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pgy 兩年,外科R1、R2過去,終於成為整形外科R3啦,外科R3就不再會到不同外科去輪訓,而是會fix在固定的專科訓練和值二線班(看照會)。先來説說這半年我在整型外科都做了什麼事。
不論是唸textbook還是月底的個案檢討,都還是躲不掉,至少頻率還是有降低。
病房會診:病房最常見的是壓瘡和慢性傷口(糖尿病足),一開始由於經驗不足,就只會問個病史,做個理學檢查,拍個照片給主治醫師看,詢問該怎麼處理,看是要換藥還是開刀。到後來經驗逐漸累積,開始會先跟病人或家屬討論可能的治療方式跟有沒有比較偏向哪一個,像是積極開刀處理還是先抗生素治療看看,之後跟主治醫師報的時候也能讓主治醫師綜合評估。
急診照會:急診照會種類非常多,臉部和四肢撕裂傷、顏面骨骨折,壞死性筋膜炎、腔室症候群、糖尿病足、燒燙傷,都是整形外科被照會的項目,因此難度比病房照會高不少。病史詢問、理學檢查、抽血檢查之外,有時候也需要請急診多做x光或電腦斷層檢查,如果可能要開刀,還需要詢問有沒有吃抗凝血藥,最後一次吃東西喝水的時間(麻醉需要空腹8小時),如果要開刀,需要安排刀表,跟麻醉科醫師、刀房控台報告。如果病人需要住院,我們還需要幫病人找一張病床,因為沒有病床就不能開刀,但是病房常常會沒床,就變成要跟別科借或是讓病人在急診等。在剛開始看急診照會,還不太熟悉的時候,會反覆聯絡主治醫師,像是有沒有什麼需要評估?有沒有需要住院?有沒有需要用自費的東西?對主治醫師還蠻不好意思的。隨著經驗累積,這些流程都會逐漸熟悉。
平日主治醫師會查房,在換藥的時候評估是否可以出院、有沒有需要改變換藥方式、或是有沒有需要再進開刀房。所以比較不會自己默默把藥給換掉。另外學弟妹如果有pm off或請假,身為二線的我也會需要處理一線的事務,但常常因為在上刀,所以會麻煩其他沒有pm的學弟妹或是專科護理師學姐幫忙(非常感謝)。
主治醫師有時會有特別的case或研究會找我們住院醫師寫paper,有五個優點:
1. 以後專科考試可以加分
2. 如果要升主治醫師需要有SCI論文
3. 增加自己的研究能力
4. 作為醫學會口頭報告的題目
5. 跟主治醫師打好關係(笑)
缺點大概就是需要花額外時間去做、去找相關的paper,或是處理IRB的流程。
身為外科醫師,當然就是要學習開刀。一開始我覺得最需要花時間的是學習鋪單,因為開刀部位從頭到腳,從正面到背面都有可能,如何prepare好沒有想像中簡單。要躺要趴?手術台要朝哪個方向?消毒要用哪種消毒液?不同的傷口,不同的部位考量都會不一樣,只能多做多想。
在手術中,除了當assistant之外,也需要學習如何成為operator。如何畫mark,如何打麻醉、下刀的位置、傷口要劃多大、如何將手術視野做出來、如何止血、清創要清到什麼程度、該用什麼手術器械來做、該怎麼縫合、要用哪種縫線、有沒有要放引流管、如何取皮植皮、抽脂和後續加工等,以前可能只是外行看熱鬧,現在要變內行,就要開始看門道。在手術中也會詢問學長姐或老師為什麼這樣做?有沒有什麼優缺點?術後需要注意什麼?怎麼換藥?如果不知道這些,之後自己主刀的時候很容易卡住,不知道該怎麼做。回去有空也會看youtube、唸textbook或paper,增加對於疾病診斷及開刀方面的知識(結果外科醫師還是要唸很多書…)。
整形外科的刀非常多,常見的有:
1. 皮膚及軟組織腫瘤切除,像是粉瘤、脂肪瘤、痣。
2. 傷口清創、截趾、膝上膝下截肢
3. 壓瘡清創、壞死性筋膜炎切開及清創、燒燙傷清創
4. 臉部磨皮、抽脂補脂
5. 雙眼皮、眼袋、狐臭手術
6. 植皮手術
7. 傷口縫合
8. 乳癌術後放假體
9. 甲溝炎甲床楔狀切除
10. 顏面骨骨折復位
11. 斷裂肌腱縫合
另外就是跟耳鼻喉科combine的buccal刀。耳鼻喉科會先將頭頸癌腫瘤切除,再交給我們做游離皮瓣重建,我們住院醫師不論有沒有值班都會留下來一起開刀。通常病人中午進開刀房,大概半夜會結束。可以從手術中學到很多東西,身為R3的我主要就是鋪單、當assistant幫學長分flap,還有取下來後將傷口關起來,跟最重要的,訂外送晚餐。其他刀房如果還有整形外科的刀也會是我先去跟刀,不要delay大刀結束時間。
R3這半年過得非常充實,從一個rotate R晉升到fix R,開始學習專科知識及臨床工作,慢慢的有整形外科醫師的樣子,加上可以一直上刀,覺得比顧病房還有趣,當然壓力也大不少,也犯過不少錯,少不了被唸。雖然在fix前就知道會蠻累的,沒想到會這麼累,常常回家只想耍廢跟睡覺,但還是要花時間做研究跟唸書,只想躺平的人千萬不要來(笑)。期許自己下半年能夠繼續進步,成為更專業的整形外科住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