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去了幾場企業培訓,一位主管在課程來到接近尾聲時提問:「我們的產業講求速度跟解決問題,即使知道一線的基層員工面對客戶的挑戰有極大的壓力,但我們沒時間關心他們的狀態,老師難道不能給一些快速有效的方法嗎?」
我心裡有著不少困惑,原先的訴求不正是希望能走一些有別於以往只談外在溝通技巧,從軟性的內在層面出發,建立一個彼此信任、溝通更順暢的職場環境嗎?
去年開始,我跟著李崇義老師在企業中推廣薩提爾溝通模式,經常有企業主表示:
員工經常面對客戶的挑戰與口出惡言,內心壓力極大,不知如何自處。傳統世代下的主管卻也難以用過往「以客為尊」或「客戶就是老大」的方式管理與要求年輕部屬,主管不理解部屬們的心理焦慮,部屬更感受不到上面的支持,組織內部溝通像是隔了一層紗,導致基層員工的高離職率,大大影響團隊氛圍與生產力。
但弔詭的是,當我們在課堂中談到如何從關心員工出發、讓員工感受到被接納與支持,當員工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那麼也就有力量面對各種「妖魔鬼怪」。然而主管們仍帶著質疑,這麼做的效果不比直接解決問題來的快速。
我不禁想,何謂真正的問題呢?
人與人之間有了連結,才能好好溝通
過往我所任職的產業,同樣拚的是效率跟速度,除了跟外部的競爭對手比,也常需要跟團隊夥伴比。速度快的人,才能掌握到最佳時機,離成功獲得業績更近一步。
不得不承認初入職場時,因為是I型人,鮮少直接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加上堅信「專注完成自己份內的事,把事情做好就一定能獲得肯定和認可」這個信念,總認為獨自能解決的事情,就絕不麻煩他人。
沒有留意到的是,交出好的成果,確實能獲得主管對我工作能力和表現的認可,但有時在工作的細節中,因缺少多聆聽與理解同事的感受和需要,以及真誠如實表達自己的勇氣,而衍伸了與同事間的誤會。
我曾因忽略建立職場人際連結的重要性,影響了與同事之間的合作關係和人際關係。直到後來發生一件事,我才深刻意識到「傾聽並理解他人、與他人連結
」在職場中有多重要。
建立信任與連結:有效溝通和職涯成功的關鍵
進公司的第二年,由於我的業績表現一直很穩定,總經理指派我接任一個大型專案,這個專案是要協助日本某知名企業O社來台招募人才赴日工作。這對我無疑是個很大的肯定,也極力與其他部門配合完成專案。
最終,客戶順利錄取3位理想人才,對我們服務非常滿意,一連幾年都持續委託我們,而我一共擔任這間客戶的專案負責顧問三次。
後來,有另外一間企業H社也委託我們赴日人才的招募,這意味著,跟我同部門的其他同事中,也將會有人被選為擔任H社專案的招募顧問,我們勢必要好好討論多間企業同時委託,該如何統籌與分配來應徵的人才。
「這次會議就由第一次接任專案的同事參加吧。」已忘了是哪個部門的主管提出的,但我是第三次接手,對流程頗為熟悉,對於沒參加這次的統籌會議並沒有多想,也沒有在會議後與其他專案的負責顧問多做核對。
沒想到之前與同事之間沒解開的小誤會,讓彼此心中已產生隔閡,此次會議更可說是在我看不到的地方炎上了。而我還只想著,專心做好自己的事就萬無一失。
那天,我因孩子生病臨時請假在家,帶孩子看完醫生後,回到家中打開信箱,看到了一封mail,是負責H社的專案顧問寫來的。
內容滿滿抱怨與指責我違反招募程序,當看到這些文字,背脊一陣涼,額頭也冒了不少汗。我對他的「指控」起初充滿不解,沒多久這個不解轉而憤怒,憤怒的是他不直接與我面對面核對就寫了這樣的一封信,甚至cc主管,讓我連解釋說明的機會都沒有。
那天令我心神不寧的,不是孩子的狀況,而是我究竟少做了什麼、又該如何回應與處理,我不斷思考著。
後來我才知道,我與同事之間缺少的正是建立互信連結與坦承溝通的基礎。
建立信任關係最具挑戰性的是,需要投注心力去傾聽和理解他人,而不是只專注於自己的事情或觀點。
—《信任溝通》Emily Alison & Laurence Alison
沒有人是座孤島:好的人際連結,提升工作動力和幸福感
在HR領域工作多年下來,我觀察到職場中有70~80%的問題和溝通方式有關。不論你身為一般職員或管理者、業務、專案管理、內勤行政人員,甚至即使是工程師也需要花時間處理與人溝通的問題,一個人的生產力更會因為善於溝通而大幅提升。
《萎靡與心盛》書中提道,越是高壓和高衝突的工作環境,若是員工的心理狀態脆弱,更容易覺得緊張、沒有希望、疲於奔命、焦躁與憂鬱。而真正能影響員工工作時心理健康的是,他們能從同事/主管那裏獲得多少支持。
也就是說,我們都需要合得來、會支持我們、理解大家都難免會有失常和能產生溫暖、互信和開誠布公關係的同事。
其他關於職業倦怠的研究也都提及,擁有良好的人際連結能力,不僅能減輕倦怠感,還能提升工作滿意度,在職場中帶來更持久的成功。
於是,我決定踏出第一步:好好向同事表達、建立連結。
這次經驗,我意識到一件事。先有了「連結」,彼此有了信任,才有辦法處理「事」。
薩提爾職場溝通:建立對自我和他人的理解與接納,內外一致的表達
在與人相關的產業打滾多年,我想從理解「人」出發。
為的是在職場中做到不迎合他人也不委屈自己、更好的表達自己,並建立舒服自在的職場人際關係,讓自己的職場人生更自在、更快樂。
而薩提爾模式「以人為本」的精神,著重於從內在覺察出發,透過真誠一致的溝通,建立對自我和他人的理解與接納,從而促進人際連結與成長。
國外已有許多大企業關注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態,幸運的是,台灣也越來越多企業注意到若是能建立一個有支持性、彼此關懷的工作氛圍,將有助於員工的心理健康和整體幸福感。若能讓員工感到被支持接納、對工作有熱誠、人生有意義,也許組織內也相對能減少一些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