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未將執行目標量化(缺乏KDI的觀念)
- 許多「學術說說哥」在計畫的時候,習慣訂出模糊的目標,像是「我要認真做研究」,卻沒有具體的執行指標。這樣的模糊執行往往讓計畫淪為空談,無法真正追蹤進度。真正有效的KDI(Key Do Indicator)應該具體可量化,例如「每週閱讀2篇相關文獻」,這樣才能讓計畫有依據地向前推進。
2. 把「行動」與「行動指標」混為一談
- 很多「學術說說哥」會說「我有在做」,卻沒有習慣記錄具體的行動指標。只是有在做並不代表真正達到執行效果。例如,說自己「每天都有看書」,但從不記錄每次的閱讀進度,結果回顧時沒有任何數據支持,只能憑感覺說自己「有努力」。DO(行動)只是行為本身,而KDI(行動指標)應該是「有做到什麼程度」,像「今天學習1小時」這樣的具體進度才是真正有效的執行指標。
3. 沒有將大計畫細分成具體待辦事項(缺乏TO DO分解技術)
- 面對龐大任務,許多「學術說說哥」只會定下「完成論文」這種籠統目標,卻沒細分為更具體的待辦事項。實際上,「完成論文」這種大計畫可以拆分為「選題」「文獻搜集」「撰寫初稿」等步驟。缺乏TO DO分解技術,往往會讓行動無法落實,最後只是說說而已,進度停滯。
你還看過哪些「學術說說哥」的常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