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選項才是正確的?」「這樣做真的好嗎?」「這真的是我所期待的工作嗎?」在職涯諮詢的過程中,時常出現類似的提問。
這些其實都是大哉問,需要考量個人的需求、期望、脈絡等等,才有辦法整理並找出個人的答案。
然而前提是:我們能誠實面對與傾聽自己,透過和未來的自己溝通,找出現在所需的改變。
對此,Meg Jay 在 2021 年的 TED 演講 "Essential questions to ask your future self" ,進一步分享了其中的限制與應對方式。雖然針對 20 多歲的族群,然而我認為內容同樣適用於不同的年齡層。以下是演講的重點整理,與各位分享。
如果有興趣,也可以直接點入此連結:https://reurl.cc/jy4Y1n 觀看影片(可調整為中文字幕)
限制 —— 同理心缺口
講者是個專門研究 20 多歲年輕族群的臨床心理學家,在演講中她指出: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討厭另一個政治傾向的人,或者我們可能對那些看起來和我們不一樣、生活方式以及喜好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所遭遇的問題感到滿不在乎。有時我們很難去關心不認識的人,或者很難為了還沒出生的人去做一些正確的事。這些其實都是同理心缺口的展現。
而同理心缺口指的是:人們在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時出現的障礙或差距。
同樣的,這也會發生在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之間。
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在想像未來的自己時,與想像陌生人是相似的。我們很難去在乎一個還沒有見過的自己。
重要的人生階段
然而大部分 20 多歲的年輕人知道自己目前的人生階段很重要。因此想把一切做好。想搬到正確的城市,想從事正確的工作,想找到正確的伴侶,想擁有正確的答案。
壞消息是,沒有正確的答案。
你應該在哪裡生活、工作以及定居,這些問題都是沒有正確答案的。
這些都是所謂的「世界性難題」,因為其中有太多的未知。沒有軟體、沒有公式,也沒有性格形態學能夠幫你解決這些難題,或回答這些疑問。
但好消息是,因為不存在正確答案,所以也沒有錯誤答案,只有你的答案。
所以這是一個可以傾聽和誠實面對自己的好時機。這是一個你可以與未來的自己進行對話的美好時光。
所以,可以怎麼做?
研究也表明,如果我們能找到方法來填補現在的自己與未來的自己之間的同理心缺口,我們就會更頻繁地考慮現在該怎麼做,才能善待未來的自己。
真正重要的是:人生中大概有85%的決定性時刻出現在 35 歲左右。
因此,請試著想像自己 35 歲時的樣子,並且相信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創造這些決定性的時刻。接著去具體描述以下情境:
因為只有當我們花時間與那個未來的自己溝通,我們才會做出一些改變。我們會開始問問現在的自己,該如何與未來的自己共處,或者達成某種妥協。
總結
也許對於任何年齡來說,最勇敢的談話之一就是與未來的自己交談。
因為要能夠破除外在與自己設下的障礙和限制,去想像並且試圖與未來的自己溝通,討論出共同的期待與妥協,然後採取行動,做出改變,這是非常不容易也相當漫長的過程。
然而,這也為我們帶來更加善待未來的自己的機會,因為我們在面對各種選擇時,會更意識到自己與未來的共識,從而做出較為審慎的判斷。
也祝福每位閱讀至此的人們,都能保留些時間,去想像數年後的自己,以及身邊的一切,與未來的自己聊聊,然後從中做出對應的調整與行動,朝著期望的模樣前進,活出自己期望,甚至是超出期望的人生。
在此,與你擁抱。
也歡迎對職涯有所迷惘、困惑和需求的人,可以透過這個諮詢表單:pse.is/686ctg ,來開啟彼此的對話。
期待後續有機會能成為協助你面對迷惘的夥伴,支持你朝著期待的職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