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讀後感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raw-image

    《我可能錯了》,第一次看見這本書的書名,不禁感到驚訝與好奇。而實際翻閱的過程中更發現,《我可能錯了》不僅只是書名,那更是這本書所要分享的最關鍵的一句箴言,那極其簡單、卻又充滿神奇。作者是來自瑞典的智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他用他的人生去實踐、體悟活著的種種挑戰,卻也在那樣的過程裡更加深刻地找尋撫慰與前進的勇氣。《我可能錯了》是比約恩人生的最後一本書,在瑞典一出版就造成轟動。甚至在瑞典每三十個人就有一個人看過這本書,被稱為瑞典最暢銷的心靈書。

      書中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書寫著,比約恩在26歲即將成為跨國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毅然決然地選擇拋下一切前往泰國並且展開十七年在森林寺院的出家生活。而後決定返回瑞典重啟另一段人生,卻陷入憂鬱的泥淖之中。好不容易漸漸地找著活著的喜悅與單純,卻又得面臨漸凍症纏身的困頓,以及死亡的降臨。那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挑戰,不論是對於活著意義的反思,對於己身的課題,抑或者面對死亡的威脅,都能夠挑起讀者的共鳴。而誠如比約恩在寺院被授予的稱號「Natthiko」,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長的人」,比約恩無私地分享著他的成長,深深地打動讀者的內心,讓人受益匪淺。

      書中一開頭就點出,面對著日常快速的生活步調,甚或是旁人所稱羨的收入與頭銜,年輕的比約恩卻開始質疑自己,尤其是面對著蜂擁而出的念頭,他試著回過頭去感受自己的狀態,遂深刻地意識到成功和快樂是兩件事,所以他想要有所改變。前往泰國並且開始在森林寺院修行,遂成了他人生極大的轉折,而那也是讓他可以更貼近自己的選擇。誠如他一開始在泰國修行時所告訴自己的,他想要成為可以與自己更自在相處的人,一個更欣然做自己的人。另外,他還想成為一個不會總是被念頭支配的人,甚至有一天可以成為自己的好朋友。

      也在這樣的過程裡,作者分享著修行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而每每讓人受益良多的都是他分享著寺院生活的體悟,以及導師們所談及與提醒的箴言。誠如他一開頭所言及的他收到佛陀的三項禮物,首先,當悲痛、焦慮或是孤獨感襲來時,可以選擇有意識地呼吸,讓注意力停留在自己身體上,而不是立刻相信大腦拋來的所有念頭。念頭總是不斷地發生,多呼吸、少思考,那乍看之下極其簡單的作法,卻總是容易讓人遺忘。其次,關於無常的提醒,則讓人體悟到沒有什麼是恆久不變的,既然如此,那艱困的狀態不也終有改變與轉圜的時候。結合這兩者,當事情變得極為艱難時,試著引導自己的注意力,那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莫要隨著不斷發生的念頭起舞,更不要執著,記得多呼吸、少思考。

      而讓人印象極其深刻的是,作者鮮明地紀錄著有一天晚上在禪堂,來自英國的導師阿姜・賈亞薩羅走上講台,準備開始當夜的講座,沒想到他的第一句話是:「今晚,我要傳授你們一句有魔法的箴言」,接續則是平靜地說著:

    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霄霧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

      就在那樣的言語,緊抓著所有人的注意力,現場鴉雀無聲之時,導師稍稍停頓一下,然後說出: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也許就像是當下作者的感受,在大腦完全理解一項真理之前,身體已經察覺並且做出反應。這樣的真理往往更能深植於心,而且永遠牢記。「我可能錯了」如此簡單、如此真實,又如此容易忘記。尤其是每每在最需要這句箴言的時候,特別難想起它。然而延續著這樣的觀點,作者還特別引用波斯蘇菲派大師魯米所說:「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之外,還有一片原野。我會在那裡與你相遇。」

    然而,那如此簡單的話語,卻著實難做到。無怪乎,作者在書中言及整個世界上是否有人的小我會認為說出這句箴言是輕鬆與自然的,而他的答案是否定的。所幸,生而為人可以進入更成熟的狀態,甚至可以試著跳脫對於小我的執著,而體悟到正確從來就不是重點。人們很著迷於對於事情瞭若指掌,也自認可以決定是非好壞,甚而覺得事情就該依照自己的念頭與希望發展,但是通常情況並非如此。所以書中提醒著,雖然這樣的念頭根深柢固,但可以試著去練習與嘗試,尤其是若想要提升幸福感。那麼當不要忘了,書中的提醒,也就是最能保證這種幸福感的,莫過於漸漸習慣「我可能錯了」、「我可能並非無所不知」的想法。

    延續著這樣的觀點,書中提及許多的負面情緒,往往都是肇因於執著念頭。作者談到許多感到有壓力、孤獨、焦慮、不安、委屈乃至於力不從心的時候,往往是因為執著而且頑固地拒絕放下一些念頭所造成的。書中舉出一個讓人印象極為深刻的例子,其提及有一個人爬山意外失足而掉落懸崖,在千鈞一髮之際,他抓到了從岩石旁生長而出的小樹。他望著下方五百公尺的深崖,心知若一鬆手,將失去生命。隨著氣力逐漸放盡,他望著天空,試探地說著:

「哈囉?上帝?您能聽到我說話嗎?我真的需要一點幫助,如果您真的存在?能否幫幫我?」
過了一會兒,一個低沉帶威嚴的聲音從上空處傳來。
「我就是上帝。我可以幫你。但你必須完全按照我說的話去做。」
男子回答:「上帝啊,您說什麼,我就做什麼!」
上帝說:「鬆手。」
這名男子想了幾秒鐘,然後說:
「呃…上面還有其他人可以和我談談嗎?」

從這個例子來看,也許大部分的人都會認同那位命懸一線之人,因為覺得他的念頭是對的,甚至是千真萬確、不容置疑的。但作者也提醒著,那也許是從當時受到侷限的視角來看確實對的,但不妨想想那究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作者提及練習放手是極為重要的一課,甚至是最重要的一課。因為這項智慧非常重要,當越來越能放手,就會受益無窮。

也就是說要擺脫上述所言及的種種情緒,諸如委屈、無用、孤獨、恐懼…等等,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掉,就算它們是對的,也是如此。而且每每執著於這些念頭的背後,往往都包含著「應該」,而那正是關鍵之所在。只不過,作者也不忘提醒著,放下念頭,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卻非常困談。而且,他還不忘提醒著,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而作者言及所有念頭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有所不同。」

從「我可能錯了」的反思接續到念頭的放下,作者還提出一個方法,因為每每在那所謂的「應該」的念頭升起,那關於執取的概念,總是讓人不自覺地握緊拳頭。誠如上述所言,帶有「應該」這個詞的種種念頭,很容易讓人感到委屈、孤獨、沉悶與無力感。所以如果這樣的狀態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妨試著做一個手部動作。也就是先是用力握緊拳頭,然後鬆開成張開的手掌。這個動作雖然很簡單,但是它卻貼切地展示我們如何能放下自己太執著的事,不論是物品、情感還是信念。

而其實這個簡單的動作,也是肌肉放鬆訓練中,其中一個標準且重要的動作。而那所謂專注於放鬆,不也是正念所提及的關鍵之一。只是那不單單從生理的角度,而還可以透過視覺、感受與想法產生共鳴。用力握拳,再鬆開成張開的手掌。漸漸地或許生活可以少一點握拳,多一點鬆手;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少一點非如此不可,多一點自在;少一點「我必須預先知道一切」,多一點「順其自然」。若是如此,則能慢慢發現自己不必總是活在為了事情不如己意而焦慮不安的日子裡。

也就是說,那亟欲控制生活的想望裡,反而衍生更多的壓力與焦慮,學習放下,才是面對生活的態度。書中特別提醒著,真誠的人性以及精神與靈性上的成長並不在於學習應對策略,而是放下自己的包袱,一如放下內心所認定的許許多多的應該。若能如此,當能學習減少陷入掛礙中的頻率與時間。而作者於此也特別提醒著,雖然提醒著減少陷入掛礙,但也務必忘記沒有任何掛礙這樣的觀點,因為只有死人才會沒有掛礙,閱讀到此不禁讓人莞爾一笑。

作者在書中常會分享著自己在修行過程中,仍不免會興起許多應該的想法,仍然會想要穩當地控制生活的種種,仍然受困於不斷冒出的念頭。於此作者再次提出受益於導師的分享而言及若能不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若能專注於當下,就會體悟到整個宇宙運行的基本原則,那就是「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

乍聽之下如果對這樣的原則感到懷疑,那麼當可回過頭省思,內心關於控制的意圖以及那背後所藏著關於無法信任的不安。所以書中接續提醒著若能習慣以更多的信任來面對生活,也可以勇於放掉對於控制與預測未來的虛妄企圖時,我們就能夠達到自由和智慧的最高境界。回到當下,回到眼前,而不是讓自己受困於過往與未來。

誠如一些書籍都言及的,幾乎所有的人都受兩種念頭所支配,那就是以自己過往一切為主的念頭以及關於自己未來的種種念頭。人們往往透過過去來建立自我認同,然後把救贖寄託於未來。結果反倒無止盡地牽掛過去與未來,而無法安於當下。而如同書中所提醒的,不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這些念頭有一種幾近催眠的力量,他們都有相同的印跡,那就是內心所認定的人生。受困於這兩種念頭,就像是背著兩個沉重的大背包行走人生,能否試著放下,那怕只是一下,那麼也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當然,作者仍不改幽默與風趣地言及,不要捨不得放下,更不用擔心,如果之後還想繼續背著,那麼就再背起就好了。

是故,至少學會偶爾可以放下,放下包袱、放下念頭與控制,轉而聆聽內在,活在當下,活在信任。當能夠放開對於控制的渴求,覺察當下,那也意味著在很大的程度上,那是能夠勇敢地去面對不確定性。如同作者所分享的,當事情不確定時,我們很容易變得害怕與頑固。然而,我們卻未曾覺察,我們總會不經意地假裝事情比情況更可以預測,然而事實上我們其實一直活在極度不確定中。

無常原就是生活乃至生命的樣貌,只是我們總是奢望透過往返於過去與未來的種種念頭,試著抓取我們所以為的人生。無怪乎,作者談及心靈成長很大一部份正是在於勇於面對不確定性,也就是當我們能夠忍受不知道和不控制時,就能接觸到自己更有智慧的那一面。試圖緊抓人生,就像拼命想抓住水一樣,遺留在掌中的水的濕潤感受,讓人誤以為幾乎抓住,然而那不過是難以面對攤開手掌的自欺。試著學習對當下更開放,因為當下才是生命真正存在的唯一地方。如同書中導師的諄諄教誨:「不要忘記為奇蹟留下空間」。還有那值得反覆咀嚼的真理:「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

隨著作者所書寫關於修行的點點滴滴,彷彿也跟著一同學習,然而當作者決定結束十七年的寺院生活,仍不免感到訝異。只是更讓人吃驚的是,即便在還俗的決定之前,許多人都曾提醒生活樣貌的改變所將可能迎來的嚴苛挑戰,然而卻很難想像如同作者這樣的修行人,卻竟然也會面臨憂鬱與焦慮如同浪潮般襲來,讓人驚慌失措。也許那樣的念頭本身也是一種「應然」的框架,然而當閱讀到作者分享著那如黑暗一般的生活,反而感受到也許那樣的經歷,當能更加深刻地體悟到修行的真諦。

誠如作者所分享導師的教誨:「我們在安然無事中學習,在風暴中才會想起。」書中談及當陷入極度悲觀的焦慮時,整個人會無可救藥地陷入憂鬱和恐懼中,那就像是被催眠一樣。甚至作者極為生動地寫到,那像是一種濾掉生活所有思緒的簾幕。只剩下那不停地念頭訴說著:「現在如此,以後也永遠如此。情況永遠不會好轉了。」而也正如同作者所分享的,真正經歷焦慮的人都很清楚,如果在那當下選擇相信自己當時的念頭,那麼往往會讓自己越陷越深,而且速度極其飛快,簡直讓人措手不及。

也在那經歷十八個月的黑暗之後,作者懇切地提醒著,心情惡劣之時,很容易選擇退縮孤立自己,但這是沒有幫助的,甚至永遠都無濟於事。書中鼓勵著處在逆境之時,更要開始去跟別人接觸,倘若可以的話,試著跟能夠映照出你光芒的人在一起,將會更能協助重見曙光。也就是說,試著嘗試在感受安全和輕鬆的關係中找到力量,因為在這樣的關係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真正的自己被愛著、被接納著。那樣的接納與被愛,是一種療癒,是照進黑暗的那一道亮光。

更重要的是,那樣的感覺與領受,可以讓人試著用更多的慈悲與理解來看待自己。在那不經意地快速陷落裡,不再只有責難與心焦,不再只有憂鬱與否定,而是多了些允許、多了些慈悲、多了些接納。因為如此,所以才得以看見不同的光景,才能在黑暗中瞥見那一道久違的光亮。也才能找回關於己身的相信,以及對於念頭的不相信,而不論是相信抑或者不相信,其實都需要勇敢,也都需要後盾。在己身陷於泥淖之中時,何妨試著去握住旁人遞出的竹竿。如同當自己陷溺在黑暗的世界裡,何妨試著讓他人揭開簾幕,讓光照射進來。如此當能讓一切有所轉圜,而非執拗地在自己的念頭裡拉扯與擺動,而終在那樣不斷地消耗裡越陷越深。

誠如作者在書中所分享的那句讓人意味深長的一句話:「焦慮是我見識過的最嚴格也最好的精神導師。」因為那樣的歷程,作者談到他從來沒有像那時候如此具有動力地試著不要相信自己的念頭。也許那些黑暗的念頭極具有說服力,但是過往的修行卻仍發揮功效。就像是前述所言及的在風暴中,當能想起安然無事時的學習。也許「我可能錯了」、「不要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終究得以漸漸地在那黑暗的漩渦裡找著平靜的可能。更在與他人的互動裡,重新找回用更多的慈悲和理解來看待自己。

而也在經歷這一切後,作者在因緣具足的狀態下,開始對外分享他的學習、生命與體悟,更重要的是分享他的內心。那不僅拯救了原本搖搖欲墜的自信與自我價值感,甚至還因此遇到他的終生伴侶。饒富趣味的是,在他們的婚戒上作者特別刻了一段文字以作為祝福,而那竟是珠寶商眼中最不浪漫的一句話:「這也會過去」。沒有什麼會持久,一切都是無常,這是壞消息,這也是好消息。也許經歷過這一切之後,作者有著更深的感觸。

只不過,上天卻依舊對作者開了一個讓人不勝唏噓的玩笑。才沉浸在婚姻生活的美好,他卻罹患了當代的不治之症:漸凍症。而也在悲傷與巨慟下,作者依舊踩踏著人生的腳步,並且分享兩個極為重要的主題,關於活著與死亡。「成為你在世界上最想見到的樣子」,那樣的提醒鏗鏘有力,又能打動人心。作者分享著他遇到的住持所談及的經驗,那是在聖誕假期,住持與家人共度的時光。當他的堂兄邀請他喝酒時,他婉拒了。而後堂兄則以沒人會知道來勸誘,住持則是沉靜又真誠地回應著:「我會知道」。

作者言及當他聽聞這個故事時,脖子後的寒毛直豎。那是他有生以來收到最棒的提醒,因為那讓他深切地思考為什麼誠信的生活是值得的。那正是他想實踐道德的方式,那也是他想為自己言行負責的方式。誠如在書中所提及的,許多的羞恥、擔心別人發現、知道自己做錯事,那都是沉重的包袱,背著它們是非常累的一件事。是故,當我們主動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時,美好的事情就會發生,而且這還會減輕我們的包袱。因為不管他人知不知道,那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會知道。書中言及:「我們的行為與記憶,就好比自己的泡澡水:它的乾淨或污濁,全看自己的選擇。」作者還特別談及因為生命可能驟然結束,所以如何選擇生活就很重要,我們的行囊會影響自己的感受,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感受。

最末,作者更不忘提醒著,能否用不一樣的態度來面對死亡。作者提問為什麼面對死亡,總是以奮戰、抵抗和否認的方式?為什麼要把死亡描繪成非打敗不可的敵人?作者不認為死亡的反義是「活著」,他寧願相信它是「出生」的反義。最末的那一段話更足以讓人熱淚盈眶,作者言及在最後一口氣的時候,請提醒他必須感謝的一切,請秀出張開的手掌,讓他在那個時刻想起他所想要的感覺。別忘了:少一點握拳,多一點鬆手。

這本書的中文版發行時,作者已經辭世,然而他無私的分享,透過字裡行間的敘述依舊深植人心。如同達賴喇嘛所說: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誠如書中所言及的種種金句,每每在不經意中浮現腦海,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我可能錯了」,反覆唸誦的過程中,彷彿鬆動了原本執拗的念頭,望著鬆開的雙掌,心裡頭有一種輕盈。雙手合什,深深地感激著。





延伸閱讀

 

關於心河這一系列書寫的介紹與總覽

avatar-img
54會員
89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的其他內容
    「心靈秘徑」是描寫十一個生命蛻變的故事,那原該屬於他們心靈底層的私密情事,其卻願意透過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繪著,描繪著生命的轉折與波瀾、描繪著顛簸卻讓人讚賞的人生旅程。很喜歡封面所寫的一句話:「生命,像一座迷宮。蛻變的秘徑,是旅人私訪人生的出口。」
關於「心河」之名,心裡以為,不論是潺潺細流抑或是滔滔江河、那關於心靈的流淌總不間斷人,也總讓人感到著迷。名字有了,連帶書寫的格式也彷若茅塞頓開一般有了想法。既然以河為名,那麼又何必侷限書寫的方式。或是摘錄書中的言辭段落,或是分享閱讀的心得,都是一種方法。所以囉!這會兒,「心河」正緩緩流動著。
面對死亡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要去直視死亡的迫近。尤有甚者,死亡對人的威脅,往往也透過親人的逝世帶來極其強烈的衝擊。《死亡與生命手記》是歐文・亞隆與瑪莉蓮・亞隆,這一對結褵六十載的夫妻,共同書寫而成的作品。
    「心靈秘徑」是描寫十一個生命蛻變的故事,那原該屬於他們心靈底層的私密情事,其卻願意透過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繪著,描繪著生命的轉折與波瀾、描繪著顛簸卻讓人讚賞的人生旅程。很喜歡封面所寫的一句話:「生命,像一座迷宮。蛻變的秘徑,是旅人私訪人生的出口。」
關於「心河」之名,心裡以為,不論是潺潺細流抑或是滔滔江河、那關於心靈的流淌總不間斷人,也總讓人感到著迷。名字有了,連帶書寫的格式也彷若茅塞頓開一般有了想法。既然以河為名,那麼又何必侷限書寫的方式。或是摘錄書中的言辭段落,或是分享閱讀的心得,都是一種方法。所以囉!這會兒,「心河」正緩緩流動著。
面對死亡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要去直視死亡的迫近。尤有甚者,死亡對人的威脅,往往也透過親人的逝世帶來極其強烈的衝擊。《死亡與生命手記》是歐文・亞隆與瑪莉蓮・亞隆,這一對結褵六十載的夫妻,共同書寫而成的作品。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修補心理耗損是很辛苦的過程,我被問過許多問題,常見的有: *我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怎麼找出來? *要從何改變? *想改變觀念,但要調整成為哪一種? *我知道問題在哪裡,可是行之有年的習慣怎麼改? *我改變想法,是不是等於否定過去的我? Heibon的經驗:好的習慣能將自己拉出內耗迴圈,一起跳脫吧!
佐皓工作能力很好,加入公司是第十個年頭,現在已是中階主管,而他的興趣是看盤,資歷已經快二十年,真的是老手。 「漲多就是最大的利空」、「不可能每天上漲」、「你知道台股有個天險嗎?日本股市碰過,經濟泡沫時代見高點,現在進場的都是韭菜」,佐皓像是開啟開關,一口氣吐出一連串的句子,還帶點憤憤不平的情緒。
修補心理耗損是很辛苦的過程,我被問過許多問題,常見的有: *我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怎麼找出來? *要從何改變? *想改變觀念,但要調整成為哪一種? *我知道問題在哪裡,可是行之有年的習慣怎麼改? *我改變想法,是不是等於否定過去的我? Heibon的經驗:好的習慣能將自己拉出內耗迴圈,一起跳脫吧!
佐皓工作能力很好,加入公司是第十個年頭,現在已是中階主管,而他的興趣是看盤,資歷已經快二十年,真的是老手。 「漲多就是最大的利空」、「不可能每天上漲」、「你知道台股有個天險嗎?日本股市碰過,經濟泡沫時代見高點,現在進場的都是韭菜」,佐皓像是開啟開關,一口氣吐出一連串的句子,還帶點憤憤不平的情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很鼓勵投資人不要只投資台股,對股市有一點熟悉度後,建議範圍擴況大到美股,甚至是投資全球。因為台股僅是單一國家/市場,如果能將資產投資到其他國家,風險會更分散,機會也更多,特別是美國股市。 美股會很難懂嗎?我相信你認識的美國企業可能會比台灣企業多,我從標普500成分股前15大企業裡隨便抓十
Thumbnail
美股因多家熱門話題與龍頭企業市值快速增長受到關注,本文介紹如何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 開設台股及美股複委託帳戶、定期理財的便利性。 定期投資適合單筆資金有限、經驗不多的理財小白、上班族,或者忙碌、沒時間研究基本面的朋友,國泰世華CUBE App美股定額投資功能,操作便利性幾乎完勝海外券商。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書籍資訊】 [書 名]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 [作 者] 熊仁謙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22個人的書籍,分為六個部分介紹,包括金錢、閱讀、說好故事、助人等面向。這本書推薦慢慢閱讀,並透過思索和延伸來理解每個篇章的內容。本文也分享自己在這些內容中的所思、所得與感想。
Thumbnail
近期閱讀的一本書:【我可能錯了】中,也提及到「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所需要知道的事」。 董啟章先生曾說:「買書有點像在買紅酒,有些陳年佳釀,是不能急著馬上享用的。 不同的是,日漸醞釀成熟的不是書,而是...」
Thumbnail
光是看到書名就感到好奇,「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最後一堂課」這些詞語組合在一起,在腦海中浮現好多畫面,便也開始翻閱起書來了。這本書是作者親身經歷所見所聞而成的,即使到了生命的尾聲,依舊散發著溫暖與積極,「或許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沙漏上半部還剩下多少細沙」,「總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告別」,「唯一能
Thumbnail
智勝你的大腦,意味著去做一些感覺更難,但從長遠來看會帶來最大好處的心理鍛鍊。
Thumbnail
我們都喜歡閱讀,然而我更重視閱讀後:我收獲了什麼?文章能跟我生活的哪些事情結合?文章能幫助別人什麼嗎?今天來聊聊《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的心得運用。
Thumbnail
寫在前面: 說實話,我不是一個很喜歡看暢銷書和買暢銷書的人,總是會等到風潮過後,才會好奇看一下大家的推介和描述。因為我總相信,人在某些時刻、某些機緣,會莫名地被神奇的力量給牽引著,而那本書就會莫名來到你面前,與你邂逅,而那些邂逅都是宇宙想告訴你的事情。書會找到需要他的讀者,讀者也會找到生命中的
Thumbnail
第 21 天:在聽過的演講或看過的書籍中,印象深刻 3 句格言。 有些話,可能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並不能算是格言,但對我的影響卻很深,他可能不是什麼至理名言,卻點醒那個當下的我,讓我更有勇氣向前。
Thumbnail
我很鼓勵投資人不要只投資台股,對股市有一點熟悉度後,建議範圍擴況大到美股,甚至是投資全球。因為台股僅是單一國家/市場,如果能將資產投資到其他國家,風險會更分散,機會也更多,特別是美國股市。 美股會很難懂嗎?我相信你認識的美國企業可能會比台灣企業多,我從標普500成分股前15大企業裡隨便抓十
Thumbnail
美股因多家熱門話題與龍頭企業市值快速增長受到關注,本文介紹如何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 開設台股及美股複委託帳戶、定期理財的便利性。 定期投資適合單筆資金有限、經驗不多的理財小白、上班族,或者忙碌、沒時間研究基本面的朋友,國泰世華CUBE App美股定額投資功能,操作便利性幾乎完勝海外券商。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書籍資訊】 [書 名]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 [作 者] 熊仁謙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22個人的書籍,分為六個部分介紹,包括金錢、閱讀、說好故事、助人等面向。這本書推薦慢慢閱讀,並透過思索和延伸來理解每個篇章的內容。本文也分享自己在這些內容中的所思、所得與感想。
Thumbnail
近期閱讀的一本書:【我可能錯了】中,也提及到「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所需要知道的事」。 董啟章先生曾說:「買書有點像在買紅酒,有些陳年佳釀,是不能急著馬上享用的。 不同的是,日漸醞釀成熟的不是書,而是...」
Thumbnail
光是看到書名就感到好奇,「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最後一堂課」這些詞語組合在一起,在腦海中浮現好多畫面,便也開始翻閱起書來了。這本書是作者親身經歷所見所聞而成的,即使到了生命的尾聲,依舊散發著溫暖與積極,「或許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沙漏上半部還剩下多少細沙」,「總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告別」,「唯一能
Thumbnail
智勝你的大腦,意味著去做一些感覺更難,但從長遠來看會帶來最大好處的心理鍛鍊。
Thumbnail
我們都喜歡閱讀,然而我更重視閱讀後:我收獲了什麼?文章能跟我生活的哪些事情結合?文章能幫助別人什麼嗎?今天來聊聊《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的心得運用。
Thumbnail
寫在前面: 說實話,我不是一個很喜歡看暢銷書和買暢銷書的人,總是會等到風潮過後,才會好奇看一下大家的推介和描述。因為我總相信,人在某些時刻、某些機緣,會莫名地被神奇的力量給牽引著,而那本書就會莫名來到你面前,與你邂逅,而那些邂逅都是宇宙想告訴你的事情。書會找到需要他的讀者,讀者也會找到生命中的
Thumbnail
第 21 天:在聽過的演講或看過的書籍中,印象深刻 3 句格言。 有些話,可能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並不能算是格言,但對我的影響卻很深,他可能不是什麼至理名言,卻點醒那個當下的我,讓我更有勇氣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