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吃了多少爛蘋果決定了你的價值,而是你選擇了哪些蘋果去吃,才形塑了你在組織裡的位置。」
從新鮮人到萬能工具人"學習是必要,犧牲不該無限"
職場初期,我曾經天真地相信,只要夠努力、願意接受任何任務,主管與公司自然會看到我的潛力。我什麼都做:臨時專案、跨部門支援、加班協調,通通都包下來。
這個階段,其實呼應了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努力 → 表現 → 獎勵。但現實卻是:「努力 ≠ 升遷」。當你愈能吃爛蘋果,組織就會給你更多,直到你不再「好用」為止。開始選擇性的吃爛蘋果 "用苦勞換影響力"
進入中期職涯,我轉向電子零組件外銷業務。在資源有限的台灣中小企業中,專案開發通常是「先接單、後補資源」。我曾經主導幾個大型客戶案,從無到有談下訂單後,才發現組織根本沒準備好:
- 材料缺貨
- 工廠無產能
- 成本無競爭力
- 認證文件不合規
但我選擇 主動介入流程、重整資源、修補漏洞。這讓我從單純的業務,變成能跨部門協調、主導變革的人。
這呼應了 管理學中的資源調動能力(Resource Mobilization):能動用非正式權力與橫向影響力,是職場晉升的關鍵資產。
重點思考方向:你吃的「爛蘋果」,是否換來了橫向影響力與職場話語權?
"擁有選擇權,才是成熟職涯的標誌"
當我建立起產線節奏、品牌關係與營運穩定性後,那些曾經是爛蘋果的任務,開始變成我可以 策略性選擇的工作。當專案有穩定的 ROI,組織才會全力支持──這就是典型的 後見管理(Retrospective Management):風險被你承擔,功勞才會被認可。
我學會的不是「吃得更多的爛蘋果」,而是「選擇要吃什麼爛蘋果」,這是從被動執行者走向主導者的職場轉捩點。
"爛蘋果,是職場試煉,也是選擇力的磨練"
企業分配任務,其實也在觀察:"誰能處理高壓任務? 誰值得被升遷? 誰只會抱怨卻無解決方案?"
所謂的「爛蘋果」,其實代表:
- 高風險但高學習價值
- 高成本但能見度高
- 高挑戰但可能改變未來角色
你該問的不是「為什麼是我」,而是:「這件事能否幫我打造未來的職場定位?」
" 轉職,不是因為吃不下爛蘋果,而是該吃對蘋果 "
在這個 AI 自動化、人才汰換快速的 2025 年,不少人都面臨同樣問題:
"要不要轉職?要不要換工作?要不要離開一直塞爛蘋果的主管?"
我的答案是:你不是爛蘋果的受害者,而是選擇者。
從被動承受,到主動挑選,職涯成長的關鍵不是多吃多少苦,而是你能不能從苦中找價值,並走向更有選擇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