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無處不充滿著壓力與責任,往往一早起來看見自己滿到不行的時程就開始壓力倍增,尤其我是個從小就愛規劃的人,也就是現在很流行說的 J 人。每當有跟朋友的約,我便開始推算我出門前我需要準備什麼,需要多久時間,車子幾點發車,要抓多少緩衝時間。好處是我總是能準時抵達,總是給朋友準時的好印象,專案總是能準時上線,因此也成了很出色的 PM。缺點是生命中的大小事都要規劃,我總是覺得,我不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而是一個活在「未來」的人。
每次跟朋友笑著講到這件事情,大部分的人都是羨慕我很會規劃,但我逐漸覺得我把太多責任扛在肩上,好像有很多我「應該」做的事情,我總是把這些我「應該」做的事情做完,最後才做我「想要」的事,譬如說好好坐下來吃飯、看電視、看書等等。明明自己的時間很多,卻還是活成了一個不自由的人。
目前是我的工作轉換期,我有些時間靜下來思考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我發現周遭的世界其實一直都是一樣的,但心境的轉換卻造就了天壤之別,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做了那些應該做的事,卻讓自己沒有這麼快樂。
我先分類了那些我認為我應該做的事:
對自己有益:運動、煮飯、規劃旅遊行程、整理照片、閱讀、學習新技能
生活中的責任:遛狗、打掃家裡
人際關係:與家人朋友聚會、幫家人朋友的忙、買禮物、幫朋友慶生
其實要分類的事項滿多,但列出來仔細思考後才發現,其實這些所謂我 「應該」做的事,說穿了也都是對自己有益的事,所以才會被歸類在我應該要做的事。舉例來說,打掃不僅讓環境整潔,同時能釐清思緒,打掃乾淨後還能獲得很快速的成就感。又或者是有朋友請我幫忙買東西,當下會覺得為什麼每次都是請我幫忙,還要花時間做,自己其他的事都做不完了。但想到他們對我的信任,收到東西的快樂,也會讓我覺得很滿足,自己的價值得到了肯定,其實到頭來,這些都是對我有益的事,所以我當初才會覺得要做。
我心想,如果我轉念,每次在做這些看似只是自己責任的事情,並覺得煩躁時,就告訴自己這些都是我想要的事情,並講出這件事情能為我帶來的益處。
一個小小的轉念,就能帶來很大的影響,我發現自己是有選擇的,我逐漸從那些所謂的責任中解脫,發現自己好自由。那些我以為是我責任的事情,其實都是出於我自由意志的選擇,是我評估對我有益處後我才做的事。
不過我也想到,先前之所以沒那麼喜歡做這些事情,除了認為他們是我的責任,有些是過程有點無聊或是有一定程度的痛苦的事情,才會在做之前感到煩躁,這時可以想辦法讓這些事情更有趣一點。
舉慢跑來說,冬天想要出門慢跑是一件需要極大勇氣的事情,跟被窩比起來,外面實在冷多了,所以在被窩裡多待一小時就成為了一個更誘人的選項。但如果自己今天沒去跑步,起床後又會指責那個懶惰的自己。所以跑步就變成了一個「應該」做的事,沒去跑步會讓自己感受不好,所以一定要做。原本是自己想要的事情,想主動追求,卻發現自己從獵人變成獵物,被責任追著跑。
但我們不一定要這樣思考,先訂出早上應該起床出門跑步的時間,要出門前告訴自己跑步可以讓自己保持健康,維持良好心肺功能,而且會產生多巴胺,每次早上跑完步回來,都能維持一整天的能量與心情,所以我想要去跑步。如果跑步會冷,可以去買一件自己覺得好看的跑步上衣與帽子,讓自己期待跑步,也事先準備好自己喜歡的音樂清單或是 podcast,事先想好要跑步的路線,可以好好欣賞外面的風景,想辦法讓跑步當下是更有樂趣的,能更確信跑步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當習慣了「應該」的思維模式,要轉換成「想要」可能會感到不自然,思維的轉換非一蹴可幾,從小事開始練習。外界的期待和壓力可能會讓我們不自覺地回到舊思維,或在疲憊或壓力大的時候,也容易退回到舊有模式。
要持續這樣的改變,我建議可以:
把「我應該」做的事,轉念思考成「我想要」的事情,並且把在過程中有點無聊或痛苦的事情加上更多樂趣,就能慢慢從責任中解放,活出更自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