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除了忙著企業培訓的課程,我跟夥伴也合開了今年第二場的公開班工作坊。
這次我嘗試帶了薩提爾工具中常見的「個人生活年表」,很不巧在備課時,碰到家長們最大的惡夢—腸病毒停課一週,而且雙寶的學校還輪流各停一週,排好的工作計畫頓時全泡湯,鄰居見了兒子,看到的是每天媽媽帶他出去放風的滿足笑容,殊不知,媽媽內心滿是焦慮啊。
卻也因此,在這次的工作坊中,看似帶領學員走了一趟看見自己生命歷程的小旅行,於我而言,也宛如拾獲驚喜的珍寶,對自己的生命又有了新的探索與看見。
什麼是薩提爾工具「個人生活年表」?
關於個人生命年表的繪製可以參考張天安老師的這篇文章家庭生活年表。
簡單說來,個人生活年表是我們個人成長所經歷的事件所形成的列表,可以重新回溯過去每個經歷的事件,連結到過去的記憶和體驗,去看見這些對現在的我們有何關聯性和影響,並從中產生新的理解與轉化,讓我們能用更豐富的眼光來看待事件與自己。
天安老師在文章中提道,年表是從「點」、「線」到「面」的探索與學習。「點」指的是個別的事件,「線」是兩個以上的「點」所形成的脈絡或故事軸線,而「面」則是更全面性、更複雜的整體的理解。
這邊引用天安老師的整理來做說明。標示在圖表上的事件,分成以下三大類:
原來看起來的小事件,在心中的位置如此重大
如同之前在看見愛的存在:薩提爾探索自我工具—「家庭圖」中分享過的,我自己在學習的歷程中除了家庭圖,個人生活年表也是畫過很多次,每次標記的事件都有所不同,尤其是上面的第三類,有時候跟他人有關的事件多一點,有時候只與自己相關的事件多一點,在分享時的感受也各有不同。
這次因為是帶工作坊,我簡單標了幾個看起來不那麼重大的事件「示範」給學員看,在我向學員分享時,自己卻數度哽咽。我分享了自己在人生中,第一次遭遇失敗的經驗。那是遠遠在高中時期,第一次參加英文演講比賽,於複賽時我足足在台上站了三分鐘,沒有說一句話的小故事。
回顧到當時最敬愛的英文老師就坐在台下,我雖看著台前的三位評審,餘光卻瞄到她專注地看著我的眼神。比賽結束後,我心中各種情緒交雜,不知待會兒見到老師,該說些什麼。沒想到老師沒等我開口就說:「妳做得很好。」
「哪裡好,我剛剛可是在台上發呆了足足三分鐘呀。」我內心的OS吶喊著,滿是憤怒、內疚、自責,與愧對老師期待的虧欠感。
於是,我背負著這股對自己的憤怒與對老師的虧欠感,從高一那年,走到了現在。
這是那天,我第一次發現到的。原來我的人生,不允許自己失敗的完美主義,有一部分竟是想要彌補那天的懊悔。我不能接納的不是失敗,而是當年高一的自己。
看見自己身上原來就一直擁有的資源
進行完自己的年表繪製,我特別設計了一個小組分享與回饋,除了分享自己的年表、關鍵事件,以及從該事件看到自己發展出什麼樣的「能力」或「資源」。我邀請小組夥伴在聽完分享後,也回饋給分享者,在她身上看見了什麼資源。
有位學員手上拿著夥伴寫給她的資源,還沒開口,就看見淚水從她濕潤的眼眶中滑落。
她分享自己童年想要保護媽媽,卻總覺得那個小小的自己無能為力,也對那個無能為力的童年自己感到自責內疚。
我請她唸出手上拿著的那張夥伴寫給她的資源卡,是「力量」。
「當年那個小小的自己,那麼用盡全力地想要保護媽媽,妳想對她說什麼嗎?」我問。
「我想告訴她,她已經很努力了,已經做得夠多了。」她說著,眼淚更多了。
「是阿,即使那麼的小她也那麼努力,是什麼支持著她呢?」
「她很愛媽媽。」
「那個愛媽媽的她,是有力量嗎?」我輕聲問。
她點頭,教室裡,靜得只聽得見啜泣聲。
「妳再看看手上的『力量』,跟剛剛有什麼不一樣嗎?」我邀請她再看一眼資源卡。
「我原本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不能給媽媽想要的,現在我發現,原來這個『力量』一直在我身上…我一直擁有它。」
此刻,她臉上的笑容很美很真。
後記:我也擁有自己的「力量」
課後夥伴回饋給我,沒想到這次我對自己的整理這麼深。是阿,即使是講師,卻也在工作坊中,一次又一次的跟著學員探索與整合自己。
這時我明白了,要在台上站足3分鐘跟評審四目相對、忍受尷尬,英文老師當時就看到了我的資源,「勇敢」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