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若還健在,我們是有爸媽的孩子,父母若過世了,我們會有孤兒的感覺
我們先簡單把長輩分為兩個族群:在經濟及生活上可自主的,以及不能自主的,兩組方式不同。
題目為主持人所給。
A:一般講年邁親人都是指「父母」。
無論我們現在幾歲,也許很成熟,而父母老了退化了,然而父母還是父母,我們在他們眼裡還是孩子,這層親子關係會一直都在
父母若還健在,我們是有爸媽的孩子,父母若過世了,我們會有孤兒的感覺
當然生死是定律
因此與年邁父母維持關係,彼此關注,是可以創造回憶的,在剩餘歲月裡累積美好回憶和形象,在往後日子裡想念時可以呼喚出來,讓自己不會那麼孤單
A:我們先簡單把長輩分為兩個族群:在經濟及生活上可自主的,以及不能自主的
可以獨立自主的,通常還保有生活圈及關係圈(興趣社團、志工、鄰居、信仰),態度較為積極主動,不太會有孤獨感
這族群比較不用擔心,我們常與長輩保持聯絡、聚餐,問問他們這禮拜做了什麼給予回饋就行
另一個不能自主的,要依靠孩子的,也許還會住在一起的
有兩個重點要營造:「功能性」和「尊嚴」。讓他們發揮功能、受人尊重,一樣可以有自主性。缺乏這些,老化及失落會慢慢產生老年憂鬱症
例如給定期定額的扶養費,鼓勵長輩多運用;請長輩幫忙接送小孩或協助家事,讓他們感覺被需要
我們的文化是「用做的勝於用說的」,所以從生活中設計這些方法,讓長輩感到被愛、被需要、被尊重。
A:代溝來自世代及社會階層間的價值觀差異,沒有對錯,會發生誤解是因為總想要對方聽自己的
「保持距離、各有空間」是最好的作法,距離帶來模糊,差異可以在見面時聽聽就好
但若是住在一起的呢?
還是劃出空間來,各做各的、各過各的,如果空間會重疊,要協調出「共識」--即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比較常見的是親職教養,你的孩子、他的孫子要怎麼養比較好。如果是這類,我們就要堅持主權,像是家規,但可以給父母負責帶去玩,讓他們做好人
領域劃開就能減少衝突
A:這情況可能是指父母有慢性疾病、老化或行動不便等。
當父母不能自主的部分增加,我們就需要更多照顧時間,或一起行動的時間會變多
老化會帶來很多失落,以前可以的現在都不太行
所以我們能做的是「陪伴」,陪著一起食衣住行育樂,就是情感上支持對方
然這裡要注意的是,長期照顧一個人在精神上是非常損耗的,你一定要「特地保留自己的時間,ME TIME」「去做自己喜歡、樂趣的事」
也許是跟其他家人換手、申請長照,總之必需要有獨處且有樂趣的私人時間
這樣日子才能長久
A:人類最需要的是「情感連結」,像是我們說的「心和心相連,彼此掛念」,而最直接的方式是聊天
聊天的話題可以繞在長輩身上,如:
1.問問長輩年輕時的故事
2.家族歷史
3.有什麼想做的事還沒有做
生命經驗的傳承,就像聽部落裡耆老講述故事一樣,這是最深厚的關係連結
。
#老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