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碩博士生的真相:學了一堆卻不做,只是在裝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讀了一堆文獻、參加了滿滿會議、筆記寫到爆,結果呢?研究沒推進,進度還卡在原地。別再騙自己了,因為——


Information without action is entertainment.

知識如果不付諸行動,就只是另一種娛樂形式。


▌為什麼知識沒行動就白學了?

1. 知識是工具,不是收藏品

• 學術界最常見的迷思就是:收集再多資訊,就代表自己在進步。錯!你只是多了些無用的知識裝飾品。

• 舉例:下載了 20 篇最新文獻,但除了看過標題和摘要,啥都沒用上,這跟沒看有什麼區別?

2. 不行動,學再多也只是「知識幻覺」

• 「我已經學了新統計方法」「我看了最新的模型改進論文」——這些話聽起來很厲害,但如果你只是學,不去用,實際還是沒進步。

• 舉例:學了一套 Python 資料處理工具,但實驗數據還是手動整理,這是在搞笑嗎?

3. 娛樂和進步的差別就在於行動

• 學術活動參加得再多、筆記寫得再漂亮,沒有應用就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但實際毫無作用。


▌理工科碩博士生該怎麼拯救自己?

1. 別再等「準備好」,學了就用

• 學到一個新方法,立刻試用在實驗或數據分析上,錯了再改。不要幻想一次到位,實踐才是王道。

2. 把每個知識點轉化為行動

• 每讀一篇文獻,問自己:「這裡有什麼能用到我的研究裡?」

• 舉例:文獻中某個數據視覺化技巧,可以試著套用到自己的數據展示中,而不是抄完就丟一旁。

3. 設定一個行動 KPI

• 不要只把學術會議當聽戲,回來至少要實踐一個新方法。讀完筆記,也至少嘗試實現裡面的一個概念。


▌結語:學不動手,都是假裝努力

碩博士生活不是用來「看起來很忙」的,學術生涯的核心是行動。知識只有被用起來,才有價值。


下次再想花時間聽會議或看文獻時,先想想這句話:

「我到底能用它來做什麼?」

行動,才是理工科碩博士的唯一出路,別再讓自己變成看起來很努力的「學術娛樂家」!

avatar-img
532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少理工科碩博士生以為,參加一堆學術交流會、認識各種「大咖」就能為研究生涯鋪路。於是: • 學術活動場場不落,名片交換如流水。 • 通訊錄裡一堆導師、教授的聯絡方式,但進度卻沒見加快,論文也沒見發表。 事實是,人脈的本質是相互提供價值,而不是單方面的蹭資源。對理工科碩博士生來說,實力才
四年前,我剛開始用 Obsidian,聽到一個名詞叫「筆記顆粒度」。說真的,第一反應是:「這又是哪個在故弄玄虛的名詞?」但實際了解後發現,這真的是學術筆記的救星! 筆記顆粒度就是筆記的細分程度,簡單來說,就是筆記要分得剛剛好,不要又粗又亂,也不要碎到像渣渣,翻個資料跟地獄一樣。 ▌紅藍黃
身為碩博士生的你,興趣多到像在開副本,但只要一提到「建立個人品牌」,馬上被社會毒打: • 「要聚焦啦,別什麼都寫!」 • 「一定要選一個領域專精才行!」 • 「你寫這些有人看嗎?」 別被這些話影響,Threads 就是你的救星!這裡完全不需要那些聚焦強迫症,隨意寫、隨意玩,邊寫邊找
在碩博士的高壓環境中,除了研究技能,還有一些關鍵的「隱性能力」會決定你能否高效完成目標,並維持身心平衡。以下這 8 項能力,不僅能讓你學術表現出色,還能讓生活更有掌控感: ▌1. 讓別人舒服的能力 • 與導師、組員溝通時,懂得照顧他人感受,學會說話有分寸。 • 合作中讓別人感覺尊重與舒
你是否經常因為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而讓自己的時間被塞得滿滿的?無論是幫忙跑數據、參與額外的專案,還是被拖去莫名其妙的學生活動,結果自己該完成的實驗和論文卻被一拖再拖。 其實,最強的生產力工具就是學會說「不」 (No)。 ▌為什麼「不」是生產力的關鍵? 1. 拒絕無效的分心 (Elim
碩博士生活充滿壓力,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不是那些嘴上說「我可以」的人,而是用實際行動撐住學術挑戰的人。以下是內心強大的 7 個表現,看看你符合幾條: ▌1. 少說話,讓行動說話 • 無論是組會還是學術討論,他們絕不說廢話,懂得用結果表達實力。 • 研究沒進展時,也不會找藉口自圓其說,而是
不少理工科碩博士生以為,參加一堆學術交流會、認識各種「大咖」就能為研究生涯鋪路。於是: • 學術活動場場不落,名片交換如流水。 • 通訊錄裡一堆導師、教授的聯絡方式,但進度卻沒見加快,論文也沒見發表。 事實是,人脈的本質是相互提供價值,而不是單方面的蹭資源。對理工科碩博士生來說,實力才
四年前,我剛開始用 Obsidian,聽到一個名詞叫「筆記顆粒度」。說真的,第一反應是:「這又是哪個在故弄玄虛的名詞?」但實際了解後發現,這真的是學術筆記的救星! 筆記顆粒度就是筆記的細分程度,簡單來說,就是筆記要分得剛剛好,不要又粗又亂,也不要碎到像渣渣,翻個資料跟地獄一樣。 ▌紅藍黃
身為碩博士生的你,興趣多到像在開副本,但只要一提到「建立個人品牌」,馬上被社會毒打: • 「要聚焦啦,別什麼都寫!」 • 「一定要選一個領域專精才行!」 • 「你寫這些有人看嗎?」 別被這些話影響,Threads 就是你的救星!這裡完全不需要那些聚焦強迫症,隨意寫、隨意玩,邊寫邊找
在碩博士的高壓環境中,除了研究技能,還有一些關鍵的「隱性能力」會決定你能否高效完成目標,並維持身心平衡。以下這 8 項能力,不僅能讓你學術表現出色,還能讓生活更有掌控感: ▌1. 讓別人舒服的能力 • 與導師、組員溝通時,懂得照顧他人感受,學會說話有分寸。 • 合作中讓別人感覺尊重與舒
你是否經常因為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而讓自己的時間被塞得滿滿的?無論是幫忙跑數據、參與額外的專案,還是被拖去莫名其妙的學生活動,結果自己該完成的實驗和論文卻被一拖再拖。 其實,最強的生產力工具就是學會說「不」 (No)。 ▌為什麼「不」是生產力的關鍵? 1. 拒絕無效的分心 (Elim
碩博士生活充滿壓力,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不是那些嘴上說「我可以」的人,而是用實際行動撐住學術挑戰的人。以下是內心強大的 7 個表現,看看你符合幾條: ▌1. 少說話,讓行動說話 • 無論是組會還是學術討論,他們絕不說廢話,懂得用結果表達實力。 • 研究沒進展時,也不會找藉口自圓其說,而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一次能理解的資訊是有限的,如果一次嘗試把所有內容都讀進去,很可能因為資訊太多或找不到重點很快就忘記了,導致花了時間卻真正吸收到任何東西。不如一開始先略讀,只要讀到能理解這個概念的必要內容就好,接著就去實踐書中提到的內容
1.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每一本書的內容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時會同時參考多本書籍,認為這樣能快速吸收更多知識。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無法深入掌握每一本書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針對技術性或理論性較強的書籍,研究生如果不仔細研讀並思考書中的理論和應用,往往會錯過許多關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做中學學中做,這句話屬實不假,我沒有很聰明但也不笨,就是理解力弱了些,不過這些並不妨礙我學習,雖然我鑽牛角尖,但也並非壞事,至少我會找到所有我能找的方法去解決我眼前的問題。 我從來沒有正規的學習過電腦的任何東西,什麼excel、word、autocad...,但就是做中學,不知不覺也都會操作使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所以讀書人並不看學歷,只看是不是手不釋卷,只看有沒有理想、道德觀! 而知識份子基本上是專業跟職業對接的產物,與人性道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所以只看文憑、証照。而在拿到文憑、證照後,可能就離書本愈來愈遠了! 因此,我們這個社會到
在社群媒體上, 總會看到一些人分享他一年讀了多少本書, 三個月讀了多少本書,一個月讀了多少本書。 其實,多少本書,意義都不是很大。 「讀多少本書」這種紀錄,是很容易偽造的。 有些人是把目錄讀一讀,選一些內容摘要一下,就叫讀一本書。 有些人是把別人的書評抄一抄,排版
我們都讀過不少書, 看過不少知識型影片, 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少科學訓練 我們腦袋裡面其實裝了很多「知識」、「觀念」 包括:如何做筆記、 如何摘要書本重點精華、 如何學好一門知識、 如何讀出文章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何探索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如何分析當下情況的優劣、 如何做好計畫時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讀過蠻多商業、自我成長的書,有些書裡作者已提供明確的步驟與方法,有些則以原則或概念為主,但對讀者來說,沒有去實作/執行/運用,讀完能產生對自己的助益有限。 打算建立一個「不只是讀過就算了」的書單,挑些主題來規劃自己的實作計畫,也會找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成立實作支援社群。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一次能理解的資訊是有限的,如果一次嘗試把所有內容都讀進去,很可能因為資訊太多或找不到重點很快就忘記了,導致花了時間卻真正吸收到任何東西。不如一開始先略讀,只要讀到能理解這個概念的必要內容就好,接著就去實踐書中提到的內容
1.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每一本書的內容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時會同時參考多本書籍,認為這樣能快速吸收更多知識。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無法深入掌握每一本書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針對技術性或理論性較強的書籍,研究生如果不仔細研讀並思考書中的理論和應用,往往會錯過許多關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做中學學中做,這句話屬實不假,我沒有很聰明但也不笨,就是理解力弱了些,不過這些並不妨礙我學習,雖然我鑽牛角尖,但也並非壞事,至少我會找到所有我能找的方法去解決我眼前的問題。 我從來沒有正規的學習過電腦的任何東西,什麼excel、word、autocad...,但就是做中學,不知不覺也都會操作使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所以讀書人並不看學歷,只看是不是手不釋卷,只看有沒有理想、道德觀! 而知識份子基本上是專業跟職業對接的產物,與人性道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所以只看文憑、証照。而在拿到文憑、證照後,可能就離書本愈來愈遠了! 因此,我們這個社會到
在社群媒體上, 總會看到一些人分享他一年讀了多少本書, 三個月讀了多少本書,一個月讀了多少本書。 其實,多少本書,意義都不是很大。 「讀多少本書」這種紀錄,是很容易偽造的。 有些人是把目錄讀一讀,選一些內容摘要一下,就叫讀一本書。 有些人是把別人的書評抄一抄,排版
我們都讀過不少書, 看過不少知識型影片, 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少科學訓練 我們腦袋裡面其實裝了很多「知識」、「觀念」 包括:如何做筆記、 如何摘要書本重點精華、 如何學好一門知識、 如何讀出文章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何探索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如何分析當下情況的優劣、 如何做好計畫時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讀過蠻多商業、自我成長的書,有些書裡作者已提供明確的步驟與方法,有些則以原則或概念為主,但對讀者來說,沒有去實作/執行/運用,讀完能產生對自己的助益有限。 打算建立一個「不只是讀過就算了」的書單,挑些主題來規劃自己的實作計畫,也會找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成立實作支援社群。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