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作」與「健康」有稍微衝突時,該如何選擇?
或擔心自己無法應對後果,拖延著,慢慢想辦法,有錯嗎?
只是「晚一點」又不是「不做」,有必要錙銖必較嗎?
「面面俱到」可能是種情緒逃避或自我防衛機制的心態,怎麼說?當離回診的時間越近,焦慮的感覺就會慢慢浮出檯面,也讓自己不自知的「面面俱到」思維慢慢現行。什麼意思?「缺乏鐵質」是女性高於男性的情況,表示我們都有可能「缺鐵」,有興趣者請至ChatGPT詢問「請以醫學專家,說明長期且嚴重缺乏鐵質的影響?」,像是「掉髮、消化系統、疲倦或心悸」。我嚴重缺鐵而需要打鐵劑,打鐵劑可能出現「生理期大崩血」的狀況,詳細請看「服藥後,混亂的生理週期,該怎麼辦?」這篇文章。但不可否認,當時並沒有注意到「自己後續對這件事情產生恐懼和焦慮」,對「何時打鐵劑這件事情開始猶豫」。怎麼說?一般慢性處方籤是三個月,血液腫瘤科的醫生明確的告知我「現在的鐵質在符合正常值的範圍,但鐵質會慢慢下降,要找時間補鐵(意思是「打鐵劑」),從那時候開始「何時打」就成為一個難題,什麼意思?
主要擔心「打鐵劑後的大崩血會影響定期的開會」,若剛好在主持會議的那一天,該怎麼辦?會議至少要2、3個小時起跳,大崩血的狀況不僅是更換棉片的問題,重點是「注意力很難集中,心理焦慮」,該怎麼辦?有人會說:「請假!」沒錯這是個好辦法,可是「我不想」(當時的想法)。這其實就是「面面俱到」思維的開始,怎麼說?我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辦法是不擔心大崩血,又可以不影響開會」,當時腦袋就突然蹦出「我又不是不打鐵劑,只是晚點打而已,而且每天都會補充鐵質,應該沒有什麼關係」。這是一種因為害怕錯失機會或過度珍惜每一個可能的選擇,會試圖兼顧所有機會」的想法,尤其覺得自己的選擇並不多的情況下。這沒有什麼對錯,但「不是不做,只是晚一點」真的沒有關係嗎?以「打鐵劑」這件事情來說,有關係,真的有關係,怎麼說呢?
當時會輪到「打鐵劑」這個選項是因為「鐵質的吸收難以從飲食、保健品的鐵質或醫療用的鐵錠」得到改善,想當然爾,「我又不是不打鐵劑,只是晚點打而已,而且每天都會補充鐵質,應該沒有什麼關係」這句話,並不適合,但當時「自己卻想『說不定、說不定』可以」的僥倖心態。隨著時間和一次次的生理期的推進,缺鐵的狀況更加嚴重。外表可能看不出來,但會慢慢發現「專注力和記憶力慢慢下降、臉色或身體狀態不對勁、情緒開始浮躁或不穩定、運動也覺得不大喜歡」,當時覺察到這個情況時,不斷地「問自己怎麼了」。當沒有「對症下藥」的時候,越努力越可能有反效果,只是「誰都不是神,也都是第一次經歷」,只能從「經驗中學習」,沒什麼不好,因為貧血雖然有共通的症狀,但在每個人身上會因為認知或身體條件而有不同。舉例而言,若沒有運動習慣的話,可能不會覺得有肌肉痙攣或耐力下降的問題。在經過這次的事件以後,學到的經驗是,當發現自己的「專注力和記憶力慢慢、臉色或身體狀態不對和情緒莫名浮躁」時,第一步不是心理探詢「問自己怎麼了?」,而是先確定「自己的鐵質是否足夠?」包含「是否有打鐵劑?每天的營養是否足夠?」等問題。
以往已確定在「健康」和「工作」間的取捨是,「健康」。但沒有想到不自知的「面面俱到」慣性的思維模式,卻讓自己在「健康」和「工作」間游移不定,本末倒置。果真「習慣與預設行為目標」間確實存在落差,想得到不一定做得到,但這又不會怎麼樣?朝著目標走,慢慢學習就好。比如「若遇到生理期大崩血」怎麼辦?請假;不行的話,使用「止血藥、量多棉條、夜用衛生棉、一次性內褲型的衛生棉、替換的生理褲和褲子」,盡力就好。每件事情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例如:在意外漏出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情緒,可以作為結交朋友或調整自己的依據,進而對自己好的人好。社會的規範是建立在一般人與人間互動的禮儀上,特殊情況應該特殊對待。這些都是以前從未想過或跳脫的情境,「愛自己是件不容易但必須學習的事,因為只有愛自己,才有餘力愛他人」。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