且說出來。
妳能感受到,人真的需要直接聽到被認可的話語。
小女孩難免有些小脾氣,有時也會被她彆扭的小情緒弄得有點氣。
但我稱讚她之後,她明顯更開心放鬆,進房間陪她,她也摟著我,親親我,時間比平常久。
雖然,艾娃表面什麼也沒說,但她的行為,又說了很多。
很多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各種重要的人際關係,都是在這些隱藏的、幽微難以辨識的小細節中,一點一滴被鞏固,或者,被瓦解。
重要他人反目成仇,通常都很讓人唏噓。
而我們仔細聽他們的故事後往往發現,哪些人抱怨的是形而上的國家大事、哲學觀、人生觀呢?
都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累積而來的。
自我覺察、記得肯定對方的好,並且說出來,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