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一位暢銷詩人,他出生在距今約 1,200 多年前的唐朝。
他寫的散文、詩篇都超級暢銷。
是你看一眼作品就知道「這會爆紅」的等級。
真的很紅,堪稱古代「爆文」。
有經濟專家根據唐朝文獻、物價指數認真換算,他寫一篇文,稿費能買下今天台北的一棟房!
詩人剛搬去唐朝首都的時候,還被前輩開玩笑說:「想在這定居,我看很難喔」。
但等詩人秀出作品的時候,前輩馬上就改口了。
詩作提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前輩說:「抱歉,我剛是開玩笑的。你有這等文采,要在首都定居那太容易了。」
這是歷史真實記載的事件。
「長安米貴、百物貴,居大不易。」
這位詩人最知名的,是他追求作品極度通俗好懂。
因為他知道寫作的時候要費盡心思、「殫精竭慮」,花大把力氣才能寫出好作品。
但閱讀就不一樣了。
想要作品廣為流傳,就要寫到小孩、老人都能輕易弄懂。
為了追求極致好懂,他每次把詩作完之後會先讓老太太讀。
如果老太太能懂就收錄起來。
要是不懂,就改掉重寫
這位詩人,就是鼎鼎大名的白居易。
「老嫗能解」的成語,也是這樣來的。
這麼「簡單好懂」的詩作,不只當時暢銷,更進入一種哲學境界。
直到 21 世紀現代,才有人把這個原理用科學解釋出來。
專家研究,人的大腦有兩種系統:
• 系統 1:處於偷懶、鬆弛狀態,靠直覺運作的「偷懶腦」
• 系統 2:既辛苦又費力,非常耗能量的「專注腦」
你平常不會輕易啟動系統 2 的「專注腦」。
但它的好處是可以「改寫系統 1」。
例如你小時候苦讀、背誦過九九乘法表,現在不用紙筆也能靠「偷懶腦」輕鬆算出 2 x 2 = 4。
寫作的時候,使用的是「專注腦」。
但也因為專注,你會忘記其他人是用「偷懶腦」在閱讀。
回想一下,你滑手機看貼文,都是處在什麼狀態?
是「放空偷懶」、手指一邊滑呀滑,還是集中精神,專心致志?
肯定是偏放空的狀態。
當時沒有這理論,但白居易善用這點,耗盡心思讓自己的作品變得超級好懂。
作品也因此廣為流傳。
可惜,這套方法論現在由歐美發揚光大。
(系統 1、2 理論是來自暢銷著作《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 · 康納曼也是諾貝爾獎得主)
(延伸閱讀:文字的速度感)
英語人士練習寫作會利用「易讀指數」、「含霧指數」這些指標。
為的就是確保文字的「好懂程度」不要太艱深。如果太難,就修掉重改。
而華語作文教育則是鼓勵你狂用「生僻字」。
作品寫出來越「文縐縐」,那分數就越高。
但寫出來的東西也就越爛、越沒人想看。
記住唐朝白居易這位詩人的暢銷智慧。
遇到困難文字,一定要「簡單寫」。
(延伸閱讀:學校教錯的 7 種寫作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