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必備的 7 個高回報習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碩博士生活壓力繁重,如何在忙碌的學術環境中找到平衡?這 7 個習慣能幫助你提高健康與效率,長期累積,將帶來不可思議的回報。以下是為碩博士生設計的必備習慣:


1. 每天睡滿 8 小時


熬夜對碩博士生來說似乎是家常便飯,但睡眠不足會讓你的研究效率大打折扣。

• 睡得好能提升注意力和專注力,讓你更快完成實驗或寫作。

• 記憶力的鞏固需要睡眠支持,特別是長期學術學習的內容。

• 長期睡眠不足會削弱你的免疫系統,增加壓力感。


建議每天安排固定的睡眠時間,遠離熬夜的惡性循環,讓睡眠成為你的優先事項。


2. 每天至少走路 30 分鐘


繁忙的學術生活可能讓你長時間久坐,但散步是釋放壓力、保持健康的最佳方法之一。

• 步行能幫助清理思緒,激發創造力,尤其是當你面臨研究卡關時。

• 曬太陽能補充維生素 D,改善你的情緒與免疫功能。

• 簡單的散步能幫助身體恢復活力,減少疲勞感。


每天安排午休或傍晚散步,讓身體與大腦都得到適當的放鬆與調整。


3. 儲蓄至少 10% 的收入


對碩博士生來說,財務安全能帶來更多的心理穩定感,讓你專注於學術工作。

• 儲蓄能幫助你應對突發狀況,比如課題經費不足或個人需求增加。

• 長期財務規劃讓你在畢業後能更自由選擇未來的工作或學術機會。

• 控制消費,養成儲蓄習慣,會讓你更加有條理地管理生活。


建議設定自動轉帳功能,每月收入的 10% 自動存入專用帳戶,從小金額開始逐步累積。


4. 工作時將手機放在房間外


手機是碩博士生專注工作的最大障礙之一,學會控制手機的干擾至關重要。

• 將手機放在別的房間,能顯著提升你的專注力,幫助進入「心流」狀態。

• 減少查看社群媒體的次數,讓你專心於重要的學術任務。

• 長期養成深度工作的能力,完成更多高價值的成果。


每天安排固定的深度工作時段,遠離手機干擾,將專注力放在研究和寫作上。


5. 每週舉重 3 次


碩博士生活多是腦力勞動,但身體健康與精神狀態是緊密相連的。重量訓練能讓你保持體力,面對學術挑戰。

• 運動能釋放壓力,改善因長期學術壓力帶來的焦慮與疲勞感。

• 提高新陳代謝,幫助你長時間保持精力充沛。

• 增強身體素質,減少久坐對身體的長期損害。


建議每週進行三次重量訓練,不必花太多時間,每次 30 分鐘即可見效。


6. 多喝水,少喝其他飲料


繁忙的學術日程讓許多碩博士生過度依賴咖啡或含糖飲料,但其實水才是最健康的選擇。

• 水能促進大腦運作,保持專注力與清晰的思維。

• 幫助身體排毒,減少含糖飲料帶來的健康風險。

• 減少疲憊感,讓你面對長時間的學術任務更加游刃有餘。


隨身攜帶水瓶,目標每天攝取 2-3 公升水,減少不必要的含糖飲品攝取。


7. 每天閱讀


碩博士生活不應只有讀文獻,廣泛閱讀能拓展你的視野與思維深度。

• 閱讀跨領域書籍能幫助你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激發新靈感。

• 增強語言表達能力,這對撰寫清晰且有說服力的論文非常重要。

• 閱讀非學術類的書籍(例如小說或散文),還能幫助減壓與平衡生活。


每天花 20 分鐘閱讀你感興趣的內容,無論是學術類還是興趣類,讓知識持續沉澱。


結論


這些高回報習慣看似簡單,但它們能幫助碩博士生穩定心態、提升健康,並有效應對學術挑戰。從今天開始,選擇一個習慣付諸實踐,堅持下來,你將看到自己在學術與生活中的巨大進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630會員
2.0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科學研究顯示,充足的睡眠,不僅能讓我們感到精神飽滿,還能有效促進大腦中,記憶的鞏固與情緒的調節。 本文將會提供你實用的技巧幫助入睡 1. 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 2. 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3. 注意飲食習慣 4. 適度運動 5. 管理壓力和焦慮 6. 避免電子設備 7.限制小睡時間
Thumbnail
科學研究顯示,充足的睡眠,不僅能讓我們感到精神飽滿,還能有效促進大腦中,記憶的鞏固與情緒的調節。 本文將會提供你實用的技巧幫助入睡 1. 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 2. 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3. 注意飲食習慣 4. 適度運動 5. 管理壓力和焦慮 6. 避免電子設備 7.限制小睡時間
Thumbnail
小時候,經常聽長輩說:「每天最少需要睡覺8小時,否則會影響健康。」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們,最合適睡覺長度是7小時,而非8小時。事實上,睡眠不足是現代都市人經常遇到的問題,在「= 《腦心理強化大全》一書中,提到睡眠不足6小時會帶來不少健康問題:「可以確定的是,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的人,患癌風險比一般人高
Thumbnail
小時候,經常聽長輩說:「每天最少需要睡覺8小時,否則會影響健康。」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們,最合適睡覺長度是7小時,而非8小時。事實上,睡眠不足是現代都市人經常遇到的問題,在「= 《腦心理強化大全》一書中,提到睡眠不足6小時會帶來不少健康問題:「可以確定的是,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的人,患癌風險比一般人高
Thumbnail
小強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助理工程師,他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工作任務和緊張的工作壓力。他為了緩解壓力,晚上經常會熬夜追劇或打遊戲,往往在淩晨才會上床睡覺。儘管他知道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但他總是覺得年輕有本錢,不在意這些。然而,不久之後,他開始感到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也下降了很多。他還經常感到焦慮和煩躁,
Thumbnail
小強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助理工程師,他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工作任務和緊張的工作壓力。他為了緩解壓力,晚上經常會熬夜追劇或打遊戲,往往在淩晨才會上床睡覺。儘管他知道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但他總是覺得年輕有本錢,不在意這些。然而,不久之後,他開始感到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也下降了很多。他還經常感到焦慮和煩躁,
Thumbnail
以前我都會覺得,把時間花在睡覺很奢侈,應該要學習古人「秉燭夜遊」,或是熬夜奮鬥,這樣才是勤奮的象徵。但是現在我意識到,沒有把時間花在睡覺,才是真正的浪費!因為想要一個健康又快樂的人生,把時間投資在良好的睡眠上,是絕對必要的一件事情!
Thumbnail
以前我都會覺得,把時間花在睡覺很奢侈,應該要學習古人「秉燭夜遊」,或是熬夜奮鬥,這樣才是勤奮的象徵。但是現在我意識到,沒有把時間花在睡覺,才是真正的浪費!因為想要一個健康又快樂的人生,把時間投資在良好的睡眠上,是絕對必要的一件事情!
Thumbnail
俗話說得好:健身三分練,七分吃,但我想說,健身三分練,五分吃再加兩分的睡眠,當一位規律健身者跑完今日的課表後,補充好營養素,但他迫於現實工作上的進度,或者說因為自身的睡眠品質原本就不佳,導致他得熬夜加班,隔天還得早起,不僅讓身體恢復程度降低,更會影響到隔天的上班心情和訓練品質,如何把控睡眠時長和睡眠
Thumbnail
俗話說得好:健身三分練,七分吃,但我想說,健身三分練,五分吃再加兩分的睡眠,當一位規律健身者跑完今日的課表後,補充好營養素,但他迫於現實工作上的進度,或者說因為自身的睡眠品質原本就不佳,導致他得熬夜加班,隔天還得早起,不僅讓身體恢復程度降低,更會影響到隔天的上班心情和訓練品質,如何把控睡眠時長和睡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