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自認自己是一個理性思考的人?還是一個在思考上經常有偏誤出現的人?
所長雖然有一顆理性腦,很喜歡想東想西想很大,但是(通常但是後面才是重點),我一點都不理性客觀,而且經常做出情緒性結論的人,所謂的「理性腦」多數時候是假像。因此,所長近幾年越來越喜歡「數學」這個語言,因為數學是世界上所有的語言中,算是最簡潔、理性的語言了吧!?雖然所長並不是數學專家。
不過也因為自己在思考上有很多偏誤,所以關於如何思考、思辨,有時候也是自己會關心的主題,因為所長想要從這個過程中,看看自己犯了哪些思考上的偏誤。因此,所長最近看了一本有關思考的書—《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作者安宇敬,譯者洪世民。
要談這本書前,先跟大家說說所長的親身經歷。前一陣子,所長試著用鉤針勾包包。做的過程中,拆了拆拆了勾,來來回回好幾次。除了不斷反覆地做之外,所長也經常上網找相關的影片看,因為想勾出一個符合腦袋想像的「完美包包」。
每一次,只要看一段自覺很「簡單」的鉤針教學影片時,所長都會跟著影片的教學一起做看看。但是最後的結果,大多都失敗了,只有少數一、兩種勾法成功。後來包包完成了,但是跟想像中的「完美包包」形象差距甚遠。
在看著影片時,總覺得老師做的過程很絲滑,很流暢,「看起來」好像真的很簡單。等到親自動手時,才發現這一切絲滑的過程,都是腦袋創造出來的假象。
好的,這個經驗就是書中的第一篇介紹的思考迷思—「順」的誘惑,副標題是「事情為什麼看起來那麼容易」。這個迷思就告訴我們,當我們在學習一項新事物時,如果透過看網路上的教學影片,那我們很容易會陷入所謂「流暢效應」的迷思中。
因為網路上的影片很順暢,所以看到的是不卡頓的過程,因此看完影片也會讓我們的心智誤以為,我們也可以跟影片一樣,如此這般地進行。然而真正的事實是,輪到自己做的時候,卡點、頓點、錯誤點會一一出現在眼前,讓我們的操作過程變得一點都不流暢。
這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聯呢?
這在提醒我們兩件事。
首先,想學習新事物,如果不想落入流暢效應的迷思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自動手做。因為,不管是找老師學,或者是看教學影片自學,他們都已經做了不知道多少次的練習,他們的大腦中早已創造出捷徑了,所以幾乎不需要經過思考的過程,就可以很流暢地做出來。但是(但是後面才是重點),新手並沒有這麼多次的練習,大腦中還在開闢新的路徑。
其次,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做家事或做功課,顯得很笨拙時,也要提醒我們自己要多一點耐心。因為,他們正在做的事,我們搞不好已經做過上百次,甚至是上千次了,對我們來說很流暢。但是,孩子可能只有十幾次的經驗,有時候甚至只有一、二次的經驗,所以他們處理起來不像我們那麼絲滑,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再加上,我們早已忘記過去不絲滑時的經驗了,因此我們有時會很武斷地認爲他們不用心。但是,這真的不是他們不用心,真實的狀況是,他們也許會,只是還不夠熟練。
除了「順暢效應,書中的還有七個不同的篇章,討論我們在思考上的謬誤,而這些篇章的主題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設身處地的難題,這不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狀況嗎?
看完這本書之後,所長並沒有變得比較能夠思辨,可以跟別人辯論對錯。因為這也不是一本教我們如何辯論的書。但是看完這本書後,反而提醒自己,當腦袋出現很快、很急的想法都要注意,不要太快說出口。當然,這對所長就是一個非常卡頓的練習,因為自己的個性很急,然後很武斷與情緒化,所以要停頓下來,不要太快給結論,不要太早做評斷,甚至是不要太急著下決定,對自己來說都是靈魂考驗。
因此,這不只是一本告訴我們如何思考的書,也是一本在告訴如何覺察偏見出現的書。其實,生活中真的有很多事情,與我們的想像完全不同,但是我們很容易陷入卡頓的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陷入了思考的盲區中。雖然這樣的過程無法避免,但是如果我們願意了解造成這些迷思的原因,就可以幫助我們鬆動原本固著的想法,拓展自己的視野,做出更好的回應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