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化面試,怎麼「結構化」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結構化面試:如何問好「結構化」的問題?

「結構化面談」是在招募中的熱門主題。當我們稱呼一場面試是「結構化」時,通常會指稱三個方面的標準化、一致化:

  • 面試流程
  • 面試問題
  • 評分標準

如何設計面試流程,不論是在網路上的各種課程和資料都講的十分完整了。但是究竟該如何「在面試中問對問題」呢?我總結了一套設計問題的流程,想要分享給大家。

raw-image


好的問題,從「面試目標」開始

面試目標,本質上是希望再面試中被確認的「職能」。

現在的一場面試,大多數的時間是1~2個小時。在這段時間內,要面試完一個職位所需要的所有職能,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中高階的職位)。因此,先行設定「面試目標」格外重要,我們才可以集中時間和火力,問出具有針對性、能夠真的反應求職者能力的問題。

當需要確認的職能太多時,可以採取這兩個處理方法:

  • 面試中省略相對較不重要的職能,改由履歷篩選時確認
  • 將面試拆分多次進行(這會根據工作性質、求職者特質、職能種類而定)

「定義」面試目標的職能

確認了面試目標後,接下來就是進一步「定義」這些職能。

每個職能的「定義」都應該會與這份工作的權責息息相關,千萬不能只用表面的意涵進行定義。例如,「溝通能力」是非常常見的職能,但是每個角色對於「溝通能力」的定義都不盡相同。

「客服專員」的溝通能力:迅速理解客戶的問題、適時安撫客戶的情緒,提供清楚、有效的解決方案。

「客服組長」的溝通能力:與不同部門進行溝通,確保客戶的反饋可以被妥善處理和回應;並且指導成員的表現達到標準。

「軟體工程師」的溝通能力:將技術細節簡單明瞭的傳達給非技術人員,並且清楚理解產品經理、設計師等不同職能的需求,並適時從技術角度給予反饋。

深入了解這些職能支撐的權責,才能夠讓問題根據針對性、更精準的進行評估。

根據職能的定義,產生「假設」

「假設」是指,具有這個職能的人,他可能會有的經驗、觀點、特質等。

以剛才提到的「客服專員」的溝通能力為例,具有這個職能的人可能有以下經驗:

具備相關工作經驗的人:在面對客戶時,辨識出客戶當下的情緒、需求,並且根據既有流程提供正確的回應。

不具備相關工作經驗的人:在發生衝突時不會輕易被影響,而是能夠保持冷靜並且辨別出衝突的原因,試圖找出緩和衝突或解決的方法。

從假設到「問題」

在假設產生之後,就可以設計具體的問題了。絕大多數的面試問題,都會指向兩回答類型:經驗和觀點。

經驗

實際發生的事情就是「經驗」。

請描述一個過去在工作當中遇到困難客戶的經驗。

請描述一個過去在學校時,發生衝突的經驗。

在這樣的問題中,我們就可以透過「STAR」法則,引導他完整敘述過往的經驗。同時根據「假設」,在當下決定要深入追問的細節。例如:當時客戶的情緒狀態是什麼?你如何安撫客戶?你認為客戶真正的需求為何?

觀點

「觀點」是對於事件的看法。

你覺得是什麼事情引發這個客戶的情緒?

你覺得這個衝突為什麼會發生?

每個人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都反映了他的思維模式與方法。思維模式或許不會影響這個人的產出或是職能表現,但是卻往往決定了他能不能跟身旁的人合作,甚至會影響他未來的職涯高度。

面試中請留意:被包裝成經驗的觀點

「當我遇到情緒比較激動的客戶時,我大都不會快速問他問題,而是會先安撫他的情緒、確認雙方可以進行對話之後,再判斷我可以怎麼幫助他。」

這樣子的回答是完全的觀點,而不是經驗。

作為一名HR,經過數百場面試,我經常遇到上述的狀況。求職者們很多時候會將「觀點」和「經驗」混淆(大多都是無意的),但這並不真實代表他們遇到類似事件時實際的應對狀況,甚至不代表他是否有這項經驗。

在進行面試時,面試官需要非常清晰的知道當下的問題是指向經驗還是觀點,並且確認是否回答到問題。如果回答不精準時,則要繼續引導他進行回答:「那請跟我分享一個經驗,是你實際遇到情緒激動客戶的情況。」

根據假設、定義、問題,建立「判斷標準」

當問題設計好之後,就可以根據假設、定義、問題的指向,來建立「判斷標準」。

良好的溝通能力:他能夠正確辨別客戶的情緒並且(需要時)進行安撫,同時準確理解客戶的訴求、與這個問題發生的原因,並且提供正確的解法。

普通的溝通能力:他能夠稍微安撫客戶,並且依照過往的工作流程提供正確的回覆。

不良的溝通能力:他無法辨別出客戶所處的情緒狀態,或是他沒有成功給予正確的回覆。

我們可以透過假設、定義,設定回應中需要具備的要素,來設立每個職能的判斷基準。同時,也是藉由這些要素,決定在每一個問題當中,要跟求職者深入細談的方向,以及引導求職者回答的內容。

透過清晰的判斷標準,哪怕是不同的面試官、不同的面試時間,我們都可以進行一致的評估,盡可能產出客觀的面試結果。

回頭檢驗:預測效度的概念

「預測效度」是來自心理統計學的概念,維基百科上的定義是:

一個量表的得分能多大程度的預測受測者在其他量表上或其他評分標準的得分。

具體而言,就是將面試中的評分結果(單一職能或是整體結果)進行量化,並將其在入職後的表現結果量化(最常見就是績效分數);根據這兩組量化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研究他們的相關性。

透過這個過程,可以用數據的方式來檢驗問題是否有效,並且針對無效的部分進行優化。

結語:面試的真正目的

在概念上,我一直將面試的目的定義為「預測這個人未來跟我共事時的表現」,而不是「篩選求職者」。在這個目的之下,我會希望我進行的每一場面試都可以從「權責」出發,並且以「預測」的心態進行。

相較之下的「篩選」心態,容易聚焦在過去的經歷、經驗缺乏或是特定的條件是否符合職位需求——面試就變成排除法或是一張準備被打勾的Check List,好像太容易忽略了某些求職者的潛力跟適應能力。

「用正確的方式、問適合的問題;用一致的標準,做確切的判斷」與此同時,再加上「預測」的心態,應該能夠讓我們更清楚找到那些與組織文化契合、具有成長潛能的人才,同時也讓求職者們有好的面試體驗。



CTA

如果你認同我的內容有所幫助,
歡迎在「方格子」或是「Linkedin」給我一個愛心or

如果你認為我的內容可以幫助到更多人,
歡迎進行各種分享

如果你想要給我回饋或是有任何想法,
歡迎在「方格子」或是「Linkedin」留言告訴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ashi的人資小九九
11會員
16內容數
希望每一個人在公司中,都可以適才、適所的工作。 我希望自己能夠幫助公司建立更好的流程與制度, 打造「任務」、「能力」、「報酬」三者都能互相匹配的職場環境。
2025/03/08
探討績效的本質,並說明在問責與育才之間取得平衡的重要性。文章從「成果=(效能x效率)x環境變數」的公式出發,分析效能、效率及環境變數對績效的影響,並指出單純的問責或育才皆不可行,需兩者兼顧,才能在變動的環境中持續成長。
Thumbnail
2025/03/08
探討績效的本質,並說明在問責與育才之間取得平衡的重要性。文章從「成果=(效能x效率)x環境變數」的公式出發,分析效能、效率及環境變數對績效的影響,並指出單純的問責或育才皆不可行,需兩者兼顧,才能在變動的環境中持續成長。
Thumbnail
2025/02/23
本文探討職級等制度與商業模式的關係,從商業模式九宮格及分拆商業模式,分析不同商業模式下職級等的設計邏輯。最後,作者強調HR需具備商業思維,才能更好地在人與公司間搭建橋樑。
Thumbnail
2025/02/23
本文探討職級等制度與商業模式的關係,從商業模式九宮格及分拆商業模式,分析不同商業模式下職級等的設計邏輯。最後,作者強調HR需具備商業思維,才能更好地在人與公司間搭建橋樑。
Thumbnail
2024/12/01
隨著AI和數據分析的蓬勃發展,人力資源領域也開始重視數據的建制與分析。本文探討瞭如何在數據分析工作中,建立有效的數據架構及系統設計。討論了求職者、職位及招聘流程的數據元素及其邏輯關係,強調在數據分析之前,如何準備完整和清晰的數據,以提升整體分析效率。
Thumbnail
2024/12/01
隨著AI和數據分析的蓬勃發展,人力資源領域也開始重視數據的建制與分析。本文探討瞭如何在數據分析工作中,建立有效的數據架構及系統設計。討論了求職者、職位及招聘流程的數據元素及其邏輯關係,強調在數據分析之前,如何準備完整和清晰的數據,以提升整體分析效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找工作避免不了的就是面試這一關了,特別是在日本至少都會面兩次一上(我最多四次),那麼面這麼多次,但底會問什麼問題呢? 在這篇我會分享: 1. 面試類型 2. 如何知道會被問什麼問題 3. 怎麼準備+小資源分享 因為我個人是理組的,投的職位皆為研究職,因此內容可能會比較偏向理科的職位,但一些
Thumbnail
找工作避免不了的就是面試這一關了,特別是在日本至少都會面兩次一上(我最多四次),那麼面這麼多次,但底會問什麼問題呢? 在這篇我會分享: 1. 面試類型 2. 如何知道會被問什麼問題 3. 怎麼準備+小資源分享 因為我個人是理組的,投的職位皆為研究職,因此內容可能會比較偏向理科的職位,但一些
Thumbnail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在招募新人時的一個面試心得。 最近,我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候選人。在面試中,我問了一位候選人關於他過去的工作或求學經驗中遇到困難時的應對方法。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因為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難題和困難,而應對這些問題的方式展示了候選人的能力和表現。 候選人可以以簡單而高效的方
Thumbnail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在招募新人時的一個面試心得。 最近,我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候選人。在面試中,我問了一位候選人關於他過去的工作或求學經驗中遇到困難時的應對方法。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因為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難題和困難,而應對這些問題的方式展示了候選人的能力和表現。 候選人可以以簡單而高效的方
Thumbnail
莫急莫慌莫害怕!人人都可以是面試之神!趕快點進來看準備面試的小技巧!
Thumbnail
莫急莫慌莫害怕!人人都可以是面試之神!趕快點進來看準備面試的小技巧!
Thumbnail
這週有幾個求職者不約而同的詢問該如何應對求職流程中遇到的情境考題, 大部分的候選人遇到這種問題都很緊張, 其實情境題也是能事先做準備的, 我把給提問者的回覆整理成這篇文章, 希望能幫助大家更了解該如何準備、應對這種類型的情境題。同時, 我也會從面試官的角度分享, 這類型問題的回覆通常會怎麼被評估。
Thumbnail
這週有幾個求職者不約而同的詢問該如何應對求職流程中遇到的情境考題, 大部分的候選人遇到這種問題都很緊張, 其實情境題也是能事先做準備的, 我把給提問者的回覆整理成這篇文章, 希望能幫助大家更了解該如何準備、應對這種類型的情境題。同時, 我也會從面試官的角度分享, 這類型問題的回覆通常會怎麼被評估。
Thumbnail
面試三大必問題。面試前準備 仔細閱讀工作簡介,並深入研究公司(詳情請參考前篇)想好問題,並沙盤推演 這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A.面試官問: 面試官可能會針對你經歷上的哪個部分詢問?哪部份的經歷在這份工 作的性質是加分的?這些問題是可以事先去針對公司、工作性質去設 想最好的回應方式。 寄感謝信
Thumbnail
面試三大必問題。面試前準備 仔細閱讀工作簡介,並深入研究公司(詳情請參考前篇)想好問題,並沙盤推演 這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A.面試官問: 面試官可能會針對你經歷上的哪個部分詢問?哪部份的經歷在這份工 作的性質是加分的?這些問題是可以事先去針對公司、工作性質去設 想最好的回應方式。 寄感謝信
Thumbnail
上篇說到了面試重點包括「聚焦雇主的需求來呈現自己」、「了解應徵職位與自己的契合度」,這篇來談談「QA的準備」及「決定錄取與否的因素」。
Thumbnail
上篇說到了面試重點包括「聚焦雇主的需求來呈現自己」、「了解應徵職位與自己的契合度」,這篇來談談「QA的準備」及「決定錄取與否的因素」。
Thumbnail
用具體成果提高說服力、用對方需求凸顯貢獻力、用多層問題展現思考力,這三個小技巧的共同目的是不浪費對方時間、讓對方知道你會如何需要自己。
Thumbnail
用具體成果提高說服力、用對方需求凸顯貢獻力、用多層問題展現思考力,這三個小技巧的共同目的是不浪費對方時間、讓對方知道你會如何需要自己。
Thumbnail
相信很多求職者都不知道面試時該說什麼或什麼不該說,到底怎麼樣應對面試一直是大家心中的疑惑,我依個人經驗也來野人獻曝提供些中文和英文面試tips,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囉!
Thumbnail
相信很多求職者都不知道面試時該說什麼或什麼不該說,到底怎麼樣應對面試一直是大家心中的疑惑,我依個人經驗也來野人獻曝提供些中文和英文面試tips,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囉!
Thumbnail
面試官通常都會透過洋蔥式的問題,一層一層的了解你真實的狀態。透過精確設計過的問題,慢慢地剝入你的心底,精準了解你的經驗及人格特質,來作為是否錄用的評量標準。
Thumbnail
面試官通常都會透過洋蔥式的問題,一層一層的了解你真實的狀態。透過精確設計過的問題,慢慢地剝入你的心底,精準了解你的經驗及人格特質,來作為是否錄用的評量標準。
Thumbnail
講到面試,不免讓人覺得緊張,但工作面試其實很像相親,雙方通過短時間的溝通,來了解是否符合彼此的期望,並爭取進一步相處的機會。有些人可能會掩飾,甚至曲解本身的想法,去迎合面試官和崗位的要求,但我覺得在過程中也是你面試公司,甚至是直屬主管是否能符合你的未來規劃。
Thumbnail
講到面試,不免讓人覺得緊張,但工作面試其實很像相親,雙方通過短時間的溝通,來了解是否符合彼此的期望,並爭取進一步相處的機會。有些人可能會掩飾,甚至曲解本身的想法,去迎合面試官和崗位的要求,但我覺得在過程中也是你面試公司,甚至是直屬主管是否能符合你的未來規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