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邏輯》自 2022 年 3 月出版以來,長期穩居排行榜前列。2023 年 10 月更推出了 2.0 版本——《底層邏輯 2:帶你升級思考,挖掘數字裡蘊含的商業寶藏》。仔細閱讀後不難發現,這本書的持續熱銷絕非偶然。
《底層邏輯》提供了一套簡單且有效的思考框架,特別適合在職場中面對複雜環境的上班族和企業主。它幫助讀者直指問題核心,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這本書的作者劉潤,來自中國,是知名企業的戰略顧問。他擁有南京大學理學學士和復旦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從理工科跨界到商科的背景,也讓他的書中充滿了理性與實務結合的觀點,比如「人生商業模式的公式」與「水流方向的水轉實驗」。
劉潤的專長是互聯網轉型,曾任微軟戰略合作總監。他多年的職場實戰經驗,為《底層邏輯》注入了深厚的商業智慧,也吸引讀者不斷探索這些寶貴的觀念。
除了《底層邏輯》(1.0 & 2.0)外,劉潤還著有多本作品,包括:《關鍵躍升》、《勝算》、《進化的力量叢書》、《5分鐘商學院》、《商業洞察力》、《給孩子的商業啟蒙》、《商業簡史》、《新零售》、《每個人的商學院》、《趨勢紅利》、《互聯網+:小米案例版》、《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人生,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2012,買張船票去南極》等。
在這篇書評中,我將分享書中的三大重點,並結合個人觀點加以探討。
邏輯是大腦運算的路徑,無論是「理性」的邏輯還是「感性」的邏輯,本質上都是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並不存在絕對的對錯。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一個故事:壞人 A 誘騙好人 B 進入 C 的未上鎖工地,結果 B 不幸失足身亡。那麼,究竟誰該負責?
大部分人可能會直覺認為壞人 A 該負責,但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視角——這世上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三種「對錯」的邏輯:
如果你是一位評論家,你可能會偏向法學家的觀點;若你是一名政治決策者,經濟學家的觀點可能更具吸引力。但假如你是故事中失足而亡的 B 呢?或許你會選擇商人思維,因為損失的最大承擔者,無疑是自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上並沒有絕對的對或錯,只有基於立場與目的的選擇。而從某個角度來說,損失最大的一方,才是這場邏輯遊戲中真正的受害者。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表述通常可以分成兩類:事實與觀點。事實有真假可驗證,觀點則無對錯之分。然而,作者更進一步細分為事實、觀點、立場與信仰,讓我們對人們的表述有更深入的理解。
舉個例子來說:
這些分類提醒我們:事實可以被驗證,觀點基於感受,立場取決於角色和利益,而信仰則是一種難以動搖的價值體系。
一個具備判斷力的人,應該明白世界上充滿了邏輯自洽卻互相矛盾的信仰。不輕易挑戰別人的信仰,因為這不僅無法說服對方,甚至可能損失一段友誼。
反過來,我們也需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表述:我剛剛說的,是事實、觀點、立場,還是信仰?唯有認清表述的性質,才能更理性地溝通與判斷。
在網路上看到網友間的「筆戰」是常態,有的言辭鋒利,有的卻失焦無力。當我讀到這章節時,不禁聯想到這些留言,心想:這本書提到的技巧,或許能讓辯論時的思路更加清晰。
作者指出,辯論的關鍵並不是說服對方,而是說服觀眾。而有效的論點,是由論據加上論證組成的。厲害的辯手不會執著於對方提供的論據,而是將焦點放在其論證的方式上。
書中還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技巧:「四大要訣」,幫助我們在辯論中站穩腳步:
證有不證無:
你可以透過例子或事實佐證來說明「有」,但不要輕易宣稱某件事「沒有」,因為世界並非黑白分明,多數事物存在於灰色地帶。
例:你能舉例說某地曾下過雪,但無法證明某地永遠不會下雪。
以偏不蓋全:
不要將個別案例的特性泛化到整體。
例:小明是班上的壞學生,因此全班同學都很壞。這就是以偏蓋全的典型謬誤。
證有靠舉例:
不要僅憑個人信念斷言某事為真,而是透過具體案例來支持觀點。
例:說「我相信鬼存在」無法成立,除非你能舉出具體證據或實例。
概全靠推理:
透過推理得出一般性的結論,但要注意,推理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且結論並非絕對真理。
例:基於多次觀察,冬天通常會冷,因此推理出冬天都會冷,但這只是一般性結論,例外情況仍可能存在。
總結來說:
證有不證無與證有靠舉例,適用於對事實的闡述;
以偏不蓋全與概全靠推理,則聚焦於對觀點的闡述。
上述技巧不僅能提升辯論的邏輯性,也讓我們在與他人交鋒時更具說服力,重點是能避開情緒化的爭論,讓討論更有建設性。
不曉得你有沒有聽過「冰山效應」?這比喻說明我們通常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真正的真相常隱藏在水面之下。如果我們不了解深層運作的規則,很容易被表象所誤導。
劉潤在書中分享了一個二戰時期的故事,完美詮釋了這個概念:
當時,許多轟炸機在戰場上損失慘重,只有少數飛機能夠帶著滿佈彈孔的機翼返回。為了提高飛行員的生存率,司令決定在飛機上加裝鋼甲。問題是,鋼甲應該裝在哪裡?
大部分人會根據直覺和「經驗」建議將鋼甲裝在機翼,因為這些地方中彈最多。然而,一位盟軍的統計學家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說:「你看到的機翼中彈還能飛回來,這表明機翼的結構足夠堅固。而那些機頭或機尾沒有彈孔的飛機,可能是因為一旦這些部位被擊中,就無法返回。」
聽到這個見解後,司令派人調查戰場殘骸,結果發現確實如此:被擊落的飛機幾乎都是機頭和機尾受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普通人只看到表象,而優秀的人能透過表象洞察事物的本質。他們懂得質疑直覺,深入思考,看清那些隱藏在冰山底下的真相。
所以,下次當你面對一個問題時,可以停下來想一想:你看到的,真的是整隻大象,還只是它的一部分?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如何「精準地找到事物的本質」呢?劉潤在書中提供了一個簡單但實用的方法:假設 → 驗證 → 結論 → 調整。
假設 → 驗證 → 結論 → 調整
這個方法的核心是先大膽假設,再透過行動驗證假設的正確性,從中得出結論,最後根據結論進一步調整方向。
具體步驟:
舉例說明:想像你正在設計一款新產品,假設年輕人會喜歡它的簡約設計。接下來,你可以組織焦點團體進行測試,從結果中發現真正的問題點,然後調整產品設計,讓它更符合目標客群的需求。
心態調整
我認為,聰明人通常會依賴過去的經驗來快速做出決策,但更穩妥的方法是拋棄對經驗的過度依賴,採用科學的態度來解決問題。我們需要保持謙虛和「空杯心態」,對每一個問題都保持開放,才能找到最接近本質的答案。
《底層邏輯》是一本極具實用性的書,特別適合在商業市場中打拼的夥伴,尤其是業務相關人士。書中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實例,提供了一套適合初學者的思考框架。
優點:
缺點: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分享如何快速洞察問題的本質,以及如何在自身成長與人際互動中拿捏邊界感,最後再進行全面的心得統整~~敬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歡迎轉發分享!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非常感謝大家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