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去標籤化
從小到大,我們在文化環境薰陶下貼上許許多多標籤,我們很輕易地就認同更富有、更有社經地位這些人的價值觀。如:一萬個小時定律、有一項技能比什麼都懂一點不專精還要好、堅持等於成功.. 等。我不否認這些觀念有一定道理性在,但會不會有人根本不是沒有找到自己真心喜歡,而是沒有這選項?
如我,雖然興趣很多、體驗很多,這些體驗對我來說都是外在社會創造出來的,我發現自己無法真心愛上這些虛幻的東西,所以我沒有所謂" 專長"。若要說哪件事持續超過一萬個小時,大概是「修正自己」。
當能轉換本來固著標籤定義,「三分鐘熱度等於不好」信念就開始鬆脫了。
每個人附著的標籤不太一樣,之所以從專長跳到空無概念,是因在多樣事物體驗中,發現自己很愛自己時刻,並不是原先認為的增長多少外在資源,而是好好吃飯、專注當下的照顧自己身、心、靈以及為他人付出我喜愛且能力所及的事,使我有深層滿足感。
4. 自我肯定
在我們因三分鐘熱度不斷批評自己時,其實打擊的是自己的自我肯定感,一個人若沒有一定的自我肯定感,內在滿是對自己的批評聲,就好像在潛意識告訴自己不夠好,當然外在實相會愈往匱乏前進。
推薦書籍
「活出自我肯定力:提升自信的關鍵六感,找回不怕受挫、受傷的心理實力」
到底我們為何那麼難自我肯定?一定要「有」什麼才能肯定自己?而不是存在即具價值?我們不需要完成什麼高不可攀任務、獲得什麼大成就或成功才能肯定自己,光是選擇來地球修練場就是一個肯定了!所以,試著在每個小到不能再小的過程中肯定自己吧!譬如:我注意到自己正在負面思考,透過深呼吸並轉移焦點,我肯定這樣的自己。
另外,人常常只允許前進,不允許倒轉。我在藝術治療課程中明白「一個人經歷疾病惡化、有思覺失調或心理重大創傷」,思考會產生倒轉發展現象,選擇會變得狹隘、削弱決策能力。
及「人在歷經高壓、沮喪或嚴重創傷等會有很長期的退化,而平均每10年會有這樣一個退化,可能使人緩慢前進或停滯,變成離社會規範遠的動物性本能反應。」
如同我30歲的重大心理創傷,結果是非黑即白的思考,確實停滯一段時間又緩慢進步,這時候我們能不能花更多時間照顧內在的自己?而非嚴厲的自我批判?當不再自我批判則會降低自我懷疑聲音。
把自我批評看待成有意義聲音,因為它幫助我們減低或消除羞恥與痛苦,可試著欣賞它的幫助與之和平共處,非執著有害部分。
未完待續<< 放棄吧!接受三分鐘熱度比堅持已褪去的熱情更有力量-3>>