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我可能錯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讀之前:

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講述森林僧人「怎麼過日子」的故事書;沒想到更多的篇幅是在講「怎麼想問題」的心靈書。

事後想想,我的誤會根本一點都不合理,書名都說白了「我可能錯了」,怎麼可能是純敘事的故事書,一定是敘事中靠向更多自我頓悟的書籍呀。

好吧,對於《我可能錯了》,我一開始可能就錯了。但無論如何,是一本可讀性高的心靈書。裡面有很多發人省思的短句,很多地方都會需要停下來想一下;但如果要嚴格細品,總體上,沒有太多大吃一驚的恍然大悟,大部分都是在已知概念上換句話說。

說一下作者。因為我已經對自己許下了只看「有心理、哲學背景的心靈書籍」的誓言,所以當我發現這是一本心靈書時,心裡還咯登了一下,想說:僧人背景算是一種專業背景嗎?

我不確定。

但作者在出家前,確實有厲害的經濟學背景,是一位在經濟成就上可以碾壓眾生的成功人士。對於處在一個人人稱羨的高社經地位,是什麼讓他決定出家,我覺得還是有值得一探究竟的地方。

雖然我同時也覺得,就算對自己的工作再沒有興趣吧,是不是也有除了出家,其他比較溫和一點的選擇(抓頭)。


這本書在說什麼?

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覺察內心寧靜處的價值。

在書中,作者根據心情上會有的慌亂、遑惑,都提出了自我覺察的方向。佔最多篇幅的我覺得是「對執著的放手」,也呼應了書名─我可能錯了。

「在這十七年的精神修練中,我最珍視就是: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

「當你感覺衝突悄悄醞釀,你跟一個人的關係快破裂的時候,就請你真誠且篤定的跟自己說一句魔法箴言:我可能錯了。」

除了作者的自述,中間也引用了許多僧人導師的智慧對談,我最喜歡聽那些導師開口講話了。


打動我的摘句:


如何透過冥想分散注意力,好了拖累自己的念頭

.學會放下一個念頭──這對我們非常有幫助。如何放下拖累你的一連串念頭呢?你需要將注意力轉移到別處。這些念頭唯一的養分來源,就是你的注意力。

.刻意、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比較沒那麼複雜的事情上,比如呼吸這樣的身體體驗,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療癒與充電的喘息空間,遠離內心的混亂。

.當開始將注意力聚焦於呼吸時,大多數人的心思就會像瘋狂的溜溜球一樣。你先是留意幾次呼吸,然後注意力就會開始飄到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上,你得耐心地拉回自己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我們能做的,就只是留意了這種情況(再一次)發生了,而不是責備自己或評估成功的程度,這很容易讓人想放棄,但是堅持住是很值得的

.留意到內在的念頭如馬戲團,也相當寶貴,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在真正需要的時候和這些念頭保持距離,當你保持一點距離,就能意識到自己的思維過程

.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寧靜的時刻。這是很驚人的能力

感評:
當你開始有負面念頭,要斷掉這念頭的方法就是分散注意力,如何分散?關注一些簡單的事情,像是呼吸(就是冥想)。這給了「始終不知道為何要冥想」的我,有了冥想的理由,知道什麼樣的情境下該啟動冥想;中間也說出了冥想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思緒干擾,這讓我安心於「不能靜心冥想」的我,是多麼自然且正常。我需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練習。


「早就知道了」會讓人難親近,也會錯過很多

.知識是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是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

.如果一直執著地認定自己「早就知道了」,你就會變得很難接近,也錯過很多。

.這個人總認為自己早就知道了,大多數時候會覺得這種人並沒有真正在聽我說話,而是忙著琢磨等我說完後他們要接什麼話,他們往往會不斷評估我所說的話。如果我的意見與觀點和他們的世界觀吻合,我才會得到認可。這樣的互動不會產生任何魔法。

感評:
生活中還真是遇過很多這樣的人呢(腦子馬上浮現許多人的臉)。原來跟這樣的人相處之所以會感到沒有樂趣,就是因為之間沒有魔法,很俏皮但也很一語中的的說法。警惕自己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

.固執是什麼感覺?當一個男人爬山,突然滑落懸崖,但要滑下去的那一刻,他抓住了一根小樹根,所以整個人可以免於墜谷。但隨著時間流逝,男人抓住樹根的手臂漸漸失去力氣。這時他向上天祈求「上帝阿,你能救我嗎?你說什麼我都會照做」。上帝「我說什麼你都會照做?」。男子「是的」。上帝「鬆手」。男子「請問上面還有別位可以跟我聊聊嗎?」這種覺得自己相信的事實是千真萬確的就是固執的感覺。

.尤其是在情緒低落時。我們會緊抓著一些固著信念。也許這時會想起曾經讀過的書有提到過:人很容易低估自己的念頭帶來的傷害,以及相信那些帶來傷害的念頭,因此為自己製造不少沒必要的精神痛苦。可是下一刻,我們就會想:「說得好,聽起來好有智慧,但那個念頭,我永遠都不會放掉。它是真的,它千真萬確!」是的,從你當時受到局限的視角來看,它或許千真萬確。但是,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

.早在八百年前,波斯蘇菲派大師魯米就說過:「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之外,還有一片原野。我會在那裡與你相遇。」

.我們站在一旁,開始指指點點,建議了可以更快與省力完成工作的方法。我們的住持阿姜.賈亞薩羅這時將手放在我的肩上說:「納提科,重點不是我們怎樣有效率地執行這件事,而是每個人在完成工作後的感受。」

.「納提科,納提科,混亂或許會讓你不安,但秩序會置你於死地。」

.沒錯。現在我的拳頭又握太緊了。我以為自己知道全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當現狀不如我意時,我就僵住了。帶有「應該」這個詞的種種念頭,讓我變得委屈、沉悶和孤獨。

.這種情況有時也發生在你身上,不妨就試試這個手部的動作──先是用力握緊拳頭,然後鬆開成張開的手掌。希望你可以記住這個動作,當成提醒

.少一點控制,多一些信任。少一點「我必須預先知道一切」,多一些「順其自然」。這會讓所有人受用不盡。

.壓力很容易讓人更難放下對控制的渴望。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我發現,當盡力按照這項原則生活時,日子總是過得比較好,有時甚至是好很多。

.幾乎所有人都受兩種念頭支配:以自己過往一切為主的念頭,以及關於自己未來種種的念頭。這些念頭有一種幾近催眠的力量,它們都有相同的印跡:我的人生。

.對你自認的未來保持謹慎,非常重要

.泰國的導師常講的一句話:「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

.計畫、控制和有組織往往不如你想像的那麼重要,比較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大家都知道,處在心流狀態是什麼感覺。你會很清醒與專心。

.人非常容易希望自己是知道的。這很正常,所有人都有這股衝動。當我們不知道時、當事情不確定時,我們很容易變得害怕與頑固。所以我們假裝事情比實際情況更可預測,但人其實一直活在極度不確定中。

.心靈成長,很大一部分正是勇於面對不確定性。當我們能忍受不知道和不控制時,就能接觸到自己更有智慧的那一面

.被迫放棄控制,就是學習過程中刻意的部分,當人生變得不確定時,能安然地信任、可以坦然面對「不知道」,這是一份禮物。

感評:
這部分是作者琢磨最多的地方。「放下、信任、順其自然、活在當下、擁抱不確定性」是以上摘引集中的關鍵字。「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我不確定這是不是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但一定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在安然無事中學習,在風暴時才想起

.我不知何時學到了一句對自己很有意義的話,也經常用在帶領冥想時:我們在安然無事中學習,在風暴時才會想起。

.然後我的注意力可能就會轉移到內心最響亮的尖叫聲。可是如果在比較平靜的時候,我抓住機會學會放下念頭,練習選擇自己注意力目標的能力,那我就有一個絕對可靠的盟友。這個夥伴在任何處境下都會支持我,永遠和我站在同一陣線。

感評:
風平浪靜時的所學,都是在為狂風暴雨時的自己所儲備。套上述的句型:在你需要用到的時候,你就會用到,你需要用到的所學。


我會知道

.堂兄就倒了第二杯酒,並將它推向阿姜.帕薩諾面前。「你要喝一杯嗎?」,「不了,謝謝。森林修行派的僧人禁酒。」,「喔,喝啦!反正又沒人知道。」堂兄勸誘著。這時阿姜.帕薩諾抬起頭看著他,沉靜又真誠地回答:「我會知道。」

.也是我有生以來收到最棒的一項提醒,告訴我為什麼過誠信的生活是值得的。

.所有我覺得羞恥、擔心別人發現、知道自己做錯的事──這些全是沉重的包袱。

.選擇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時,一些美好的事情就會開始發生。這會減輕我們的包袱。我們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別人,最主要還是為了自己。

感評:
「我 會 知 道 」這句話撥動了我的心弦。一句老生常談「不是為別人,是為自己」一下子具象了,有些事,是做了讓自己沒有包袱的。


爸爸的安樂死

.醫師說,他會在三十到四十秒後死去。兩分鐘過去了。這時爸爸轉頭對醫師說:「哈囉,克里斯欽,你確定點滴裡面的液體是正確的嗎?」  當然了,所有人哄堂大笑。  接著,爸爸的目光有某種強烈的訊息。他轉向我們四兄弟,說出遺言。那是充滿愛意的告誡,很有爸爸的風格。我相信,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忘記這些話。

.幾秒後,在埃弗特.陶布的〈蕾妮雅〉(Linnéa)歌聲中,爸爸身體的每一塊肌肉同時停止運作。死亡是瞬間的。我發覺,爸爸溫文和藹的臉上出現意想不到的表情。充滿驚奇,像個孩子一樣。彷彿是驚嘆他在自己最瘋狂的夢中都沒想到,這就是人死後會發生的事。

感評:
我非常喜歡作者的父母,在作者出家期間,他的父母也會到各地寺廟去探望他,給我一種「家人永遠是家人」的溫暖感受。有一次,作者的父親第一次去看望出家的兒子,作者問爸爸「你覺得這裡怎麼樣?」,爸爸「恩,就像童軍團,只是這裡又更道德一些」讓我對他爸爸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死去之前,爸爸對醫生的幽默,還有死去後留下的驚奇表情,都讓我很喜歡這個爸爸。感謝作者的分享,也讓我了解安樂死是怎麼回事。


其他沒有歸類的感動短句

怒氣會生起,但它什麼都無法占據
國王恭敬地提了一個問題:「龍婆登,您可曾發怒過?」龍婆登用泰語回答「Mee, dtä mai aow」。這句話的意思大致上是:怒氣會生起,但它什麼都無法占據。

神將最珍貴的珠寶藏在祂知道你永遠不會去找的地方
印度教有一句諺語是這麼說的:「神將最珍貴的珠寶藏在祂知道你永遠不會去找的地方──你的口袋裡。

你那些來自西方國家的弟子,在證悟的路上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曾有人問泰國森林修行派的傳奇僧人阿姜查:「你那些來自西方國家的弟子,在證悟的路上最大的阻礙是什麼?」他一針見血地只用一個單詞回答:「意見。」我很喜歡他的回答。

完全理解誰在透過你的眼睛向外看
在一次的主日講道後,有位年長的教友走上前對他說:「艾克哈特大師,您顯然曾經見過上帝。請幫助我像您一樣也認識上帝吧。但您的建言必須簡短明瞭,因為我的記性越來越差。」「非常簡單,」艾克哈特大師回答道:「要像我一樣遇見上帝,你需要做的就是,完全理解誰在透過你的眼睛向外看。」

醫生是不會死的嗎?
有位非常有智慧、和藹可親的僧人,名叫龍婆莊(Luang Por Jun)。在他漫長人生的末期,被診斷出罹患一種罕見、難以治癒的肝癌,存活的機率微乎其微。儘管如此,醫師還是向他提出一個漫長又複雜的療程計畫,當中包括:放療、化療和手術。當醫師講完後,龍婆莊用溫暖、無畏的目光看著和他一起來的僧人朋友,然後說:「醫生是不會死的嗎?」

自己不要的,不要送給別人
我曾經看過一個看板寫著以下的話:「自己不要的,不要送給別人,比方說,建議。」

我需要有人討厭我
我需要有人討厭我,這樣才能認清:總是想討所有人喜歡,是多麼沒意義。

我的直覺比理由更重要
對於還俗這個決定,我不想提出任何理由,因為我的直覺比理由更重要。

放下
永遠別叫一個怒氣衝天的人「放下」

與人為善,永遠如此
在鏡子的左邊,我們會看到一張便利貼,上面寫著: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戰鬥,你對此一無所知,與人為善,永遠如此

「展現善意,然後盡力而為」

其實是錯誤的呢?
如果我內心那個經常在背地裡說我不夠好的聲音,其實是錯誤的呢?

我不怕死
我不怕死,只是還沒準備好要「停止活下去」。

不要給任何關於保健的建議
當我在社群網站上貼文發布自己罹患ALS(漸凍人)時,請大家不要給任何關於保健的建議。不過還是收到一堆。我會收到,這是代表大家關心。但有一類建議,我就是不懂為什麼有人會這樣給別人:「我比你更清楚為什麼你會得這種病。要恢復健康,你必須做……」通常,這類型的建議大多聚焦在提出一些導致我身體疾病的情緒與心理因素。實在無法形容這讓我有多生氣。這真是太自以為是、太冒犯了,根本是在幫倒忙。

它就像我一生都渴望的東西,卻不知道它是什麼
每天早上和伊莉莎白一起冥想,對我很重要。隨著一次接一次的呼吸,放下自己的念頭,轉而慢慢地靠向我出生前就已存在體內的東西,在我的其餘部分死滅後,它還會持續存在。對我而言,它就像我一生都渴望的東西,卻不知道它是什麼。

讓我在那個時刻來臨時,想起我要的感覺
在我最後一口氣臨近的那一天──無論那是在什麼時候──行行好,請別要我奮戰。相反的,請盡全力幫助我放手請提醒我必須感謝的一切,也對我秀出你們張開的手掌,讓我在那個時刻來臨時,想起我要的感覺。


讀之後:

看完之後,我突然想起了一個問題。可能也跟我近期想買的一本書《人生只有4千的禮拜》有關。

如果,作者知道,他的生命會比別人有限,會少於4千個禮拜,他還會選擇花費17年(816個禮拜),當一個森林僧人嗎?

會有這個疑問是,我不覺得作者跳過這17年,是沒有覺得可惜的,我的蛛絲馬跡在,作者在還俗後,其實非常努力的補上這中間近20年的文化落差,他書中提到,他每天都非常瘋狂的上網、追影集...。這不禁會讓我思考:當他知道自己得了漸凍症時,會不會有那麼一瞬間覺得,在自己有限的歲月裡,竟然花了17年在深山冥想,是否錯過太多有趣的體驗?

當然,這是一個帶有偏見的提問。我預設了「紅塵」比「深山」更加有趣。也許對作者來說,這17年才是他過過最有趣也最有價值的歲月也不一定。

又反過來想,如果作者此生已經註定會得漸凍症,會不會這17年的修行,就是為了確診的這一刻?

就像前文提到的「在安然無事中學習,在風暴時才想起」,如果沒有這17年的自我覺察,可能作者也沒有足夠的智慧,去接受自己的命運。

作者在2022一月,喝下人生最後一口冰沙後,安詳地睡去。「沒有任何恐懼或懷疑。這就是我想要的。」

整體讀後的感想就是,「自我覺察」是一個很值得花心思琢磨的功課,唯有「覺察」才能養出一個「我的最佳盟友」在我心底。我需要一個如此可靠又安心的存在,陪伴我在未來,擁抱每一個不確定。我還需要一個盟友,可以時刻提醒我與那些「可能錯了」的想法保持距離,用一個旁觀者的第三隻眼,勸我放下固執的控制與焦慮,並不再對自己的每個念頭,深信不疑。


我記得我學過。

我可能錯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有貓跟著我的沙龍
82會員
128內容數
長短不拘,持續為主。
2023/10/10
「延遲滿足」這是最近聽書新聽到的詞。 什麼是延遲滿足? 就是能控制當下的慾望和衝動,以獲得後面更大的獎賞。 這概念乍聽之下應該是用在成功學或學習方面,事實上心理學有關延遲滿足能力的實驗,也確實是與這些相關沒錯,但我卻不是在這樣的語境下認識這個名詞的。 先大概講一下心理學延遲滿足的實驗:
Thumbnail
2023/10/10
「延遲滿足」這是最近聽書新聽到的詞。 什麼是延遲滿足? 就是能控制當下的慾望和衝動,以獲得後面更大的獎賞。 這概念乍聽之下應該是用在成功學或學習方面,事實上心理學有關延遲滿足能力的實驗,也確實是與這些相關沒錯,但我卻不是在這樣的語境下認識這個名詞的。 先大概講一下心理學延遲滿足的實驗:
Thumbnail
2023/08/26
這是今天的第二篇文,因為突然想通了一些事,所以覺得就算是連續發文也值得記錄。 我是真的在接觸心理學、哲學,才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 最早,大概學生時期,我觀念裡的「我」,只有一個,不管是想睡覺的我、想吃飯的我、想打扮漂亮的我、想用功讀書的我、想成為父母驕傲的我、傷心的我,快樂的我,都是同一個我
Thumbnail
2023/08/26
這是今天的第二篇文,因為突然想通了一些事,所以覺得就算是連續發文也值得記錄。 我是真的在接觸心理學、哲學,才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 最早,大概學生時期,我觀念裡的「我」,只有一個,不管是想睡覺的我、想吃飯的我、想打扮漂亮的我、想用功讀書的我、想成為父母驕傲的我、傷心的我,快樂的我,都是同一個我
Thumbnail
2023/08/13
昨晚睡前聽書時,聽到了有關創傷的議題,聽的中間,聽到了「阿德勒」、「未來」這兩個關鍵字,這喚起了我曾經閱讀過的記憶。 我記得我曾經閱讀一篇文章,是在說心理學有「過去」和「未來」的說法,細節有點忘記了,但我很清楚的確定我在看完的當下是比較認同「未來」說法,但其實說認同也不是認同,過去的說法我也認同,
Thumbnail
2023/08/13
昨晚睡前聽書時,聽到了有關創傷的議題,聽的中間,聽到了「阿德勒」、「未來」這兩個關鍵字,這喚起了我曾經閱讀過的記憶。 我記得我曾經閱讀一篇文章,是在說心理學有「過去」和「未來」的說法,細節有點忘記了,但我很清楚的確定我在看完的當下是比較認同「未來」說法,但其實說認同也不是認同,過去的說法我也認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書籍資訊 | 書名: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卡洛琳.班克勒、納維德.莫迪里 ISBN/ISSN:9789861344454 達賴喇嘛:《我可能錯了》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
Thumbnail
書籍資訊 | 書名: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卡洛琳.班克勒、納維德.莫迪里 ISBN/ISSN:9789861344454 達賴喇嘛:《我可能錯了》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
Thumbnail
一位經濟學家,如何踏上修行的旅程,在期間經歷了什麼,又如何與病魔與低潮相處,裡頭有許多藏著面對人生的,智慧寶典,也讓我帶走了三個隨身錦囊。 為什麼翻開這本書? 光書名「
Thumbnail
一位經濟學家,如何踏上修行的旅程,在期間經歷了什麼,又如何與病魔與低潮相處,裡頭有許多藏著面對人生的,智慧寶典,也讓我帶走了三個隨身錦囊。 為什麼翻開這本書? 光書名「
Thumbnail
作者分享自己當森林僧侶的經驗,從練習冥想、行禪、觀察念頭、放下控制,逐步地找回自己內心的平靜;透過直白的自述,讓大家能夠很好的理解並感同身受,跟著作者在過程中一起學會找到平靜及生命的意義。
Thumbnail
作者分享自己當森林僧侶的經驗,從練習冥想、行禪、觀察念頭、放下控制,逐步地找回自己內心的平靜;透過直白的自述,讓大家能夠很好的理解並感同身受,跟著作者在過程中一起學會找到平靜及生命的意義。
Thumbnail
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Thumbnail
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Thumbnail
或許,總會有那一刻。你感受到一種召喚,你所期盼的,突然與自己契合,你全心全意地專注在當下,並感受到能量的湧出。 📗《我可能錯了》 雖然是個好書名,意味人不要太堅信自己才是對的。但它絕不只是講吾日三省吾身的故事;而是講述了覺察、念頭、呼吸、寧靜、衝突、困境,還有最重要的──愛。以自身經歷
Thumbnail
或許,總會有那一刻。你感受到一種召喚,你所期盼的,突然與自己契合,你全心全意地專注在當下,並感受到能量的湧出。 📗《我可能錯了》 雖然是個好書名,意味人不要太堅信自己才是對的。但它絕不只是講吾日三省吾身的故事;而是講述了覺察、念頭、呼吸、寧靜、衝突、困境,還有最重要的──愛。以自身經歷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Caroline Bankler, Navid Modiri  2023 先覺出版社 本書是作者多年修行又還俗,之後罹患疾病的親身體驗。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Caroline Bankler, Navid Modiri  2023 先覺出版社 本書是作者多年修行又還俗,之後罹患疾病的親身體驗。
Thumbnail
從現在開始,指引我方向的星光,就是成為可以與自己更自在相處的人、一個更欣然做自己的人、一個不會總是被自己念頭支配的人。有一天,甚至可以成為自己的好朋友。 《我可能錯了》是今年目前為止最推薦的書,是一本當內心焦慮不安、對生活迷惘時會想拿出來翻閱的書,是一本回歸自我的書。這位正值人生巔峰、人人稱羨的年輕
Thumbnail
從現在開始,指引我方向的星光,就是成為可以與自己更自在相處的人、一個更欣然做自己的人、一個不會總是被自己念頭支配的人。有一天,甚至可以成為自己的好朋友。 《我可能錯了》是今年目前為止最推薦的書,是一本當內心焦慮不安、對生活迷惘時會想拿出來翻閱的書,是一本回歸自我的書。這位正值人生巔峰、人人稱羨的年輕
Thumbnail
在團體中,我們常希望所有人都能喜歡我,樂於跟我相處,那是人類生存的渴望,認同感和價值感。 但是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是這個樣子,有人就是看你不順眼,跟你唱反調;要不就擺臉色給你看,或是處處與你作對。
Thumbnail
在團體中,我們常希望所有人都能喜歡我,樂於跟我相處,那是人類生存的渴望,認同感和價值感。 但是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是這個樣子,有人就是看你不順眼,跟你唱反調;要不就擺臉色給你看,或是處處與你作對。
Thumbnail
本書陪伴我渡過心靈風暴,感覺就像有個無形的智者,一個隱形的朋友,總在我最迷惘的時刻,輕輕安撫我的心,告訴我,一切都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Thumbnail
本書陪伴我渡過心靈風暴,感覺就像有個無形的智者,一個隱形的朋友,總在我最迷惘的時刻,輕輕安撫我的心,告訴我,一切都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Thumbnail
讀之前: 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講述森林僧人「怎麼過日子」的故事書;沒想到更多的篇幅是在講「怎麼想問題」的心靈書。 事後想想,我的誤會根本一點都不合理,書名都說白了「我可能錯了」,怎麼可能是純敘事的故事書,一定是敘事中靠向更多自我頓悟的書籍呀。 好吧,一開始我就可能錯了。但無論如何,還是一本可讀性很高的
Thumbnail
讀之前: 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講述森林僧人「怎麼過日子」的故事書;沒想到更多的篇幅是在講「怎麼想問題」的心靈書。 事後想想,我的誤會根本一點都不合理,書名都說白了「我可能錯了」,怎麼可能是純敘事的故事書,一定是敘事中靠向更多自我頓悟的書籍呀。 好吧,一開始我就可能錯了。但無論如何,還是一本可讀性很高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