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是一個溫柔、善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你努力地想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你遵守規則,你背誦課文,你盡力迎合所有人的期待。然而,這一切努力,都將成為你通往自我毀滅的通行證。這是我們為你精心準備的「乖孩子養成手冊」,它將一步步摧毀你的靈魂,並將你牢牢地鎖回你所屬的階級。
第一步:小嘴巴閉起來
當你踏入校園,你開始接受「沉默是金」的教誨。你充滿好奇,總有問不完的問題,但老師的口頭禪是「小嘴巴,閉起來,不要打斷上課。」這如同 巴茲爾·伯恩斯坦 (Basil Bernstein) 在其語言代碼理論中指出的,學校偏好「精巧代碼」(Elaborated Code),而非你所習慣的「局限代碼」(Restricted Code)。
伯恩斯坦認為,學校偏好中產階級慣用的「精巧代碼」,這種語言模式結構嚴謹、表達明確,與學術環境相符。而勞工階級的孩子習慣「局限代碼」,這種語言依賴於背景與共享經驗,難以在學術環境中獲得優勢。
你天生的表達慾望,被視為干擾秩序的來源。你逐漸學會沉默,你的好奇心,,被制度性地馴服。從此,你不再是提出問題的人,而是學習如何隱藏自己。
第二步:誰知道這題的「標準答案」
你被塞滿了所謂的「標準答案」,如同你被灌輸了制式的教條。你不再追問「為什麼」,你只被教導去追逐「正確」的答案。這種現象如同 皮耶·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所說,學校教育是「文化資本」的再製過程,它偏袒那些掌握「精巧代碼」和「文化資本」的學生,而壓制其他聲音。
你所學的,並非知識的本質,而是如何迎合體制、找出「標準答案」。你失去了探索的渴望,你的獨立思考能力,如同 保羅·弗雷勒 (Paulo Freire) 所批判的「儲蓄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被無情地閹割。
弗雷勒批判傳統教育採取「儲蓄式教育」模式,將學生視為知識的被動容器,剝奪其批判與參與的能力,進而阻礙解放與自我意識的提升。
第三步:你考第幾名
你被困在一個以分數為中心的煉獄。你的價值,被赤裸裸地用分數來衡量,正如 塞繆爾·鮑爾斯 (Samuel Bowles) 和 赫伯特·金蒂斯 (Herbert Gintis) 在《美國的資本主義下的學校教育》中所批判的,學校教育訓練學生適應資本主義社會的競爭,分數成為「績效主義」的體現。你開始將自己與他人比較,你嫉妒那些比你更「優秀」的人,而你卻沒有發現,分數背後的「優勢」往往來自於你的家庭階級背景。
鮑爾斯與金蒂斯指出,教育系統透過「對應原則」(Correspondence Principle),使學校中的階層化與順從文化,與資本主義職場的要求高度對應,從而確保社會階級的穩定再製。
第四步:叛逆期喔
當你感到壓抑,當你想要掙脫束縛,大人只會以「叛逆期」來搪塞你的痛苦。你的掙扎被歸咎於你「不成熟」、「不聽話」。正如 歐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的「污名理論」(Stigma Theory),當你試圖表達自我,便會被貼上負面標籤,並遭到社會排擠。這是一種社會控制的手段,目的是讓你繼續順從、繼續配合,繼續扮演一個「好孩子」。你的個體性,被制度性地抹殺。
第五步:特權孩子
你努力遵守每一條規則,卻發現那些擁有特權的孩子,可以輕易地無視規則。這如同 安妮特·拉雷奧 (Annette Lareau) 在《不均等的童年》中指出的,來自不同階級家庭的孩子,受到不同方式的教養,而中產階級家庭的「協同培養」(Concerted Cultivation) 方式,更有利於孩子在教育系統中獲得優勢。你意識到,教育系統並非中立,它內含著不平等和階級歧視,而你,早已被置於不平等的起跑線上。
拉雷奧的研究表明,中產階級家庭透過「協同培養」主動規劃孩子的發展,使其能在教育體制中獲得更多機會,進而維持階級優勢。
第六步:畢業後給我回家
你終於畢業了,你以為終於可以自由了,但你卻聽見大人說:「畢業後給我回家,好好找份工作。」這句話不僅揭示了教育的侷限性,也點出了 社會階級再製 (Social Reproduction) 的核心意涵。你的教育經驗,最終只將你帶回你所屬的階級位置,如同你從未離開一樣。這看似是「家」,實則是你的牢籠,你的命運,從你出生時就已決定。而你所有的努力,終究無法讓你掙脫既定的命運,只不過讓你更加適應這個階級化的社會。
這不是巧合,而是系統性的設計
這不是巧合,而是教育系統所內建的機制,它以「公平」為名,行「馴化」之實。它以「教育」為名,行「階級再製」之實。當你意識到這一切時,或許你已經變成一個被馴化的「乖孩子」,你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改變命運的能力。而你終將發現,畢業不是解脫,而是另一場長途旅行的開始,一場永遠回不了頭的「回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